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英语语用课堂教学

时间:2024-05-07

罗曼 陈龙云

【摘要】本文以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Module 6 Unit 3语用课教学为例,论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语用课堂教学的六个策略,即问卷预知、视频激趣、微课延伸、同屏互传达成多样评价、视频延伸拓展以及网上作业促进学科融合。

【关键词】初中英语 信息技术 语用课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59-03

语用课要求学生运用本模块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与实际相关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真实的语用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深度学习是实现语用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语用课中,学生容易丧失主体地位,进而缺失学习兴趣,导致不愿学、被动学和机械学。教师在语用教学中运用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乐学、愿学,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一、Language in use板块教学的现状

Language in use作为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综合检测板块,一般由两到三个部分组成。笔者针对全校27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平时如何教授Language in use板块。在“只教重点句型做习题”方面,10名教师认为书本上的习题应该做,所以从不落下,但缺乏对模块的话题进行整合;同时,有7名教师只复习板块中整合的语法。在“整合语法和话题”方面,有6名教师会主动重新为学生整理前文提到的话题并重新复习语法。仅有4名教师选择“创设情境并延伸新知”,兼顾语用课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虽然Language in use板块是教材编写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一板块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因为该单元教法单一且指导课时少,所以没有得到一线教师足够的重视;第二,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极少创设情境,要么按教材顺序让学生完成练习题,要么只教授语法,课堂略显枯燥乏味;第三,很多教师认为Language in use板块中生词较多,句子更为复杂,故只精简地勾画文中的重点词句,没有意識到文章内容实际蕴含的知识延伸以及升华情感的功能。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语用课堂教学的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针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英语学习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是一种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参与课堂,从而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能运用高阶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举一反三地综合运用语言。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语用课学习呢?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教师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英语语言知识,主动认知、构建和迁移知识,就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其建立学习内在动机。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丰富的形式、广泛的内容、灵活的题材等,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多元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运用英语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情境,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实现知识迁移,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现以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6 Problems Unit 3 Language in use教学为例,以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为基础框架,对深度学习理念引领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语用课教学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课前:信息技术激兴趣,创设情境

策略1:问卷预知,提前铺垫课文主题

导学任务是指在学生进入语篇学习前,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置的学前任务。导学任务可以帮助学生预习与语篇主题有关的预备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导学任务的达成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本课的导学环节以问卷调查为载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为主体。问卷导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提前预知教学任务,激活学生的旧知,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If your parents ask you to do what you don’t like to do. How do you feel?What will you do?”这样一个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其中选项有“A.If they insist,I will accept it. B.If they insist,I will say what I feel to them. C.If they insist,I will insist myself too.”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对if从句的旧知。为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本课的易混淆点,为学生整合知识框架添砖加瓦。

策略2:视频激趣,融入实际情境

教师在热身活动的设计中,要围绕语篇情境引入话题,建构主题意义,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习得目标语言。可以说,英语教学最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想法,从而使得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创造,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运用多媒体。课前的导入视频应该具备贴合课程主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近等特点,这样才能使得导入视频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片段一〕

教师先以问题“What kind of problem do we have?”导入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自身真实的情况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大多与学习、家庭有关。接着,教师总结:“I believe you are all anxious about that. And what happen to you,we can called Generation gap.”随后,教师呈现Generation gap的视频,而后用问题“What else generation gap do you have with your parents?”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以板书的形式围绕核心词汇problem展开word map,调动学生在本模块已经学习过的单词旧知,让学生形成以problem为核心的单词体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if从句的旧知,将word map中的单词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完成运用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的任务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完成课本中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2和活动3:“I believe generation gap is only a part of your problems.What about your study?Now,let’s finish activity 2 and activity 3 if these are true for you.”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先用free talk的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打开“话匣子”,再运用视频深入话题,直观地让学生意识到“无论自己多大,与父母产生矛盾是必然的”,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铺垫。此话题的展开,有利于学生调动单词储备,再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运用模块重点——if从句连接破碎的单词形成句子。此外,教师又引导学生返回到Unit 3的习题中,学生运用之前调动的旧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课本的活动2与活动3。最终,在符合实际的情境中达到整合知识的目的。

(二)课中:信息技术启思维,丰富学习体验

策略3:微课延伸,深度整合知识框架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图文并茂、声画结合、形式活泼多样等特点,而微课是信息技术里将图、文、声、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直接的形式。运用微课辅助教学,能将重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很多抽象的知识都能够有直观的体现。一般来说,微课时长较短,通常一节微课只针对一个知识点展开,这一特点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整合知识,实现知识内化,并正确地在语境之中进行运用。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设置层次清晰、梯度分明的活动任务链,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施以方法的示范与策略的指导,使学生更全面地感知目标语言,更清晰地梳理语篇信息,更有深度地展开思维活动。

〔教学片段二〕

在上一个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旧知,运用if从句描述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但是缺少系统的指导。在此环节中,教师运用微课,详细列举了if从句的重难点、易错点。在学生观看完微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刚刚观看的视频,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出if从句的系统用法,在检查了几名学生的思维导图后,邀请其他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在学生构建了if从句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微课作业,要求学生用正确的单词形式填空,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if从句的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评,让学生互相检查刚刚在活动2和活动3中写下的句子是否有误,并根据正确的语法形式订正。至此,学生对if从句语法知识体系基本构建完整,教师进而升华主题:“Our problems have been solved,but Kate and Mary have problems,too!Now let’s go to help them.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to finish the activity 4 and activity 5. Let’s go.”学生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后,还要学会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所以学生在完成知识框架的整合后,还教会其他同学如何灵活运用知识。

知识内化是一个反复试错、建构的过程。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整合if用法前,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旧知,再用微课填补旧知。虽然微课是一个能直观呈现知识框架的教学手段,但是比起直接呈现,微课对于知识的简化和整合的作用,对于知识自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

策略4:同屏互传,达成多样评价

深度学习倡导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阶的认知层次,它不但强调学生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还要求学生具备联系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一对多”的教学状态,无法关注到每一名学生。通过同屏技术,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指定任务后,将学生当堂作业投屏,引导学生互评,再进行教师点评,从而达成课堂任务有效評价。

〔教学片段三〕

教师提问:“But if others has problems what will we do?”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非常乐于助人,给出了许多的答案。此时,教师立马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通过阅读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对策:“Now you are the advisers of a magazine. Let’s open the letter from reader and then finish activity 6. I will give you 3 minutes to give some proper advice to them.”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挑选3名学生的作品通过软件投屏向全班展示,并邀请另外3名学生充当小老师批改学生的作品。在批改完成后还可以询问他人:“Any problems?”若还有遗漏,其他学生举手示意并提出,若还是有错误没被发现,教师及时点明、即时解答,并收集每个问题的“最佳建议”。

在评价环节,教师以学生为主,设置了adviser的角色,将学生从“困惑者”变成“解决者”,无形中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生活舞台”。此教学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思考“作为一个建议者,什么样的建议是合适的”。在学生完成书面输出后,教师采用同屏技术投影调动全班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互相交流。深度学习场域下,研讨和交流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学生之间互评可以判断对方的建议是否合适、能否解决相应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课后:信息技术促迁移,满足情感需求

策略5:视频延伸,拓宽视野,深度挖掘情感

在英语语用教学中,不能单一地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还应该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以话题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样重要。每个话题都会有要表达的内涵和道理,这些内涵和道理往往是学生应该感知且理解的。符合话题的情感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任何时候的“讲道理”都多了一点“人情味”的交流。

〔教学片段四〕

本单元的Around the world板块介绍了起源于18世纪西方报纸或杂志的为人排忧解难的栏目——建议专栏,所以教师用“Did people in the 18th century have problems?”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答案不一,有的认为:“The people in that time is poor and everywhere is not peace at all. So they did have problems.”有的认为:“The people in that time has no chance to read and see,they know little,they worry little. So they didn’t have problems.”教师对两种观点先不做点评,而是通过一个视频让学生了解到18世纪的人们会投稿至报纸或杂志的建议专栏去寻求帮助,从而让学生明白“18世纪的人们也是有烦恼的,并且还有很多”的道理。接着教师提出疑问:“What about people in this century?”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从而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阅读Around the world找出答案:“Now let’s read around the world and find out. Can anyone be the adviser?What problems I can start?If I don’t want others to know my problems,what should I do?”

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先用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8世纪的人会不会有烦恼,如果有,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推测,有人认为可能会没有烦恼,有人认为会有烦恼。随后,教师在播放视频前让学生留意几个问题:18世纪的人会有烦恼吗?如果他们有烦恼,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今天的解决方式和过去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同?播放视频后,学生再阅读Around the world,回答“任何人都能成为建议者吗?”“网上能咨询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我想保护自己的隐私,我该如何做?”等问题,从而通过18世纪时就有Advice columns这个栏目,推测出那时候的人们的确是有烦恼的,其次了解到当时的时代报纸和杂志盛行,人们投稿只能投到这两处,但是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人们除了往报纸和杂志投稿,还可以在网络上匿名投稿,方式更为多样。教师引导学生先给出答案,然后根据视频推翻他们的答案,最后再根据Around the world文本确定答案,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印象并引起他们的批判性思考。

策略6:网上作业,促进学科深度融合

教师开展语用活动是为了搭建语言输出平台,帮助学生巩固目标语言,通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提升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制作海报、设计广告等方式开展精细化语用活动,不仅形式多样,且契合目标语言,既可以实现多学科整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片段五〕

教师让学生创建Problems page,并收集投稿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具有设计海报的能力(信息技术科目)、审美力(美术科目),能够正确地书写信息(英语科目)、处理文件(生活经验)并给出合理建议(情商),这样的作业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单科作业趣味化,让学生真正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从以上五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授课教师紧扣“深度学习”理念,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阶段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语言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我整合、自我评价和自我创新,收获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意识,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使语用课从“枯燥繁琐”变为“有趣创新”,让学生从“知道”变为“懂得”,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深度学习,达成课标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雷习习.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海外英语,2018(15).

[2]李蔓,韦灵.深度学习路线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0(1).

[3]万宗琴.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用学探讨[J].海外英语,2021(10).

[4]陈荣荣.信息技术与高中《牛津英语》教学整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数字化学习(上)[J],2005(8).

[6]ROSE K R,KASPER G.Pra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7]VYGOTSKY L S.Mind and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er mental process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解月光.信息技術教学应用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2002.

[9]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3(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B类课题“基于区域教研组的英语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B22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 曼(1993—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文学学士,二级教师,现就职于柳州市德润中学,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研究;陈龙云(1988— ),女,广西柳州人,文学学士,二级教师,现就职于柳州市德润中学,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研究。

(责编 秦越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