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4-05-07

冯晓平

学生天生好奇心强,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或者新奇的现象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并愿意主动去探索、释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关注和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抓住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瞬间或者细节,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疑点”,引领他们在思考和品味中形成问难意识,培养质疑能力。

一、从插图中挖掘疑点

學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为突出,对于课文中那些色彩明快、形象生动的插图表现出明显的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通过多媒体呈现、挂图展示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样”,让平面、静止的图画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第四册《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对图中人物,如曹操、曹冲、侍卫,以及大臣的表情、神态和动作等进行质疑。如有的学生会问:“图中的两个大人在低声商量些什么?曹冲一副认真思考的表情,他在思考什么?侍卫为什么用双手抱住大象?”这些疑问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明确了思路,并在图中人物对比中进一步体会到曹冲的聪明和机智。这样教学,教师巧妙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作铺垫。

二、从重点句中突破

教师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课文中的某一关键句、重点句上,通过反复揣摩发现问题,并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推动学生质疑能力向着更深层次迈进的重要方式。学生围绕关键句、重点句展开质疑探讨,提升了质疑意识的敏锐度,变无疑为有疑,同时在质疑探究中挖掘重点词句的内涵,在疑点突破中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群众也在淋雨》一课时,教师结合文中“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这句话启发学生质疑思考:“为什么一个国家的总理要坚持和群众一起淋雨,而又不顾自己淋得湿透去关心群众的冷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一句话去“咀嚼”文本含义,从文中句子“不时抬起”和“负过伤”,体会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热爱;从“轻轻”和“谢绝”,体会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关心人民胜于自己的高尚品质。在质疑和讨论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周总理的精神风范,进而敬仰周总理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这样教学,抓住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释疑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从分歧中梳理疑点

受到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的制约,学生的思维缺乏精细度,往往呈现轮廓式、粗线条的思维形式,提出不够明确、似是而非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释放学生的质疑热情,让学生在质疑中呈现思维分歧点并得到积极的回应,指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梳理疑点,从而培养学生大胆求异的质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爱发脾气的孩子》一课时,学生提出异议:“发过的脾气、犯过的错对别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道歉就没事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时,部分学生认为道歉无法弥补造成的伤害,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道歉是可行的。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围绕疑点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知道了如果自己对朋友发脾气,在朋友心中留下的是永远无法忘记的、深深的伤害,另一方面也感悟到了要真心去改正,真诚去对待别人,用真心去换取他人的宽容。通过一番梳理,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深化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在迁移运用中释化疑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质疑的同时,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简单的、易于理解与掌握的质疑方法,并在方法运用中逐步熟悉、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技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质疑问难的基本结构、步骤,促使学生在后继学习活动中主动消除疑点,提升质疑能力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在质疑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策略,通过对不同课文反复品读,帮助学生逐步厘清释疑的思路。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十二次微笑》一课时,有学生质疑:“那位乘客为什么最终把投诉改为表扬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发地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释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扮演文中的空姐和乘客,通过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一言一行以及心理的变化。学生理解文中空姐的真诚赢得了乘客的理解与信任之后,教师对学生“换位思考”的方式给予极力肯定,使学生更加乐于主动释疑探究。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实践积极探究,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责编 杨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