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村校振兴背景下乡村薄弱学校内涵发展策略

时间:2024-05-07

王信玖

【摘要】本文分析乡村薄弱学校内涵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认为乡村薄弱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应以小见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应从小处切入,学校制度建设应逐一落实,教师发展应小步推动,学校活动应从小处落脚,学校发展应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

【关键词】村校振兴 乡村薄弱学校 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69-02

农村教育问题既是农村、农民的教育问题,也是全社会的教育问题。2017年玉林市玉州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了国家认定之后,新的挑战又摆在了玉林市玉州区乡村学校校长的面前:在由基本均衡发展到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笔者从乡村薄弱学校内涵发展的角度,论述乡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一、乡村薄弱学校内涵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

在我国,“薄弱学校”这个提法最早见于198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薄弱学校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及社会声誉等方面相对落后的学校。薄弱学校的“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和社会声誉等方面。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和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实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但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仍不容乐观,从学校内涵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校长对学校内涵发展的认识不足

内涵发展是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以师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全面进步。大多数乡村校长长期在乡村任教,获得先进教育管理的学习培训机会比较少,在管理中,他们更多是从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去努力,注重外在、形式上的变化,而在如何优化教师结构、课程、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办法不多,学校的日常管理多是停留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上,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思考不足。

(二)学校追求内涵发展的动力不足

一是从管理者的方面来看,部分乡村学校校长管理思想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部分乡村校长虽然想改进教育教学,但是存在“瓶颈”,不知道从何入手。二是乡村学校师资队伍极不稳定,多数地方把新教师分配到乡村任教,但是因为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艰苦,部分潜力较大的新教师通过锻炼提高了教学水平后,为了个人专业发展、待遇问题或就近照顾家庭等原因调离乡村学校,导致乡村学校管理者更加不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三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地方政府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四是同一区域各学校获得经费不均衡,发展得相对较好的学校获得经费支持的机会较大,演变成强者愈强而弱者恒弱的现实。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强烈。乡村薄弱学校难以满足人们对后代的教育需求,不少家长通过购买城区房产或其他方式送孩子到城区学校就读。生源流失,办学经费更加缺乏,学校要维持正常运转日显吃力,发展成为奢望,导致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本校的发展信心不足。

二、乡村薄弱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策略

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围绕乡村振兴展开了部署,必须实现乡村学校振兴已成为共识。在外部支持不足的乡村学校,校长重视学校内涵发展是一大突破口。乡村学校校长从注重学校外观上的变化转变到追求学校的内涵发展,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受限于经费、人员不足的客观条件,乡村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应以小见大。

(一)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

乡村学校校长观念改变是提升办学品位和转变管理模式的基础。乡村校长要充分认识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学校之间的差距已经从生存性差距转变为发展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内部管理、队伍素质、教育质量以及学校文化等“软实力”的差距上。首先,校长需要主动学习并理解国家关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精神,学习内涵发展的相关理念,把管理的重点落在关注师生发展上。其次,营造团结和谐的学校氛围,尊重教师的人格,尽可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通过建立简单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追求学校发展目标。最后,明确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师关心、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上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基础,也是校长需要做出的小改变,以校长的观念转变带动教师的观念转变,才能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应从小处切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乡村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从小处切入。乡村薄弱学校发展目标的确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先调查和访谈,倾听教师、学生、家长的声音,逐步构建共同的师生发展目标,然后逐个添加发展目标,推动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形成发展的合力。例如,一所乡村小学以校名中的“泉”字着眼,以“滴水穿石”为校训,以每学期每个师生能背诵50首古诗为目标,倡导教师和学生“日诵一诗”,在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诵读比赛或展示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观。在校长的身体力行下,教师也积极配合。学校以背诵诗词活动为载体,让师生养成了学习、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师生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又在校园内营造了较好的文化氛围,还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和信任。

(三)学校制度建设应逐一落实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制度对全校各部门与师生起着约束、规范、激励和引导作用,既能促进教师不断自主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主动思考学校发展的问题,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推进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制度建设并非推倒重来,而是按照重要性和可行性,经过教师充分酝酿,进行优化、完善,逐一落实。笔者曾任职一所乡村薄弱学校,教师若是反映问题,该校管理者必先考虑是否有相应的制度,或者是否有制度未落实,如若没有相关制度或是制度不甚合理,就会将教师反馈的问题进行记录。虽然该校仅有十余名教师,但是该校每个学期期末均会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就教师反馈最多的一两个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并制订合理的制度,以便在新的学期落实。久而久之,学校管理进入良性状态,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各方面工作的推进也就更加顺利,教育教学质量也明显提升。

(四)教师发展应小步推动

乡村学校的教育条件本来就相对薄弱,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又繁重,致使发展动力不足。乡村学校缺乏优质教研资源,开展教研活动的确举步维艰,加上好不容易培养出部分优秀教师又面临流失的风险,因此乡村学校校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源动力,乡村学校校长不应该放松甚至放弃教师培养。从学校内涵发展的角度看,可以从重点培养个体发展转变到促进团队的发展,以避免重点培养的教师调离后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可以把相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每个学期共同解决一个学科教学的“微问题”。首先是在学期初,分团队分析本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集体制订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计划,用一个星期或更长的“碎片”时间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小活动,研究备课策略,互相听课,进行教学反思和团队教研评价,并将培训学习的情况与绩效挂钩,如此一来,积跬步以致千里,质量提升指日可待。

(五)学校活动应从小处落脚

相对于上千人的城市学校而言,乡村学校人少场地大,时间充裕,组织活动也相对容易。2019年,山西的“鬼步舞校长”迅速成为网红。最初他“领舞”一是要把学生从电子产品的“坑”里领出来,二是需要通过锻炼改变学生学业负担重、锻炼少、体质差的情况。他针对学生的发展问题研究策略,最终增强了师生体质,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乡村薄弱学校充分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开拓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相关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好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面对大自然的美景,看着家乡的美好变化,心情愉悦,既能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深刻教育又能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或者,结合节日,通过开展演讲、征文、办手抄报、学做美食或制作民俗手工艺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六)学校发展应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

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但是,外部的力量可以是内涵发展的“加速器”。一是用好政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本区域的一所农村学校抓住“互联网+”教育的政策“风口”,主动请缨,与城区学校联合开展城乡“双师”教学项目,补上了英语教学的短板。二是借外力支持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主动与城区学校联系,开展城乡教师结对活动;学校的教师教科研活动缺乏名師引领,请本区域的名师或专家送教下乡,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三是借助当地的乡土资源,邀请当地的课程建设专家指导构建特色乡土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例如,本区域的一所村小,依托本村的冬瓜种植资源和茶泡制作工艺,开发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此外,让教师“走出去”也是衍生内部动力的重要策略,因为人员不足,教师任课繁重,校长需要鼓励和帮助教师克服困难,让教师“轻松成行”。

乡村学校的内涵发展是目前村校振兴的大势所趋。乡村学校实现内涵发展无须增加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更多的是需要校长更新观念,积极思考,注重内在品质和潜力的挖掘,从小处入手,循序渐进,持续提升办学品位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素英.学校改进视角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

[2]刘红军.开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篇章[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0,58(2).

(责编 秦越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