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余俊
【摘要】打造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强化合作意识展现生本效应,注重总结反思发展思维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本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052-01
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应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只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进而帮助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并在不断地深入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真正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探究发现之旅。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时,教师以植树节班级植树为情境,让学生探究如何才能使所植树苗整齐划一。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只要确定了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从而得出“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的性质。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的真正意义。此外,在探究线段公理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穿越绿化带等不文明现象为情境,让学生自觉抵制不文明现象,但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数学道理,为什么很多学生不走正路,而是要穿越绿化带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直接穿越绿化带路程最短,由此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结论。
二、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应强化合作意识,展现生本效应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在生生互动交流中探究数学概念的内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合作意识,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更加充满激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共赢,“以生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画出不同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如让小组内四名学生分别画出y=2x+1、y=-2x+1、y=3x-2、y=-3x-2,画完之后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從而初步感知一次函数的性质。如有的小组从k的正负方面观察得出:k>0时,图象呈上升趋势,即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时,图象呈下降趋势,即y随x的增大而减小。有的小组观察b的情况得出:b决定了直线与y的交点。还有的小组从直线的倾斜度方面进行了探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探究与合作,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补充完善,真正为学生搭建了有效的学习平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应注重总结反思,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不断地内化,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将感性认知提升为理性思考,进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与反思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小结,也可以是学生的周记,亦或是学生交流后的感悟,但这些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真正的反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淀,从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降次”的思想。学生通过梳理各种方法,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将二次转化为一次,进而得到高次方程可以通过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计算,在总结中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多元方程的解法,从中感悟“消元”的思想进而建构知识的内在体系。在展示总结与反思的结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把知识梳理在书面,这样更加形象直观,也更能体现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反思中提升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生本理念”,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体会互动双赢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并养成反思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编 林 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