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黄庆娇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浪潮中,有部分教师没能正确地把握住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淡化了语文本色,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科学常识课,导致学生语文能力薄弱。如何让语文课堂回归和彰显“语文本色”,引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呢?
一、 彰显语文本色,突出阅读训练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几千年来,中国百姓把上学叫作“读书”,可见“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应为学生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阅读。 一篇课文好比面前的一个苹果,无论老师如何夸赞这个苹果外形漂亮、色泽艳丽、味道可口,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不亲口尝一尝,他们就体验不到这个苹果的滋味。教师的讲解是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的。只有学生亲自触摸文本,多次与文本对话,才能体悟出文本的蕴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简单教语文”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都把诵读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上。所以,语文课切实地引导学生读书,才能彰显语文学科本色。“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指导学生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加深自身体验,通过朗读来传达自己的领悟、感受。
二、 彰显语文本色,品读重点词句
语文课强调阅读课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而且要善于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我提出问题:“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语句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圈画词句,深入探究,品味词句,写上批注。学生汇报后,我运用课件出示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师: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感受到父亲的辛苦?
生1:我从“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回家来”这句话中体会到父亲开辟菜园很辛苦。
师: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父亲的辛苦?
生1:“每天……就……”“直到……才……”这些词语说明父亲每天都很早就出门,不停地干活,直到傍晚才能回家,让我感受到父亲的辛苦。
生2:我从“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这句话中感受到父亲的艰辛。 “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这些词语表明,父亲挑了很多泥土上山才会“双肩红肿”,走了很多的路才会“脚板磨起了泡”。 这让我体会到父亲多么辛苦啊!
师:“终于”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生2:不能去掉,因为去掉“终于”一词,就表达不出父亲开辟菜园的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词独具匠心。
品读重点词句有如品茶,细细品味才能体会茶中的滋味,才能体悟词句蕴涵的思想感情。
三、 彰显语文本色,实施读写结合
语文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写结合,通过读写训练,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进行语文表达能力训练。比如:教学《画风》一课时,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因为……所以……”这对关联词语的意思,运用这个常用句式进行造句训练。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有风,所以旗子飘扬。因为有风,所以风车旋转。然后引导学生变换句式,再运用“之所以……是因为……”句式造句。这样,使学生懂得同一种意思可以运用不同句式表达,进而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
2. 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嘱咐三个小战士“一定要走出草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句中省略号的作用,启发学生想象:老班长还可能讲一些什么?让学生帮助课文补白,续写几句话,进行语文表达能力训练。
3. 随课进行小练笔。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表达方式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随课进行一些模仿性的小练笔。比如,教学《五指》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以《五官》为题,写一篇短文。学完《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春节。这种随课仿写的小练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教学形式,而必须地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们自觉读书,细细地品读重点语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读写训练。这样,才能彰显语文本色,实现语文课的基本功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责编李景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