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玲
【摘要】本文论述生命力课堂的定义和意义,提出了构建生命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通过用情感去体验,用智慧去引领,用意志去超越,给生命课堂涂上绚丽的底色。
【关键词】生命课堂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044-02
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生命课堂是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思考、展示其独特个性与智慧的平台;生命课堂是体验成长的快乐、感受心灵碰撞的舞台;生命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如何打造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笔者略有思考。
一、尊重是生命课堂的保障
课堂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与对话探究知识的地方,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持久参与并真实地表现自我,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老师的眼里,学生就是小孩子,而忽视了他们也是人,也需要尊重,其人格也是不容侵犯的。有时在学生犯错时,老师会生气,言语、行为会不自觉地伤害到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形式话,也不是公开课上奢华的点缀,教师要把尊重学生当作一种教育心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功能。比如“××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嗯,你说得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这样的评价语言,表面上是让更多的学生发言,实际上传递给第一个发言的同学是何种心情?是老师对他的发言不满意。这样一来,说得好的学生会举手,说得差一点的学生还敢举手吗?以后谁还会第一个发言?所以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发言的机会。评价时教师可以从态度、习惯、正确性等不同方面认可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科学合理的评价。如教师不妨把上面的评价语言改为:“××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同学说得好,我想听到更多、更美的声音。”“尽管你的回答有点偏差,但感谢你给我们带来第二种声音,给大家提供讨论的机会。”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一种激情、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世界观等,教师应予以尊重,并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给予正确引导,为其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而非一种模式的“同化教育”,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岂不知正是这种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现实中,许多家长、老师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完全不考虑他们的兴趣、需要,导致结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教育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新课改中大力倡导“开放的数学教学”,其实质是强调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时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路径差”,并且也应给予表达各种不同的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有一定的保留或“时间差”。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给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机会了吗?),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进而让课堂教学生成更多的精彩。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倡导“三个允许”和“三个鼓励”原则:“三个允许”是指允许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下思想“开小差”,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学生的思维是多维开放的,笔者认为“答所非问”可能是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允许课堂“插嘴”(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都是在插嘴中迸发出来)。“三个鼓励”: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探求6和9的公倍数时,笔者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都会找6和9的公倍数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纷纷展开交流,展示作业过程。其中有两个学生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整理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其中
生1的答案是:6、12、24、30、36、42、48、54……
9、27、45……
生2的答案是: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54……
9的倍数:9、18、27、36、45、54……
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
师:对比这两个同学的做法,你认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还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道:他们的方法相同。都是先找出6的倍数、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但我认为生2的表述更清晰。
生3:9、18、27、36、45、54……
生4:9的倍数有:9、18、27、36、45、54……
其中18、36、54……也是6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
生5: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54……
其中18、36、54……也是9的倍數。
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三个同学的做法,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4比生3表述更清晰。”“生4与生5比方法相同,但我感觉生4的方法更好找。”
“好找指的是什么意思?”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回答道:“比如先找9的倍数,只要列举6个数字就可能找出3个公倍数了,如果先找6的倍数,要列举9个,才可以找到3个公倍数,所以我认为先列举大数倍数,再找公倍数快些。”这时,有个学生只写下了3个数字“18、36、54……”。笔者问他为什么只写这么几个数,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其他公倍数依次是最小公倍数的2、3、4……倍,所以只用18×1、18×2、18×3……”来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学生检验后教师总结道:“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检验我们找出的公倍数是否正确、有没有遗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求公倍数的方法,在对比中学生体会怎样写更清晰,怎样找更简捷,怎样有效检验,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尊重学生不同的看法,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提升自我。
二、情感是生命课堂的纽带
哲学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育的动力和源泉。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尝试、体验、创造的机会,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在尝试中生情
俗说“摸着石头过河”,意思就是要知道河的深浅,不要站在岸上看,而是要亲自去尝试。邱学华老师尝试教育人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美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Let me try(让我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个人意愿去尝试,在尝试中顿悟,在顿悟中提升。
如:小明、小华、小力、小强和小海五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都要比赛一盘。现在小明已赛4盘,小华赛3盘,小力赛2盘,小强赛1盘。小海已经赛了几盘?分别是和谁赛的?(先在下图中连线表示已赛的盘数,再回答)
学生自学后的连线很乱,有的说四盘,有的说三盘,也有的说两盘。笔者没有马上肯定哪一种结果是对的,哪种结果是错的,而是让学生真实展现出错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师:首先来确定谁的赛事?(生一致认为先确定小明)
师:为什么先确定小明?
生:有五个人,小明赛了4盘,说明他要和其他每个人都比赛,自然先确定他。
师:对,有道理。先确定能确定的,那么第二个该确定谁呢?(生几乎异口同声地确定小华)
师:为什么第二个确定小华呢?
生:他赛的第二多,所以第二个确定他(学生胸有成竹)。
师:肯定吗?谁来连一连呢?
(师有意请了一个成绩好、语言表达也好的学生演示。他用小明分别与小力、小强、小海连线。又迅速擦了一条,到底该擦谁,他在擦擦改改中也犹豫了,下面的学生一片哑然)
师:怎么了?
生:小华赛了三场,已和小明赛了一场,还剩两场,四个人赛两场无法确定。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该确定谁?
生:确定小强,小强只赛一盘。然后就可以确定小华。
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这道题。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尝试探究过程,甚至是错误,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实现“自我否定”“自我调整”“自我成功”,这种情感远比一帆风顺来得更深更浓。
(二)在体验中悟情
“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过眼烟云”,很难扎根在学生脑海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静态数学变为动态数学,把结论性数学变为过程性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过程中体悟和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大力提倡的理论,也是教师必须追随的一种理念。例如在教学射线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领悟射线的特征是“一端无限延长”。教材中借用灯射出光束,而现实生活中的灯光真的无限延伸吗?不言而喻,用灯光来比喻射线有些牵强。笔者通过创设数数游戏,让学生接龙数数,教师画线,学生报数报不完,线永远也画不完,真正让学生体会了射线的一端无限延伸。一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将原本毫无关系的两者有机联系起来,以数的无限映衬了线的无限,学生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在活动中动情
数学是活动的数学,思维的数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笔者常在班级中开展各种活动。不少老师问过笔者,开展活动浪费教学时间,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吗?实践证明,答案是否定的。本学期笔者在班级中开展“慕贤求博”——阳光伙伴、接受挑战活动,让学生在班级中觅寻“心中的贤才”,举行“我与贤才大比拼辩论赛”“我与贤才比创新制作”“我与贤才比心算”“我与贤才比智慧”等系列活动,以“慕贤求博”的实践架起促学行动的桥梁,用活动来打动学生、激励学生、感染学生,班级成员中形成了协作互助、比学赶超的浓浓学习氛围,大家都积极争当“贤博之才”,使学生想学、乐学,更好地促进生命的发展。
总之,生命课堂需要教师用感情去润泽,用智慧去引领,用意志去超越。生命的课堂,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燦烂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给生命的课堂涂上绚丽的底色,理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责编 林 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