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补白的时机

时间:2024-05-07

农倩岚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进行合理补白的时机:就背景未知处补白;就细节缺失处补白;就情感“空白”处补白;就结尾未明处补白。

【關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留白 补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A-0058-02

画家在绘画时常常借助留白构建一个含蓄、隽永的境界,以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同样,文学作品巧妙地留白能够激发读者想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领读者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使学生品味作品中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的体会。“空白”常常出现在教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如背景的留白、细节的留白、情感的留白、结尾处的留白等,对于这些留白,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对这些“空白”进行再创造,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感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

一、补于背景未知处

背景补白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不管是在诗歌教学中还是在其他文学体裁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背景补白都能获得理想效果。例如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这两首诗歌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却同样体现了爱国情怀。《示儿》中作者身处南宋时期,朝廷羸弱,广大疆土被占领,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人民期盼着南宋朝廷能够收复失地。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人们只能“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作者陆游没有等到收复失地、中原统一的那一天,就因为“但悲不见九州同”而含恨离世。这样的悲怆之情让人感同身受。教师应该对作者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进行背景补白,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仅仅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诗句,学生只能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而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们再来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整首诗洋溢着作者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情感。一个“喜”字可以充分体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我们可以再深入思考:为什么作者回家之后就成了“涕泪满衣裳”的样子?原来,因为叛军占领了“河南河北”,导致杜甫不得不带着妻子远走他乡,如今终于可以回到故乡,禁不住喜极而泣。作者的喜悦不单是因为自己的小家,更是为了国家,否则作者就不会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沉重的诗句。因此,教师可以将作者的情感背景进行补白,然后在背景补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诵,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喜悦。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背景补白,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补于细节缺失处

细节描写是指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入微的描绘。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再现环境以及记叙事件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些文章却有意无意地“缺失”了一些细节,细节的缺失虽然让人物形象或事情经过没有那么丰满,却给了读者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作者没写出来的细节补充完整。

鲁迅的《一件小事》中并没有关于主人公肖像的具体描写,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内容发挥想象,完善文中车夫的人物肖像。如有学生写道:“他脸上布满饱经风霜的皱纹,颧骨高高耸起,深深陷在眼窝中的眼睛布满了血丝,透出无尽的沧桑,衣服虽然破旧但也还算干净。”这段肖像描写刻画出一个辛劳工作的车夫形象,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陌上桑》一文中,作者仅仅是描写了罗敷的上衣、裙子等服饰,只是从服饰这个侧面去烘托她的美,并没有具体描写罗敷外貌的美丽,这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教师可让学生填补这空白。有的学生写道:“肤如凝脂,一身衣裙随风送香,顾盼之间,风姿绰约,倾国倾城。”有些学生写道:“淡扫娥眉杏眼含春,皮肤温润如玉,柔光若腻,樱桃小嘴不点而赤,娇艳欲滴。”这样一来,一个美丽的古代女子的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跃然纸上。

三、补于情感“空白”处

鉴赏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从作品的表象中领会其中深意。文学作品的“空白”越多,其表达就越含蓄,就越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投入情感,也就是“情感移入”。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的投入实现对作品的独特感知,最后达到最高的鉴赏作品的境界——领悟。通过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得到美的享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

杜甫《春望》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象隐藏在描写的具体景物中,潜藏了作者的情感。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即景生情,情景融合,意象显现,作者情感喷薄而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诗中所写的景物去体会作者隐藏的情感:杜甫身处战乱年代,饱受战乱之苦,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赏春,看见了花开却心中凄凉,落下泪水,鸟儿的鸣叫在作者听来也是哀鸣。作者愁苦焦虑、无法自控的深情跃然纸上,其内心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又如,张洁的《挖荠菜》表面上是写景与叙事,实际上却留下了饱含作者深情的空白之处:一切的一切都回去了,而我还在田野里游荡,不敢回家,这里有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恐惧。这段话表达出作者孤独一人在外游荡的失落心情。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空白”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去填补这些“空白”。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对作品进行补白。教师可以从“空白”之处着手启发学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挖荠菜有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作者那个年代中去思考,有的学生写道:“比起饥饿,我更害怕的是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写道:“比起饥饿,我更害怕的是独自一人游走在田野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补于结尾未明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作品中的含蓄性结尾这个“空白”之处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针对这个“空白”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辨析能力。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描写了菲利普夫妇的冷漠自私以及于勒大半生的遭遇,却没有交待于勒最后的结局。笔者在教学中就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有的学生说:“于勒年纪这么大了,又没钱,肯定在最后濒临死亡的时候被船长丢到海里去了。”有的学生说:“最后菲利普夫妇良心不安,将于勒接回家,从此一家人愉快地生活下去。”还有的学生说:“最后于勒发了一笔财,菲利普夫妇又想来巴结他,这次于勒不再理会他们,独自一人生活。”在肯定了大家的发言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来讨论这几种结局中哪个结局更加符合作品的主题。经过讨论,学生意见基本达成一致,都觉得于勒年纪这么大了,长期只靠当水手、卖牡砺肯定是不行的,再考虑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和当时整个社会的冷漠,于勒最有可能的结局是穷困潦倒,悲惨地死去。笔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面对课文中的留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时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补白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求同存异,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责编 秦越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