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智萍 韦江 程丽梅
【摘要】本文以梧州市新兴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例,论述以“若水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提出从“润物、润心、润品行”三个层面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实现文化品牌创建,提升综合办学水平。
【关键词】校园文化 若水文化 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59-03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深厚与否,决定着学校发展水平的高低。梧州市新兴小学坐落于风景秀美的西江江畔,学校自当汇聚三江水之人文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不竭的动力。基于此,学校以“水”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元素,挖掘“水”文化的深厚内涵,精心打造“上善若水”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建设需注重顶层设计,突出价值引领,将育人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中,着力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综合办学水平,营造以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本文从“润物、润心、润品行”三个层面,论述我校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从环境物化的熏陶到心灵的润泽,再到行为习惯的践行一步步深化。
一、润物无声,寓教于物
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塑造人格、传承文化和培育品德,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有校园文化作为支撑。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依托岭南文化特色,凸显西江母亲河“水育”功能,突出“上善若水”内涵,希望在环境的熏陶下,取得潤物无声的效果。
(一)环境熏陶,打造“若水文化”校园
我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若水文化”为指导,遵循“凸现‘水育,彰显特色”的原则,处处凸显“水”的元素,旨在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水的品德与精神内化为师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走进新兴小学的校园,随处可见与水相关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丰富、形式多样,如校内设置“若水文化”展厅,及“水之源、水之韵、水之力、水之品”4个教学楼楼道文化长廊;全校53个中队名称以“桂江”“雨露”“清泉”等命名;所有班级均围绕水特征、水品格来设置班徽、班训,且教室内都设置体现水品质的格言名句;以水为主题打造“传承国学经典 践行文明礼仪”文化阵地一百多平方米,并设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好少年”“文明礼仪”等6项宣传专区(栏)。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认识“水”开始,耳濡目染地接受水品质、水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若水”的校园文化格局。
为了进一步凸显环境熏陶、寓教于物的效果,我校将“若水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如引导低年级学生以画画的方式描绘美丽的家乡景色和校园景色,组织中年级学生以讲故事、小练笔的方式把自己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鼓励高年级的学生通过手抄报、诗歌、情景表演等方式歌颂学校的文明之风。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对文化的体验,由此成为积极打造“若水文化”校园的一分子。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当下我们处于网络文化盛行的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既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也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带来新契机。我校进行“若水文化”建设,是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利用信息化传播方式、先进的教育方式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增加师生与优秀传统文化接触,从而深化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
首先,我校加强了学校网站的建设,让“若水文化”通过网络传播给全体师生、家长,让“若水”教育理念渗透至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其次,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班级家校互动德育平台,有效利用互联网的社交软件,比如微信公众号、班级博客以及APP等,创新家校互动的方式,并通过该平台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现代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建设示范班级,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成效。
最后,我校利用学校公众号的宣传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文化建设途径。例如,学校把学生参与“若水文化”建设的作品,包括绘画、习作、手抄报、表演视频等,发表在学校公众号和班级微信群中,让师生、家长能够方便阅览。既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和普及面,也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无形之中推动了学校与学生的双重发展。
二、润心启智,以爱传道
(一)以“水”之灵动,启迪学生的心智
“润心”的含义是“滋润人的心灵”。除了从环境(物)的角度改变学生、熏陶学生,我校还秉持“润心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滋润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智慧,铸造他们的品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古希腊的普罗塔戈也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要端正自身品行,坚持水之灵动、高洁等品质,以美好的道德精神影响学生、引领学生,由此潜移默化滋养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
落实到行动中,我校通过开展班级团建、班风建设等活动,实现“若水文化”校园建设。如学校创新开展“新兴学子勇争章”活动,组织学生对“海纳百川博学章”“上善若水美德章”“逆水行舟勤奋章”等7个徽章进行评比,每学年获徽章鼓励的学生达2450人次,形成人人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班班争做“文明班级”的良好氛围;学校通过校园阵地建设,丰富文明校园内涵,在区内先后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少先队大队”“梧州市红领巾示范校”等称号。
(二)以“水”之张力,建设包容、灵动的教师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基石。学校要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包容”是我校“若水”文化中师德的核心内容,提倡教师用水一样温柔、博大的胸怀工作、生活,能够包容家人、学生、同事、学校、家长、社会等。由此,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若水文化”主题的学习、研讨、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把“对孩子天性的细心呵护、情感的绵绵渗透、兴趣的随机诱导、智慧的巧妙启迪”等理念传递给教师,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坦诚、尊重、宽容、平等、耐心等,以爱传道,让学生扬起自信与希望的风帆。
除了培育师德,让教师发自内心教学生、爱学生,在管理制度建设上,我校也做了多方努力。例如实施多层意向选岗、团队自主考核、人性化考勤等制度,让教师体验竞争机制下的机会均等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每项重要决策的前后都广泛听取教师的合理建议,健全教代会制度,汲取大家的智慧,寻求最佳方案;做实“主题研修”,推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分層管理模式,确立主题化校本研修体系;提出“水润有声”的教师成长计划——依据每位教师的年龄、专业、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成长规划,搭建成长平台;选出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为领头羊,推广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带动更多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等等。
我校以“若水文化”为指导理念,致力于挖掘水的优良品质,用水的内涵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通过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评价等措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有包容之心、灵动之能的教师队伍。
(三)以“水”之内涵,开发特色、活力的课程文化
学校应当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以及关注学生文化体系建构、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将课程统整在文化视野之下,制订契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规划,使学生实现更多元的发展。
我校的校本课程《你应该知道的水文化》从悠久的水文化历史入手,沿着时间的脉络开展纵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的治水历史、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水利工程、学校发展历史的追溯与调查等。通过追溯历史,学生充分了解本校水文化的内涵深厚与历史源远流长,进而激发学习水文化的兴趣。另外,我校还开展“水都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主要开发了以下项目:(1)绘画课程“承水都雅韵”:鼓励学生绘水都美景,展示艺术美的同时培养创造力。(2)音乐课程“吟水都音韵”:通过收集童谣、吟唱童谣,重拾地方方言,理解童谣寓意,感受百姓智慧。(3)实践课程“寻水都古韵”:将河东防洪堤以及老城区作为学校重要的实践课程资源,协同家委会组织学生对河东老街、旧城区、百年老校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树立老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关注家乡发展、服务家乡的热忱。(4)美食课程“品水都食韵”:通过“大手牵小手”形式传承水乡小吃技艺,用舌尖品味家乡的味道。(5)写作课程“书水都情韵”:鼓励学生及时记录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触碰到的内容,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不断锤炼写作的技巧,在习作中大胆抒发对家乡的情感。
三、润能实践,塑造品行
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学校隐性的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们隐藏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养成教育把人的行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做好学生培养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由此,我校围绕“我的中国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深入开展文化传承、文明礼仪养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开展“上善好少年”争先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每月评选出“上善若水美德好少年”“酌水知源孝心好少年”“海纳百川博学好少年”“滴水穿石恒心好少年”“流水不腐创新好少年”“逆水行舟勤奋好少年”“行云流水运动好少年”等荣誉称号,少先队员参加争先活动率达100%,推动着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
为了契合“上善若水”的“上善”精神要求,引领学生弘扬“上善”美德,我校大队部拟定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在感恩学校方面,开展“大手拉小手,共建美丽新兴”活动,队员和教师、家长一起清洁校园卫生死角,种下希望树苗,挂上爱心认养牌,为美丽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感恩社会方面,大队部开展“精准扶贫手拉手义卖”活动,教师、学生还有家长都踊跃参与,最终将筹得善款捐给山村贫困儿童,由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向善之心;我校还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与梧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机结合,开展“我为城市建设出份力”“大手拉小手,共创文明城”等活动,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心、落实于行动。
此外,我校还依托“国旗下讲话”“上善文明班级评比”“启航鼓号队”“红领巾艺术团”“金号角广播站”“若水主持人训练营”“小记者团”“红领巾监督岗”等实践活动,将德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建设“若水”校园文化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将学生培养成为品行高尚的“若水学子”。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也有了新的思路。目前,我校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提炼形成崭新的办学理念,努力把“若水文化”真正融入校园、融入课堂,通过润物、润心、润品行,滋润师生的心灵,塑造师生的品行,使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内涵发展和品牌创建的方向继续前进。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广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验研究专项课题“润物 润心 润品行——互联网助推‘若水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立项编号:2016JD01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智萍(1968— ),女,汉,广西梧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学校管理;韦江(1971— ),女,汉,广西梧州人,大学专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程丽梅(1981— ),女,汉,广西梧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
(责编 黄健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