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回归游戏本来的样子

时间:2024-05-07

舒沁

话题中对这场游戏开展过程的描述令我感受到些许“窒息感”,我想,这场游戏被过度预设了。

在这场游戏中,幼儿每天都必须在15个活动区中做出唯一的选择,但他们可能会因为多玩了几次滑草而被提醒“已经很久没去过木工区了”,可能会为了跟好朋友在一起玩而不得不悄悄地与别的小朋友交换区域标志牌,也可能因为材料不够了、自己的玩法不被教师认可而虚度当天的游戏时间。这似乎不是一场能令他们尽情享受的游戏。再来看看教师们,我感受到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一直是忙碌的、紧张的、为难的,他们不断制定各种规则以分配好场地、组织好游戏、管理好幼儿,但这是游戏中教师要承担的最重要的角色吗?

在我看来,户外混龄游戏可以有其他的样子。

思考一:户外混龄游戏中孩子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话题中出现的情况源于教育者对孩子、教师、游戏三者关系认识的偏差:师幼的参与似乎都是在服务于游戏的开展,而事实上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才是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游戏时最需要关注的。那么,在户外混龄游戏中,孩子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我看来,孩子应该是自由的,是积极主动的;他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想去的场地,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想法更换场地;他可以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约定一起去哪里玩、玩一个怎样的游戏,也可以在游戏中结识新的伙伴;他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独立解决,也可以寻求教师或同伴的帮助……

在户外混龄游戏中,孩子应该拥有自由、享有自由,进而能自主安排活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享受自己的游戏,也愿意与同伴、教师等进行互动;能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同时也拥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

思考二:户外混龄游戏中教师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从何处着手去制定规则、设计游戏,我们更需要反思自己是为了游戏而去组织孩子,还是为了孩子而去组织游戏。首先,教师可以在游戏观察中关注孩子们遇到的问题,进而与他们进行探讨,比如,如何判断场地是否拥挤?遇到困难可以怎么做?想加入别人的游戏或想邀请别人加入自己的游戏可以怎么做?在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约定,其中,有些约定只需要大家统一认识就行,有些约定则需要教师在材料提供、活动组织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当发现大家都遵照着“共同的约定”来玩能玩得更尽兴时,孩子们一定会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其次,教师需要尽可能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如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呢?我园曾尝试过一些效果不错的办法,比如,面向孩子进行问卷调查,邀请孩子用相机拍摄自己最喜欢的游戏场景,让孩子画一画游戏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最有收获或最快乐的部分,等等。

如果我们在设计和组织户外混龄游戏时将孩子放在第一位,理解孩子、認同孩子甚至努力让自己也成为孩子,与孩子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能看到一群投入的、会玩的孩子。

思考三:户外混龄游戏可以是什么样子的

我觉得话题中的幼儿园在组织混龄游戏方面步子迈得大了些,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教师来说,开展这种全园范围的户外混龄自主游戏,都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在此,我想介绍一下我园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在游戏时间的安排上,我们设计了“4+1”模式,也就是说,在一周5天里,孩子有4天是随班活动,1天是混龄活动。熟悉的教师、同伴以及空间能为孩子创造更舒适、更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孩子积累了足够的游戏经验后,在周五的混龄游戏中不仅能自信地参与,而且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在参与人员上,我园的混龄游戏主要面向中大班孩子,而小班孩子则会在该学年第二学期逐步参与进来。这是在综合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孩子游戏经验后做出的设计。在场域上,我们没有对每个场域做出明确的人数限制,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场地……总的来说,我认为户外混龄游戏需要有预设,但“留白”也必不可少。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 舒 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