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人物访谈节目的会话语言特征

时间:2024-04-24

王霆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意语系

浅谈人物访谈节目的会话语言特征

王霆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意语系

本文通过对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对话—Rencontres》节目的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题,来分析采访过程中的会话特征。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如何走进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如何引导被访者畅所欲言,主持人和不同阶层的被访者之间的会话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主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对话》中会话内容的研究总结,得出访谈节目的会话语言特征,不仅为了采访节目能够更好的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也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推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增进了解,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

人物访谈;会话语言特征;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行为,人物访谈节目作为传递文化的窗口,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责任。在国内,中法人物采访的节目并不是很常见,然而《对话》节目已经成功访问了中外各界上百位专业精英和成功人士,选题广泛,探讨追求深度和生动,在法语电视观众当中受到普遍欢迎。在人物访谈节目当中,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的真诚交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同时也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促进中法两国之间的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正式、有礼貌的开头语

通过分析《对话》中每一个专题采访的开头语,笔者发现主持人会采取一种正式、很礼貌的方式开始采访,因为被采访者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这就决定了整个采访将在一种较正式、严肃的场合中进行。主持人首先以一种有礼貌的方式与被访者打招呼,恰当地运用称呼语,然后对被采访者能够接受采访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些真诚的话语有利于言语交际顺利进行,能在交际一开始就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打破初识的尴尬,会使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建立一种融洽的采访环境,能够为之后进一步的采访铺平道路。

二、重复话语和停顿现象

因为人物采访节目中的对话是即兴的,尤其是被采访者大多处于边思考边回答的状态,为了使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说出与主题相符的话语,因此停顿、重复、附加语等话语现象屡见不鲜。例如,主持人在采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奇奥时,想让他与大家分享一下获奖之后的生活,面对主持人直奔主题的提问,被采访者连续回答了三个Oui(是的),稍显紧张,他说颁奖仪式有点长时,也重复了一下C’est un peu long(这有点长),有点不知如何说起,这种话语重复现象在采访过程中是很正常的,因为被采访者想尽快给出答复,通过重复话语给自己争取时间来思考,这表现出的是一个真实的对话过程,是被采访者真实状态的呈现。

三、自然转换话题

在访谈的过程中,主持人扮演着话题制造者这一角色,主要负责提问,并适时的转换话题。因为电视访谈是限时的节目,主持人需要把握谈话的节奏。主持人通过提问开始话题,通过提出新问题的方式自然地转化话题。主持人倾向于以一种亲切的语言,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使被访者能够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主持人的采访思路,进而更好地展现自己,使观众充分了解自己。例如,主持人在采访勒克莱齐奥的过程中,通过列举他所说的话来转换话题;再如,主持人在采访驻华大使苏和时,就法国总统萨科齐和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会面中将要谈及的话题提出疑问,通过引入当时所要发生的事情来切换采访的主题,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让被采访者很好地被引入下一话题的讨论。

四、采访话语要有知识积累和文化沉淀

在《对话》节目中,主持人采访到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士,采访的嘉宾从法国政要到国际奥委会高官,从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师到北京奥运会主题曲的创作人,从诺贝尔奖得主到上海世博会的“馆长”,还有蜚声国际的电影演员和电影大师、芭蕾舞大师等。所以主持人的特殊角色便是交流中的文化使者,这就要求主持人具备多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积淀,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除了充当倾听者、启发者、掌控者的角色,还需要像文化使者一样,熟知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以便与嘉宾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同时还需要把握好采访话语的尺度。例如,在采访勒克莱齐奥时,主持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她提到勒克莱奇奥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土著社会,对已经消失的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关注,并向嘉宾提出了她的疑问。主持人能提出这些与作家相关的问题,就需要了解被采访者的相关作品、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等,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有多元的文化背景,有善于把握到文化精髓的能力,从而在节目进行中能够及时对嘉宾的某些观点或者某种态度作出反应。

五、引导式的采访话语

由于采访对象的多样化,有些人虽然主观上很愿意回答,但由于紧张或激动等原因,有时会说不出话,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主持人一点点地引导和启发,从寒暄开始,从熟知的人或事谈起,然后自然而然引出话题。另外,还存在一种被访者,他们很健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但是却很容易跑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主持人用自己的话语或问题引导嘉宾,要做到与嘉宾有问有答,有缓有急,与嘉宾密切配合,使整个节目段落清晰,层次分明。例如,主持人在采访第62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伊莎贝尔•于佩尔时,主持人问她挑选角色的标准是什么,她回答说选择的标准首先还是对导演的挑选,随后主持人紧接着嘉宾回答的方向配合说到,嘉宾总是有机会与最著名的导演合作,让嘉宾自然而然的跟着主持人的思路,所以说主持人起到了很好的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被采访者回答,使谈话进行地很顺畅。

六、语言障碍导致的理解偏差

《对话》节目是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的一档栏目,使用的采访语言是法语,对于不懂法语的观众来说,仅仅凭借中文翻译,有的时候不能完全理解嘉宾所要表达的意思。因为语言在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原文的意思,语言的障碍不免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当采访法国建筑设计师安德鲁时,主持人问他:“您觉得大剧院怎么样?”他说:“我还不知道,这个现在我还说不上来。这依然完全是我自己,我还没有足够的距离来评判它。”从中文译文来看,不能完全理解安德鲁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从他的法语回答来看,他实际上是要说:作为一个建筑师,建筑虽然完成了,但他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脱离大剧院,他的心身仍然和建筑浑为一体。因此,他说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距离来评价它。

七、采访结束的方式特征

任何一档访谈节目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谈话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结束。所以,为了顺利的结束,主持人需要引导嘉宾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完想说的内容,或者主持人需要巧妙、文雅地结束谈话。通过分析,为了能够顺畅地引出采访的结尾,主持人一般会直接使用“最后”一词,比如说“最后一个问题”、“在谈话的最后”,或者说“本期节目就到这里”等,用这种说法暗示被采访者“我们的节目快要结束了”,自然而然的引出采访的结尾。采访结束的方式大多是主持人首先对被采访者表示感谢,感谢嘉宾能够接受采访,于此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嘉宾的祝福,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

总结

在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共存,所以文化间的交流极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此类访谈节目的会话语言特征,不仅希望采访节目能够更好的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也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推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增进了解,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用兼容并蓄、理解包容的态度去构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文化更好的发展。

[1]宋嘉宁.对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刘兰萍,莫莉莉.新闻采访中的话轮及角色转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

[3]张凡.浅谈人物访谈节目的采访语言[J].新闻传播,201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