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针对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出现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游戏教学法,从提出问题、探索价值、充分应用等多个方面,探索该项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以利于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游戏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A-0128-02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强调逻辑思维运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推理性,这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机械枯燥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游戏教学法展开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認识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游戏教学法的价值
游戏教学法的根本特点在于“在玩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通”,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游戏环节或场景,将数学的概念、知识等有机融合在游戏中,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综合来看,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游戏教学法主要体现三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多数都是游戏教育,因此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游戏教学法,其实也是为了“迎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接受知识,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满足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性格禀赋、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而游戏教学法,就能很好地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游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游戏教学法的目的不在游戏,而在于通过游戏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这样能很好地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而在学生“摘到苹果”后,又必定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信心,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小学数学课堂运用游戏教学法要遵循的原则
运用游戏教学法,其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徒增课堂热度。教师要明白的是,玩只是途径,学到知识才是目的。因此,在设计游戏环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数学性原则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可验证性,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首先应该充分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紧密联系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游戏应该具有数学性,要体现数学味。例如常见的排队游戏、数数游戏、分组“植树”游戏等,都要将数学的知识与思维蕴含其中,让学生在玩中领悟某些数学概念或原理,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数学知识。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游戏的生命。可以说,多数游戏都是以玩得有趣为目的,无趣的游戏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时,应该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牢牢把握“有趣”这一基本特点,要让学生愿意玩、主动玩、觉得好玩,从而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
(三)适合性原则
小学生多数活泼好动、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也容易存在“三分钟热情”。教师设计的游戏环节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不要过于简单(如学前教育阶段的游戏),也不要过于复杂(如成人才能完成的游戏),而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删繁就简,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游戏环节中。
(四)全员性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阶段设计的数学游戏,应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不是少数学生的特殊权利。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在玩游戏,其他的学生充当观众,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是片面的、不合格的,是违背新课标精神的。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来,才能确保人人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的游戏可谓多种多样,有心的教师一般都能设计出许多有效、可行的游戏教学环节。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用且取得不错教学效果的游戏。
(一)闯关游戏
该游戏类似于“闯关”性质,需要教师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层,所设置的游戏要突出层层递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所有要讲的内容进行分解,依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设置成一道又一道不同的关卡。第一道关卡,内容为“正数与整数的加减”,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过关”后有利于提升自信心。第二道关卡,内容为“整数与分数的加减”,相比之前难度稍有增加,但学生已有第一道“闯关”经验,过这一关应该不成问题。第三道关卡,内容可以设置为“分数与分数的加减”,这显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学生已经有前两个关卡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再对此题目加以分析和思考,就能顺利通关。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层层过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由量到质的积累,并能学以致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需要学生共同完成,能很好地体现上述的全员性原则。游戏中营造了一个虚拟的情境,情境中蕴含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面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教师要对人民币进行常规讲解,让一年级学生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和问题。然后,教師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到“超市”买东西。教师可以使用真实的人民币进行游戏教学,也可以事先准备好写着人民币面额的纸片开展游戏。通过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带领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认识人民币及相关的找补知识,从而让一年级的学生获得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三)乘车游戏
该游戏需要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带领学生在“乘车”过程中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乘车游戏”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在进行这一游戏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事先用硬纸皮、彩纸等制作成司机的头饰和算式的卡片。游戏正式开始后,教师选择一些学生做司机,其他学生做乘客。做乘客的学生,手中拿着10以内数的算式卡片,并根据手上卡片的结果,去乘坐正确答案的“汽车”;上车前,“司机”要验票,对不上答案的,就会被赶下车。只有答案正确的乘客,才能坐到车上出发,绕着教室一周,在音乐声中自由穿行。这样方式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并且能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很快就学会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且这样的结果有实际场景为记忆支撑,学生或许可以“终身难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能有效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抽象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环节,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构建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申忠会.Flash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准实验研究——以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认识》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2(33)
[2]张雪梅.Flash教育游戏应用于小学课堂中的准实验研究——以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认识知识点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
[3]逯行,李芒,喻凡,李营.教育游戏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能力培养实验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培养为例[J].数字教育,2016(4)
作者简介:李瑞庆(1975— ),男,汉族,广西北流人,大学本科学历,曾获玉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北流市十佳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及学校管理。
(责编 林 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