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本文论述运用典范文章引导学生仿写的训练策略,即在典型词语处进行仿写、在典型句式处进行仿写、在典型段落处进行仿写、在谋篇布局上进行仿写等。
【关键词】仿写 策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A-0046-02
模仿是人类进行学习的最初过程,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视野不够开阔、阅读面较窄,所以他们的词汇量不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强。此外,受生活积累、阅读积累的局限,小学生思维的丰富性也受到限制。在学习写作的最初阶段,仿写是小学生最常用的手段。通过仿写,学生能初步掌握写作的句式、熟悉写话的要求、加深文章结构的理解等。小学生仿写的对象可以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典的范文,也可以是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中的一些素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恰当、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促使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自己的“表情达意”,使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一、在典型词语处进行仿写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写作指导,应首先从课文的典型字词表达中进行字词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教学是最基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是一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当学生对词语有所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运用与含义,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将词语迁移至写话训练中。对此,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不同学段课文中的典型词语,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泉水》一课中,用了“很多很多”一词描写泉水多,在引导学生比较“很多”与“很多很多”的区别后,笔者及时抓住这个仿写点,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师:重叠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生:表现的程度更深,语气更强烈、更有威力。
师:你能用“很 很 ”这样的词语说说你在校园里观察到的人或景吗?(学生思考)
师:先用“很 很 ”这样的词语来夸夸我们校园的美景吧。(学生仿写)
生1:校园里的木棉树长得很高很高。
生2:学校花坛里的月季花开得很红很红。
生3:我们的校园很美很美。
该案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抓住仿写点,从“泉水的特点”迁移到“校园景物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重叠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让学生不断地发展语言、丰富语言。
二、在典型句式处进行仿写
语文课文中不乏优美句子、句群。为了让学生头脑里有完整的句子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了解句子的句式以及句子的特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内容关系、结构关系。在了解句子特点、句子关系之后,写话训练时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优美句子的基本句型、句式、常用句群,落实由读到写的应用迁移。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中,作者用了这样的句子描写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朗读、品读这个句子,观察这个句子的特点以及句子内容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品读后,學生理解了三个句子都是围绕“漓江的水”这一事物来写,句子描述的是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了解到句式的特点是:××××真××啊,××得让人×××××××。对课文的典型句式理解透彻后,笔者要求学生模仿这个句式特点来描述一下“秋天的风”。
学生仿写出的作品有:
秋天的风真爽啊,爽得让人一下子忘记了夏天的炎热。
秋天的风真凉啊,凉得让人的皮肤仿佛滑过一波冰水。
秋天的风真香甜啊,香甜得让人仿佛尝到了树上红彤彤的苹果。
秋天的风真温柔啊,温柔得把人很快哄进了梦乡。
……
该案例中,教师通过文章典型的句例,引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练习。经过多练多写,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合乎语法规范,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利用典型的句式表达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才能够更好地将句式和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
三、在典型段落处进行仿写
无论是为学生推荐的精彩书目中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都不乏精彩语段的描写。这些精彩的段落有很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值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在典型语段的仿写中,可以作说话片断的仿写,可以作生动细节的仿写,还可以作景物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的仿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典型语段的写作顺序、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的独特手法等仿写。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学生在朗读、品味之后,归纳出两个语段的写作特点:第五自然段是动态描写、第六自然段是静态描写。在此,笔者抓住这两个典型段落对比鲜明的写法,用课件呈现一幅乡村早景图,要求学生观察后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图中的景色。
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
乌黑的天空逐渐变得灰白,村庄里的房屋、竹树、小河也逐渐清晰起来。一些屋顶的烟囱升起几缕白烟,环绕村庄的小河静静流淌,竹林里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早起的人们,有的在环村道路上跑步,有的在河边洗衣服,有的挑着木桶到地里浇菜……
该案例中,教师利用课文中的典型语段,引导学生领悟动静结合描写的精妙,然后再进行这种描写方法的仿写,学生写出的片段颇具美感,收到了较好的仿写效果。
四、在谋篇布局上进行仿写
作文写作中,除了要考虑写作内容的具体充实,文章的结构、写作顺序也是决定一篇作文好坏的关键因素。要设计出合理的文章结构及写作顺序、情节安排、人物分配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必不可少。从专业上而言,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作文的谋篇布局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谋篇布局上有独特之处的课文很多。这些文章语言流畅、文质兼美、写作手法独特、思想境界高,用它们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在谋篇布局上的模仿训练。具体的做法有:
(一)模仿课文的写作结构
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中,课标虽然不主张向学生灌输阅读或写作方面的专用术语,但在教学中仍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内文本的表达形式、表达技巧,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中的结构框架、行文思路。学生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与结构框架,可以让他们在写作中更好地行文。
“总—分—总”写作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开门见山点题、总起全文,中间分几个段落进行记叙、描写,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并照应开头。学习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写作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总—分—总”的写作结构非常明显,先总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然后按春、夏、秋、冬季节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结尾总结全文。在描写的过程中,描写景物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四季的特点突显出来。学习这篇课文后,笔者以它为例,让学生进行题为《美丽的家乡》的仿写,要求按照课文的结构,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写出自己家乡特有景色的变化,再运用比喻、拟人修辞以及文章中的一些优美词句表现家乡的美;或者引导学生模仿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对家乡早、中、晚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也能实现结构上谋篇布局的迁移运用。
“总—分—总”结构灵活多变,还可派生出先总后分、先分后总两种变式。这样的结构安排,让学生对文章写作有了宏观的把握,在行文过程中迅速学会用总结性语句总起全文或总结全文。可以说,“总—分—总”结构的运用,对小学生写作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行文框架。
(二)模仿详略得当的写法
文章的詳略得当也有可仿写的地方。通常的要求是,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进行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次要的内容略写,但很多小学生在刚接触写作的时候对“详略”这个术语理解比较困惑。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笔者曾用课内阅读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作为范例指导阅读,然后指导仿写。
《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围绕这个主题,作者写了四件事: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为了突出主题,文章写得最详细的事件是议花生,其他三件事作为次要内容略写。这样的安排,为的就是突出“议花生”环节中表现花生的品质,由此折射到做人的道理上,从而突显课文主旨。这样的安排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且能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自主发现课文的结构特点,当他们明白这样的写作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后,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按照此种详略分布、结构仿写类似的文章。
(三)模仿先抑后扬的手法
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有较多体现,学生无论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都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使得文章有波澜,情感表达显得真挚。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在平时的阅读课中,教师要重点关注这一类课文,然后引入类似写作手法的课外阅读,要求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深入体会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好处。在学生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欲扬先抑手法的仿写,真正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中,开始“我”对种树老人的认识是一个“懒人”,后来“我”对老人的认知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嫌弃、不屑转变为感动,这样的情感变化就是先抑后扬。课中笔者要求学生分析:文章在表现“我”认为老人是懒人前写了什么内容?(种树老人种下桃树后不经常来浇水,树苗枯萎)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对老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种树老人把种树的知识告诉“我”后,“我”明白了老人不经常来浇水的原因)
学生在剖析一个个问题之后,对文章有所体会,也理解了作者“先抑后扬”的写法,于是笔者引进类文《阿长与〈山海经〉》,让学生同类文章中再次体会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理解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并逐渐掌握这种写法的行文结构。
仿写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手段,符合小学教育直观性原则,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仿写,对于那些对作文有畏难心理的学生,无疑给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了一道减缓坡度的阶梯,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作者简介:马俊琦(1976— ),女,广西宾阳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责编 黄健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