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秦明俊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主体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呈现师生一问一答的“打乒乓球”式的模式(顾汝佐语),学生思维训练的含量较少。而现在的课堂提问追求理想的提问境界——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设计科学而艺术的课堂提问用语,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取得教学的成功呢?
一、要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课堂提问的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认知智能结构,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旧知识过渡处、衔接处进行提问,可以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习探究新知的活动水到渠成。
例如,张齐华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与学生之间亲切而充满诗意的平等对话,将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老师出示几种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学生也都能迅速地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屏幕显示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和圆形。
师: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深入了,虽然这三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但它们就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生1:面积不同。
生2:形状不同。
生3:我觉得,圆无论怎么折,两边都可以完全重叠,但是其他两个图形却不行。
师:我最欣赏他发言中的一个词儿,是哪个词儿?
生4:我觉得是“无论”。
师:看来这位同学已经把我们的研究目光集中到了对称轴的条数上了。那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习越来越深入了,虽然这三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但它们就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张老师这一极具启发性和煽动性的提问,问在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从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到研究对称轴的条数,似一颗炮弹一样将学生思维的闸门击穿。在一次次的思维思辨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升华。
二、要问在精心设置的悬念处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还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為整堂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问”在精心设置的悬念处,就是借用评书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吊胃口手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巧设悬念的方式进行提问。运用这种提问,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对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带着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老师通过谈话,将师生家里的电话号码板书出来,然后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老师启发:这些数哪些能被3整除?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1:我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想的?
生1:我是根据“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要看个位”,因此猜想: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可能也要看个位。
师:这位同学能借助于旧知识来展开猜想,很好!还有其他猜想吗?
生2:我认为个位上是2的数也能被3整除,比如12就是。
生3:我认为个位上是4的数也能被3整除,比如24。
生4:我认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能被3整除。
生5:10就不能被3整除,22也不能,所以我认为个位上是0、2的数不能被3整除。
生6:11不能被3整除,25也不能,所以我认为个位上是1、5的数不能被3整除。
生7:通过举例,我认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
师:刚才有的同学通过举例,认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能被3整除,现在也通过举例,发现个位上是0~9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对此,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8:我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只看个位。
生9:我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
师:那么,究竟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我们能否借鉴研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来研究呢?
生10:我们可以先找出3的倍数,再找出它们的特征……
众所周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要重要得多。教师在学生正反举例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刚才有的同学通过举例,认为个位上是0~9的数都能被3整除,现在也通过举例。发现个位上是0~9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对此,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问在精心设计的悬念处,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困惑与矛盾,强化了学生的好奇心,收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效。虽然先前的猜想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于学生的猜想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次绝好的训练。
三、要问在新知学习的重点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在知识掌握的关键点、学生理解的疑难点、思维活动的转折点、寻求规律的探求点处进行发问点拨,才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以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新知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老师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把一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1/4、9/25、17/40、5/6、1/14、16/33、5/8这时,教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上述分数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2)猜一猜,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会与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呢?(3)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究竟和分母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这三个指向性明确、开放性强的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深入展开探索,问在了学习的重点处,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要问在学生思维的细节处
提问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应问在学生思维的细节处,且宜细不宜粗,这样可为学生思维作一些铺垫,否则,由于问题设计的粗糙和不到位,会让学生的思维偏离正确的方向而影响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和目标的实现。
还是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其重点是引导学生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课前一位老师让学生剪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其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非轴对称图形),在让学生围绕一位同学剪的“蝴蝶”作品展开观察时,如果这样问:“这样对折后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很难说到关键词“重合”上。但如果当学生说到“两边一模一样”时,老师能及时提问:“你能不能具体指出哪些地方一样了呢?”当学生说到蝴蝶的触角、翅膀等等都一样时,老师再提问:“如果把它们对折,想一想它的两边会怎么样?”学生很自然会发现:重合了。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质属性——两边一模一样的理解,得到“重合”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责编林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