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永棠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效课堂 标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14-03
构建和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地“动”起来,自主学习新知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轻松、高效地学习,避免课堂教学的微效、无效和负效劳动,让学生凭兴趣选读想读的书,选学想学的科目,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是广大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也是家长期盼的理想课堂。然而,什么是有效课堂?构建有效课堂需要遵循什么理论要求?用什么标准来评价课堂的有效性?对于这些问题,许多教师只有模糊的认识。下面笔者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
一、何谓“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相对于无效课堂而言,是指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发展其能力,让他们获得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课堂。为此,课程论专家、国家新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教授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二、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理论支撑
(一)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就要交往,要交往就要借助语文这个工具,所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工具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这个人区别于那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志。人和人的差别主要不是来自于外表,而是来自于人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谓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质是致力于学生心灵的健康、丰富和完善。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除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另一主要性质就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
(二)基于新生代的特点: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高张扬、低自信
当代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即便不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生活条件也较好,不缺食物,不缺营养,不缺科学的养育,因而智商都较高。但是很多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他们从小丧失自理能力,滋生严重的依赖思想,形成了高自尊、高脆弱的个性,容不得他人干预和侵犯,而且意志力不强,碰到困难就绕道走。而有些家长唯恐孩子“越雷池半步”,对他们平时的行为横加干涉,划框框定调调,任何事情都要按家长的指令去做。这种教育方式扭曲了孩子的性格,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遇事唯唯诺诺,缺乏自信,就连那些很优秀的学生也时常说:“我不行。”
(三)基于新课改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甚至只教不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往往是知识与能力不符,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贫乏。另外,传统的教学往往重教轻育,弱化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有的青少年爱心缺乏、感恩意识薄弱、合作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甚至对生命价值认识模糊,以至于有不少青少年误入歧途,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基于新理论的三个实验: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生本教育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校长刘京海创立的成功教育实验始于1987年,90年代开始扩大实验,凡参加实验的学校,其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信心、意志力和学习动机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对成功教育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成功教育是对毁灭个性和特长的平均主义教育的批判;成功教育是对只着眼于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不能升学学生的教育的批判。”它把愉快教育、自主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结合起来。它的原理是:学习愈成功,持续学习的动机愈强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此而调动,从而能走向新的成功。
赏识教育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巩固学生的好习惯和好行为,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魏书生曾经说过,他最尊重即将毕业的坐在班里最后一两排的初三学生!这些学生让教师头疼得不行,不少教师还严厉批评甚至挖苦、讽刺他们,而过后他们还能真诚地问候“老师好”时,表现出的又是一种豁达宽广的胸怀!正是由于魏书生善于从学生的缺失处寻找闪光点,赏识每一名学生,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很喜欢并敬重他,因此乐意接受他的教导,做到乐于做事、勤于思考、积极上进。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8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它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与“师本教育”相对。它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三、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标准
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如基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扎实的语言训练等,但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高效的课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上文有效教学的定义以及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理论支撑的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标准。
(一)课堂教学师生累不累
用师生累不累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一堂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与学习方法,更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权威专家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如果学生能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或讨论,在讨论争辩中达成共识,在表演中得到同学的认可,在自主阅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的心情是愉悦的,情感是满足的,40分钟对他们来说不累,更不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教师也感觉上课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享受,上完一节课就盼着下一节课的到来,那无疑就是一堂有效课堂。
(二)学生兴趣浓不浓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语文课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可读、可写、可思、可讲、可议,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多用几种方式进行教学,这个环节照顾不了喜欢表现自我的学生,下一个环节加以弥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在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能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参与,或很少一部分学生得到参与,或表面参与实质不能参与的课堂,无疑就是低效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因为少了自学、讨论和练习的环节,学生集体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仅仅是集体朗读,大部分学生在被动地听老师上课,或者听少数尖子生与教师对话。经常得不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很低,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懒于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学困生就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逐渐涌现了。最近听了两场演讲比赛,一场是初中选手,另一场是小学选手,明显感觉到小学生比中学生讲得好,七年级学生又比八年级、九年级学生讲得好,年级越高的学生表现得越差,年级越低的学生表情越自然,举止越大方,声音越洪亮,节奏越分明,自信心越足,感染力越强。与其他老师交流,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一致认为,这是教育不当造成的,是语文教育的失败,我们的语文课把学生教得不会说话、不善于表达了。
从范围上讲,参与可以是个别参与、多人参与、小组参与,也可以是全班参与;就程度而言,参与有浅度和深度之别。在通常的情况下,学生个别、浅度参与课堂的时候居多。学生是弱势群体,要改变不能参与课堂学习的局面只能靠教师。教师备课、上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想方设法,如采取默读、小组讨论、当堂练习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把更多时间交给全体学生,对于那些重点、关键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自学的时间够不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如是说:“……我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自学。”魏书生每学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与学生见面上课,其所教班级语文成绩却仍排全市前列,全国教育界为之惊叹,前往学习取经者、邀其讲学者很多。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因为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在他不在学校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里,学生也能把语文学好。
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上课时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满足于从上课到下课的精彩演讲,填满课堂的每一分钟,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从哪里来?中学生的字词量已能满足他们自主阅读的要求,碰到的生僻字词也能通过查阅字典、词典解决。查找关键语句,然后分析段落大意对于中学生来说也不算难事,教师只要稍加点拔,学生就能掌握知识,此时教师就应该多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如果总是扶着、帮着学生,最终只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教师总是担心把时间让给学生多了,当堂教学任务就难完成,顾虑太多,不敢放开手脚去干。其实有这种想法的教师不是好老师,他们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不了解最前沿的被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苏省洋思中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该校主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节课教师只能讲4—10分钟,剩余的三十多分钟全交给学生自学,所有科目都如此,学生的成绩反而突飞猛进,入学一年后各科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连入学时两科成绩之和不到100分的学生也不例外,令许多教育专家叹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
教学的关键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对此有个经典的阐述:“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理想。多讲甚至“一言堂”是教学上的低能、低效行为,而少讲精讲、启发式的讲则是具有很高的教学智慧的表现。用自学的时间够不够来衡量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高效,这不失为一条好的标准。
(五)学生讨论的机会多不多
除了少讲精讲,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好方法之一。
“生本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说:“不是儿童没有学习天性,是师本的教育思维的确在剥夺他们的学习天性——儿童一旦进入学校,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减法,是被动,是挫折和失败。这是因为假若老师所传授的是100,他们永远是100的一部分,永远不能超过——我们能不能转换一种思维,采用‘乘数思维和整体思维?教师给儿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 000。”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生几乎天天讨论,堂堂讨论,人人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什么都放到课堂进行讨论。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想到一些平时想不到的知识和观点;可以交换很多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曾经积极的讨论会使学生终生难忘;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凸显学生的个性;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昏昏欲睡的学生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可以解答教师也不能解答的问题……讨论富有层次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交流,这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要使课堂产生10倍甚至100倍的效果,教师不妨多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六)学生的成功体验有没有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心智还不是很成熟、意志还很不坚定的人。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他们的毅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够自信,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而应以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在课堂中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心中装满“我能行”“我很棒”“我很特别”的感觉。没有得到过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课堂中从来没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他心中除了压抑、苦闷、失败,不会有什么良好的感觉。尖子生、优秀生经常收获老师欣赏的目光,他们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各个环节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中等生、后进生收获更多的则是教师异样的目光,尖酸刻薄的批评、讽刺和挖苦,作业、试卷上的大红叉。不当的课堂教学方式会让好学生变得更好,让学困生情况变得更差,两极分化到了毕业班尤其明显,学困生明显就是一副完全放弃的失败者心态。
不丢掉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层次的学生,相信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是有潜能的,都是能把学习搞好的。经常性的表扬和鼓励像在学生阴暗的心里注入阳光,赏识的目光就如在嫩苗上洒下甘露,而成功的体验就像在学生的面前铺开的金光大道。有效课堂离不开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更多的成功,让他们自信地走向新的成功。
(七)学生的课外负担重不重
中学生很辛苦。每天七节正课,在校时间甚至长达9个小时。学习的科目由小学的两个主科发展到七年级的五个主科,八年级的六个主科,九年级的七个主科,高一的八个主科。如果每一科都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外时间就只能在习题的海洋里挣扎。参与和组织文体活动的机会少了,学习感兴趣的科目的时间少了,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次数少了,沉重的课业负担违背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剥夺了学生的童心和乐趣,限制了学生全面、活泼、主动地发展。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倡导学在课堂、练在课堂,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对通过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责编 秦越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