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路群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学生知识平台,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问题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协调好教材、教师、学生和媒体间的关系,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建构者。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依据学生掌握了一定整数知识基础上对数的一次扩展跨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整合知识。为学生建构知识平台,形成知识链,是本课探究与建构的重点。
二、学生知识平台的建构
(一)情境中质疑,知分数的必要性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进程,围绕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抛锚”:用“分苹果”“吃西瓜”等故事情境来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播放跑跑卡丁车小游戏,在整数飞快出现时引导学生大声读数并用手势把各数表示出来。在充满动感的比赛画面中,1/2的出现让学生们产生了认知冲突。“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生活中常用到这些数吗?”“分饼时就会产生这样的数吗?”等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过程中凸顯主体,悟分数的关键点
在学生对“分数”产生了求知欲后,我在学生求知“愤与悱”的情态下,适时启发,抓住“分数”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原则,以“分饼”实践活动为突破口,由动态画面进入生活实践探究,让学生体验“分”的过程,突出了“平均分”这一核心知识,分散了难点,经历了1/2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1/2;通过问题的留白,让学生动手折出○□△等图形的1/2,并在组内相互交流是怎样折的。教学过程中适时设疑问难。如“每一部分为什么可用‘1/2表示”?教师列举出不平均的一份等等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调动起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体验感悟出“分数是由‘分而得到的”,为深入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操作中创知识,探分数的真含义
在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基础上,我把教学导入“折分数”的环节,发给学生不同形状的纸,引导学生动手折出分数,然后把学生作品进行比对展示。通过折、分、涂、写、说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在此活动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一组等分不同份数的图形,启发学生思考阴影的一份应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实例略)。学生经过独立及合作的思维活动,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舍弃“图形形状”这一非本质特征,抽象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这一分数的本质特征。“不同形状的纸可以折出相同的分数”“相同形状的纸可以折出不同的分数”等结论的得出更是教给了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而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四)应用中现生活,挖分数的现实意义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实践认知能力。学生在初步掌握分数的基础上,我根据现有教学情景,设计了找分数的练习:(1)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分数?(2)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可以用1/3表示?(3)估一估活动:教师折纸。学生判断分值。这些问题让数学回归了生活的本原。在“估一估”活动中,学生对每一张折纸上越变越小的涂色部分的辨析,在自我成就与巩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数学应变与应用思维能力,也加深学生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丰富了分数意义的内涵,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化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有机协调了“学习提高生活认知,生活实践巩固学习知识”的良性关系。
三、教学中自我评价和对建构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的思考
(一)对本课教学的自我评价。
本课教学活动,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与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取了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教学的主要环节有:(1)设计真实“宏观情境”的“锚”;(2)围绕“锚”组织教学;(3)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4)消解具体的“锚”,发展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解决新情境的问题。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方面的知识,也明白了如何辨析现实生活中分数的现象,达到了本课教学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协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本课教学的设计和过程是成功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环节的组织工作还缺乏细致,课上的交流还不够充分。
(二)对建构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的思考。
1.新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认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在平台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只有充分协调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平台的建构。
2.建构学生知识平台,应先考虑教学内容、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他们的认知结构是否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相适宜,不要生搬硬套。
3.坚持学生学习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亲自体查,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习方式亲自到位,泛化、内化、类化等学习心理亲自经历。
(责编林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