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梯度入园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时间:2024-05-07

王会领

【摘要】本文论述通过梯度入园,让孩子的分离从时间和心理上有个渐进的过程,有效地缓解了小班入园分离焦虑,帮助幼儿顺利地渡过人生的第一个社会化过程,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梯度入园 幼儿 分离焦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40-02

每年九月是小班新生入园的日子,许多幼儿园都会出现以下场景。一是每个班都有几个孩子哭天喊地地找妈妈,无论老师怎么安抚,孩子像是没听见似的,一个劲地哭喊不停。这样的场景会持续四天至一个星期左右,过度焦虑的孩子可能会持续一个月。由于哭闹时间久,有的孩子会出现睡不安稳、不喜欢吃东西的现象,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而生病。二是有的送孩子入园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哭也产生了种种焦虑:孩子哭成这样,会不会停不下来,会不会哭晕过去?老师会关注到我的孩子吗?这就导致有的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时,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不愿把孩子交给老师,想自己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无论好说歹说,孩子还是哭个不停,抱着家长的脖子久久不肯撒手。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上述场景是由于孩子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是亲子分离焦虑症状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会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明显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为了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我们为刚入园的小班新生设计了梯度入园方案,有效缓解了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

一、入园前做好家访工作

新生家访是一个深入了解孩子家庭教育状况、与家长沟通教育观念和传达幼儿园办学理念的好机会,也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有效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开学的前四天,我们对班上的每个孩子进行了家访。

(一)了解孩子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嗜好。比如,有的家长在家时给孩子另取了小名,平时在家喜欢用这个小名来呼唤他(她);有的孩子有睡觉前喝牛奶的习惯;有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某种玩具等。我们会尊重幼儿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他们将这些习惯带到幼儿园,尽量在幼儿园创设与家庭相似的生活氛围,减少孩子因环境和习惯变化太大而产生的焦虑。

(二)了解孩子的自理能力。向家长了解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孩子会自己吃饭了吗、会自己入廁大小便了吗、会自己穿脱衣裤和鞋袜了吗、能自己按时午睡吗等,在哪方面还需要帮助,我们都认真记录下来,并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和本园工作向家长提出一些建议。

(三)增进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亲近感。家访是孩子在最熟悉、最放松的环境中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孩子比较容易接纳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用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来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消除不安情绪,使他们逐步对老师形成依恋。通过家访工作,我们对本班孩子的个性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孩子熟悉了老师,增进了孩子对幼儿园的熟悉感和认同感,为孩子日后来园、缓解入园焦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梯度安排来园时间

梯度入园是一个渐进式的来园模式,让孩子和家长的分离时间从全程陪伴到半小时分离再逐渐变长,最后父母正常地离园。这种方法从心理和时间上都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效地缓解了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下面是我们班孩子梯度入园的时间安排。

第一天:来园一小时,家长全程陪伴。

在孩子入园的头一天,为了让小班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消除对长时间在园的恐惧感,我们只要求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园一小时。在这一小时里,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观我们的教室布局和各区域的作用,让孩子熟悉教室的每个地方。例如,带孩子和家长参观厕所时,告诉孩子说“如果你想尿尿或是想拉大便时,告诉老师说‘老师,我想尿尿或是我想拉粑粑,就可以来这里尿尿或是拉粑粑了。不会擦屁股的孩子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帮助你们的。”当参观到垃圾桶的位置时可告诉孩子们:“这是我们班的垃圾桶,小朋友们可以把垃圾丢到这个垃圾桶里。”参观完后,还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区角玩一会。然后组织孩子们集体坐好(家长站在后面),认真听老师点名,并要求孩子听到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时要说“到”。点完名后,我们让孩子与家长互动,玩了个“找朋友”的亲子游戏,又带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观了幼儿园的环境和其他班级哥哥姐姐愉快地做游戏,感受幼儿园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孩子对幼儿园渐渐产生好感。回到教室后,老师和每个孩子一一道别,第一天的来园活动就结束了。

第二天:来园一小时,家长离开半小时。

第二天孩子和家长一起按时来园后,我们增添了早餐,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选择离开的时间。孩子依恋少的,家长一送到教室,把孩子交给老师后就可以离开了;焦虑情绪明显的孩子,家长可陪伴孩子吃完早餐后,把孩子交给老师后对孩子说:“妈妈(爸爸)现在要去办一件事情,等一下就来接宝贝,宝贝跟老师一起等妈妈(爸爸)哦。”说完后就坚定地离开,半小时后回来,帮助孩子建立起“妈妈(爸爸)并没有消失”的概念,渐渐让孩子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以免产生分离焦虑。

第三天至第六天:来园半天,家长直接离开。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来园的时间变成了半天,家长送孩子来园交给老师后,立即和孩子道别,坚定地离开。经观察发现,前面过度焦虑的孩子情绪越来越稳定,哭闹的时间变短了,当老师安慰时,他们的情绪会平静下来一会。比如,我们班的一名幼儿刚开始和家长分离时,一听到妈妈要和他道别,就马上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无论老师和妈妈怎么劝说,他就是死死地扯住妈妈的衣服不肯放手,哭个不停。当妈妈坚决离开、老师抱着他时,他反应很强烈,哭得更大声,甚至动手打老师和咬老师。老师用语言来安抚他,他却很抗拒,甚至不让老师靠近他。分离的三十分钟内,他还是走来走去,哭喊着:“找妈妈!找妈妈!”直到真的看到妈妈的那一刻才停止哭声。老师在他停止哭闹时,对他说了些鼓励的话。在第二次分离时,他的焦虑情绪好了很多,哭闹的时间缩短了,对老师也有些感情了,愿意在老师的怀里听老师的安抚了。到适应周的第五天,当他妈妈把他交给老师时,他已经能主动地与妈妈说“再见”后走进教室了。

这种渐进式的梯度入园方式,让孩子通过由和家长分离半小时逐步过渡到正常分离的经验,知道了“父母离开后还会回来”。再加上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和细致的观察,想出很多方法来平息孩子的焦虑情绪,跟孩子建立了亲密的师幼关系,让孩子知道“在幼儿园里,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在我有需要的时候会帮助我”,从而对幼儿园产生期待,喜欢上幼儿园。

三、缓解家长的焦虑

孩子入园初期,独立性较差,情绪不稳定,家长也容易产生焦虑(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二)。家长这种消极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增加孩子的入园焦虑。为了消除家长的焦虑,我们用拍照的方式将孩子的一日活动客观地记录下来,及时上传到班级Q群让家长观看。同时,还利用“宝宝心情表”“宝宝生活记录表”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孩子们一天的活动内容与生活情况,并在离园时间针对孩子当天的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

入园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我们尝试的梯度入园方式让幼儿的分离从时间和心理上有个渐进的过程,有效地缓解了小班入园分离焦虑,帮助幼儿顺利渡过了人生的第一个社会化过程,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责编 周翠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