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文体思维的议论文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怀疑与学问》为例,论述基于文体思维的议论文阅读教学策略:设置朗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体味;设置替换标题环节,引导学生分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设置分析关键句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分论点,厘清论证思路和结构;设置分析关键词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设置寻找可疑处环节,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文体思维 议论文 阅读教学 《怀疑与学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76-03

王荣生教授说:“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肖培东老师在执教《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后的教学感言中也说:“知晓课程意识,还要彰显文体意识。课程思维外,我们的教学思维首先是文体思维。”好的议论文阅读教学应该基于文体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肖培东老师在执教《怀疑与学问》时紧扣议论文体意识,运用文体思维,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朗读艺术,把握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语言等知识点,掌握议论文的考点,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一、设置朗读课文环节,引导学生读出文体味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肖培东老师曾在他的教学感言中说:“读书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我想来想去,还是读书最好。”朗读是打开文本的钥匙,是阅读教学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肖培东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这个学习方法运用得游刃有余,以下是他在这节课上的教学片段:

师:《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是议论性随笔,议论性文章要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呀?

生:议论性文章要读得慢一些。

师:是的,这种文体应该用沉稳缓慢的语速来朗读,要读出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味道。

师先范读课文前两段,然后学生接力读课文,最后学生齐读课文。

议论文朗读的语速一般是要“沉稳缓慢”的。肖培东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先让学生明确议论文体朗读的方法是“用沉稳缓慢的语速来朗读”,然后通过范读奠定文章的朗读基调,稳住学生的朗读情绪,通过接力的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议论文庄严、厚重的感觉在学生心中萌生,并在朗读中展现。

议论文的论点要用清晰的重音突出,语气坚定有力。例如《怀疑与学问》中的前两段两句话就是文章的论点,肖培东老师范读“学者先要会疑”,“学”“先”“疑”重音突出,“学则需疑”,“学”“需”“疑”重音突出,语气都坚定有力,让学生感觉到文章观点的鲜明性。

议论文的关键词也要用清晰的重音突出。例如读“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时,“不仅”“也”“必须”“基本”也要读出重音,这样不仅读出句子的层次性、递进性,也读出“怀疑”的重要作用。

朗读议论文的事实论据时,可以用缓慢的语速,例如读戴震的例子用缓慢的语速娓娓道来,既让学生感受到议论文的条理性、简洁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记住。

朗读议论文的道理论据时,可以用平稳的语速,重音也要突出。例如读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时,“怀疑”“存在”重音要突出,让学生容易理解、记住。

朗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阅读课堂基本的教学活动,更是一门技术和艺术,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并在语文课堂中呈现,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设置替换标题环节,引导学生分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

在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朗读方法之后,肖培东老师精心设计了替换标题环节,指向的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论题,什么是论点,以及议论文以论题为标题的妙处。以下是这个环节的教学实录:

师:如果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改用文中的短语或短句拟题,你会用哪一句?

学生默读课文,沉入文本,找出自己心中所需要的“那一句”。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一句”,纷纷举手。

生1:怀疑是学问的根基。

生2: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生3:学则需疑。

生4:学者先要会疑。

生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生6:没有新问题就不会进步。

生7: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析。

生8:怀疑和明辨成就哲学。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8个标题哪个有问题,不适合当题目?

学生经过辩论,最后只留下了学生1、学生3、学生4的答案,理由是这3个选项能阐述学问与怀疑的关系,因而也能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师:原标题与我们找出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探究,说议论文的标题可以用論题做,也可以用论点做。

师:原文的标题是论题,我们找到的短句是论点,议论文有两种标题,一种标题是论题型的,比如我们这个标题“怀疑与学问”;还有一种标题是论点型的,比如“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

师:大学问家顾颉刚先生一定也知道自己这个标题可以改成“学则须疑”或者“学者先要会疑”,那他为什么不用论点做标题,而是用论题做标题呢?

生: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师:是的,用论题做标题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肖培东老师通过“替换标题”环节,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以读促思,激扬思维,学生不仅抓住了表明中心论点的“那一句”,也明白了“论题”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论文中要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论点”是作者对论题发表的观点、看法、主张,前者是确立论文的“疆界”,后者是树什么“旗帜”,“论点”是对“论题”的答复,“论题”是对“论点”的限定。肖培东老师也让学生明白了议论文标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立意、内容、主旨或话题之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或点明中心论点,旗帜鲜明,直击要害;或点明文章的论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肖老师让学生牢牢抓住“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概括文章的论点,分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这个议论文的重要考点,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设置分析关键句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分论点和厘清论证思路

接下来,肖培东老师设置了分析关键句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两个分论点和厘清课文结构思路。下面是该环节的教学实录:

师:文中哪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作用?

生:“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长句变成这两个短句?如果分开,应把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哪一段的开头?

生: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放在第三段的前面,第二句“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放在第六段前面。

师:谁能用图把这篇文章的结构画出来?

学生在白板上用图把文章的结构画出来。

师:画文章的结构图,还要在中心论点后边加上段落序号1—2,分论点一后边加上段落序号3—5,分论点二后边加上段落序号6。学议论文,要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把握作者的逻辑思维和论证思路。

师:能不能把第六段放在第三段的前面?

生:不能调换,因为这两个分论点是递进关系。

……

师:第一、二段如果放在结尾,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变化?

生:“总—分”关系变成“分—总”关系。

肖培东老师引导学生把长句变短句、复句变单句,进行句子位置的变换、段落位置的互换的多角度、有层次的替换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来回穿梭于句子、段落之间,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进行梳理,明确了文章的两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分论点与论据是被证明和证明、互相照应的亲密关系,厘清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和行文结构。

在这个教学环节,肖老师让学生牢牢抓住“分清文章分论点”“厘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这两个议论文的重要考点,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设置分析关键词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在接下来的分析关键词教学环节中,肖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该环节的教学实录如下:

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中的“必须”“基本”这两个词能否互换位置?

生:不能,“必须”是“必不可少”,“基本”强调了“最重要最关键”,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

师:“常常”这个词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你来说。

生:因为它是逐步递进的。

师:“常常”不是递进,“常常”是反复地去做一件事。一次怀疑行不行?

生:不行。

师:对,不行的,做学问就要持续性地思考、怀疑。再来看看,“常常”后边有几个动词呀?

生:“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师:那这四个动词之间的顺序能不能打乱?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先“怀疑”,之后才能“辩论”“评判”“修正”。

师:也就是说这四个动词之间也是有逻辑关系的,都是前者是基础,到最后才有了修正的学说。

在这个教学环节,肖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严密性和逻辑思维推理性的高效训练。关键词“必须”“基本”分别修饰“步骤”和“条件”,如果调换,就变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基本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需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有的新发明也不是通过“怀疑”产生的。

关键词“常常”强调次数之多,起了修饰限定作用,去掉后范围扩大,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个关键动词“怀疑”“辩论”“评判”“修正”的顺序能否调整的训练,则先让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意义,根据这几个词之间前后承接照应和内在逻辑关联性进行顺序的判断。怀疑是做学问的基础,在怀疑之处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辩论过后需要评判,评判过后对不科学之处进行修正,四个关键动词明显存在着递进的关系。这个教学片段对学生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的训练大有好处,让课堂从浅层思维向深层思维迈进。

肖老师设置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牢牢抓住“理解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这个议论文的重要考点。

五、设置寻找可疑处环节,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最后,肖培东老师设计了寻找可疑处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具体化。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找准了文章的可疑之处。以下是该环节的教学实录:

师:顾老的这篇文章有值得我们怀疑的地方吗?文中有不够严密的地方吗?”

生:第六段中倒数第二句“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中的“都是”这个词不严密,过于武断,应改为“大都是”。有的发明不一定是因为怀疑才产生的,比如鲁班发明锯子是触景生情、灵光闪现起的作用,而不是怀疑起作用。

师:分析得很好,举出的事例也很恰当。

师:文中列举戴震的这个事例能证明前一个观点吗?为什么?

生:不能。戴震因为在学习中经常质疑,为他日后建设新学说创造了基本条件。

师:“消极方面”“積极方面”如果去掉,文字是不是更干净?

生:可以去掉。

师(微笑):去掉,多干净。

师:希望同学们学会怀疑的精神。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理解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这篇议论文的学习目标,肖老师上课的时候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但是他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让学生沉入文本,在默读、怀疑、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体会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明白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肖老师的“微笑”是对学生具有怀疑批判精神的鼓励。

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肖培东老师注重文体意识,运用文体思维,通过朗读、替换标题、分析关键句、关键词、寻找可疑处五个环节渗透文体知识,让学生在美妙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三大语文核心素养。

钱梦龙老师曾说,肖培东老师的教学“总能给人以举重若轻、水到渠成之感”,肖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让学生渐入佳境,达到“其兴也勃,其思也兴,其收也赢”的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愿有机会再听其课,读其书,悟其道。

作者简介:莫丁蓉(1968— ),女,壮族,广西环江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