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丽秋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设计预习的四个要素:预习要让学生把握目标、找到方法、各有所得、心有所思,从而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预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110-0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预习是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引领较少,导致学生没有目的和方法,常常浅尝辄止,不能进行深层次思考,最终导致预习庸俗化、形式化,甚至形同虚设。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效率,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有效的预习环节,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读课文的方法。
一、预习要让学生把握目标
设计预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预知听课的学习方向,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在预习时分散注意力,跑偏路或做无用功。因此,设计预习之前,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把控和确定课文的核心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将教学目标始终贯穿在预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能够以目标为核心开展自主阅读。
比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幸福甘愿受罚的高贵品质,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其中,体会普罗米修斯的高贵品质、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环节,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1.生字词。预习本课生字,包括音节、部首,找出课文当中的关键词语:小心翼翼,大发雷霆,不远万里,理解三个关键词语的意思。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是怎么盗火的?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上,笔者是根据2011年版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识字要求设计的。其中,三个关键词语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把握本课要学习的识字目标,让学生梳理文本线索,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意义,并且能够结合文本,深入理解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这样的预习设计让学生不但把握了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而且能够集中注意力,节省预习时间,大大提升了自主阅读的效率。
二、预习要让学生找到方法
在小学语文预习设计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自主阅读,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常用的预習方法有读、写、说,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预习环节时,可以从读、写、查、思、问五个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阅读方法进行预习。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笔者从以下五个步骤设计预习:第一个步骤——自读。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读懂课文中的生字词,明白其中的意思。第二个步骤——写。让学生摘抄课文中富有意涵的词句,并选择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三句以上连贯的话。第三个步骤——查。让学生查阅作者萧红的相关资料,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包括萧红的其他作品,萧红写作时的人生经历。第四个步骤——思。让学生思考:“我”在园子里做了什么事?你觉得哪些事最有趣呢?“我”做这些事的时候,祖父是怎么样表现的?你有类似的经历吗?你从课文当中读到了什么?第五个步骤——问。让学生读了课文后问问自己: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懂?你还想知道什么?
以上预习设计,笔者让学生从朗读、运用、了解、体会和质疑这五个方面对文本进行预习,使学生的预习不但高效有序,而且非常简单,容易操作,尤其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主运用以上阅读方法开展阅读预习。
三、预习要让学生各有所得
预习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设计预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学习基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层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预习需求,让学生各有所得。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环节:1.必答题。朗读全文,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并背诵积累。2.选答题。任选以下题目进行预习。(1)五星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中词语的意思: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这个“腾”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大家的心里酸涩?(2)四星题:什么是“理想的风筝”?你怎么理解?为什么不说“刘老师的风筝”?(3)三星题:其中有几个地方写得非常生动细腻,找出几处来,谈谈感受。(4)六星题:文中有几个词语运用得特别好,如“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里的“泛”;“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里的“漾”;“一种舒展的快意,浮上心头”里的“浮”,说说这些词有什么表达效果。(5)两星题:尝试用这几个词写一句话。
在引导学生预习时,笔者将预习作业用星级来表示,分为不同的等级,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明白哪些内容是必须掌握,哪些内容是自己有能力掌握,还有哪些内容对自己来说存在一定难度,还需要在课堂中进行突破。与此同时,笔者也能够从学生对题目的选择中,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实施下一步的课堂教学。预习的分层设计环节,不但提升了学生的预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四、预习要让学生心有所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设计课堂预习时,教师要将学生思维的着力点牵引到课文的重难点上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了疑问,才能够集中注意力,根据自己的疑问进行预习。因此,在设计预习环节中,我们要为学生预留质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心有所思。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从标题入手。一篇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针对课文标题发问。比如,教学课文《爱如茉莉》时,引导学生思辨:爱为什么如茉莉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是能够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文本的学习中。其二,从中心句入手。每篇课文的中心句不但是文本的主要内容,也是文本的主要情感所在,教师要带领学生从中心句开始质疑,让学生关注课文的重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方向。比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中“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在引导学生预习时,笔者引导学生从这个地方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呢?为什么不能去选择最大的?到底能不能选择到最大的麦穗?这些问题能吸引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其三,从文本空白处入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文本有许多空白之处,这些空白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有这样一段话:“高尔基的儿子只有十岁,还没有撅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各种各样的花草。”这里没有描写儿子怎么栽种花草,这就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空白展开想象:儿子在栽种花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以发挥想象,将这些过程描述出来。以上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为下一步理解文本做好了准备。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预习设计这一环节上多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方法、有层次、有质疑地开展自主预习。
(责编 黎雪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