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依托教材,寻找阅读衔接点;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开展活动,体验阅读乐趣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66-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我国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学好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有具体的要求:达到145萬字以上。然而,要完成这一目标,光靠学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内教学仅仅是一个媒介,还有必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正确、灵活地链接到课外,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将阅读引向课外,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依托教材,寻找阅读衔接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都是精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出自名家之手,遣词造句比较讲究,主题也比较有深度,笔者认为,教师要依托教材,寻找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
(一)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性,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单元主题,在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的出处并阅读原著,以丰富阅读素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笔者让学生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剖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追寻文章背后的故事;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后,笔者让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让学生走进林海音的童年,与她一同回忆少年时在老北京城的有趣生活。
(二)一个人物引出一类人物
课文中有许多以描写人为主的文章,教学中既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件,又要注重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还要注重课外延伸,让学生阅读运用了与课文中一样的人物描写方法的其他作品,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后,通过揣摩人物的言语和对严监生心理活动的描写,帮助学生认识爱财如命、守财奴的形象。课中,笔者链接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并抽选文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让学生将严监生和葛朗台进行对比,得出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吝啬鬼,再引导学生去收集和阅读四大吝啬鬼的故事。如此阅读相关的故事,学生会进行联系、对比,阅读兴趣也会增加,而且对故事情节、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于类似的文章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此衔接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一篇文章走近一个作家
课文中有很多名家作品,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作者所写的其他文章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呈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举办读书沙龙,让学生共读一本书并谈谈体会。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后,学生对用心良苦的母亲和独立的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这位母亲和孩子的现状,并给他们推荐了毕淑敏的其他作品:《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又如,某学生参加读书沙龙活动时准备了完整的PPT课件,围绕一个单元主题,从文本理解到作者的情感表达方法、从文章背景到作者选择材料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刻了。
二、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归宿,这也是“大语文”观的最终回归。在教学中,笔者注重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主题,安排了四篇出自名著的课文:司马迁的《将相和》、罗贯中的《草船借箭》、施耐庵的《景阳冈》、吴承恩的《猴王出世》。怎样引导学生“学一篇课文后带一本名著”呢?怎样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古典名著的大门呢?怎样让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呢?怎样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贯穿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因此,执教《猴王出世》时,笔者先播放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并让学生跟着唱,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接着,笔者顺水推舟从孙悟空谈起,和学生聊起了《西游记》,让学生了解《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艰险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同时也知道孙悟空是一只顽皮又聪明的猴子,引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每学习完一篇课文,笔者都从课文的学习入手,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名著,包括名著的作者背景、故事内容、历史地位及故事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执教《将相和》,笔者给学生讲《史记》中的《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卧薪尝胆》等故事;学习《草船借箭》后,笔者组织拓展阅读,让学生分享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如《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等;教学《景阳冈》,笔者让看过《水浒传》的学生说说书中其他英雄的名字,如宋江、吴用、林冲等。有时候,笔者在课堂上讲故事,讲到精彩处就停下了,然后让学生接着讲,已经看过这个故事的学生满脸自豪地将故事讲完后,笔者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开展活动,体验阅读乐趣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热情,笔者格外注重学生读书的效果与收获。怎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呢?怎样让学生享受阅读、体验读书的愉悦呢?笔者与学生共同商讨,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讲经典故事
语文的世界是一座故事的殿堂,故事不但可以扩大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执教《普罗米修斯》时,为了让学生懂得运用人物串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课中学习时运用课外阅读辅助课内教学,让学生阅读《普罗米修斯造人》的故事,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迁移学习主题丛书《潘多拉的匣子》的故事。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法,更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希腊神话故事了解更多的希腊神话故事,进而激发学生对希腊神话故事的喜爱。通过讲经典故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还体验到了成功喜悦,激发了阅读兴趣。
(二)绘经典人物
在绘经典人物活动中,学生用心灵感悟文字,用线条勾勒人物,用手中的笔画出经典人物。例如,学习《老人与海鸥》时,学生知道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有自己的情感世界。文中有很多感人的画面,有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有海鸥为老人送行的画面。根据“过了一会儿,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的文字,学生用笔描绘以下画面:海鸥们静静地站在遗像周围。它们低垂着头,眼里满是悲伤,仿佛要哭出来。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老人已经远去了。它们能做的,只有为老人守灵。又如,学习《桥》时,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到一位普通的老中国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橋”,这正是课文以“桥”作为题目的深刻内涵。最后,学生用手中的线条勾勒出老支书高大的形象,描绘出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三)演经典故事
演经典故事即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等把文中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表现出来。以表演的形式来演绎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尝试。从内容的选定、编排,到服装道具的制作,全部是学生自己准备的,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表演中,更深切地与课文进行了对话。例如,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笔者播放电影《红楼梦》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凤辣子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随后让学生进行表演,把凤辣子的泼辣、刁钻和对贾母阿谀奉承的语言、动作演示给大家看。经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大家对《红楼梦》中的故事及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写读后感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时,笔者告诉学生:“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悟,无所谓谁的感悟特别好,谁的感悟差。就如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道作文题,一千个人写,也会写出一千篇不同的作文来,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勇于把自己的独特展现出来。”在写读后感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分享阅读体会,可以进行阅读汇报,大家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活动中不仅重温了自己阅读过的作品,还在交流中欣赏了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作”,激发了阅读其他名著的兴趣。此举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展示了学生的读书爱好,使学生在交流中找到自己的阅读方向,也使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之旅持续下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巧妙衔接,才能使知识的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阅读兴趣更加浓厚,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薛小英.关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策略的探究[J].名师在线,2017(23)
[2]许丽丹.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J].教师,2018(6)
[3]杜丽兼.内引外联 相得益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初探[J].课外语文,2018(16)
[4]时秋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问题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5]董婧.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中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甘海芸(1983—),女,壮族,广西平果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雷 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