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教育哲学(第三版)》简介

时间:2024-05-07

丁悦

幼儿园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形式与内容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师一旦转变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去思考教育问题,站在儿童立场与儿童沟通,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儿童教育哲学(第三版)》就是一本建立在儿童哲学研究基础上的教育著作。

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东教授所著。该书第一版出版于1998年,书名为《儿童教育新论》,2008年出版修订版。本次介绍的是该书的第三版,作者将书名改为《儿童教育哲学》。鲁洁教授在原版序中提到:“本书对儿童的哲学、科学、伦理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在精神世界做了深入阐释,并力图据此探索儿童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

该书共有九章,第一章阐述了儿童观,包括儿童观的演变历史、演变原因等。书中用时间轴呈现了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儿童观是伴随“儿童的发现”发展的。作者从哲学、科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领域分析儿童观的演变历程在时间上是平行的,并且发现教育领域是最能充分体现一个时代儿童观的领域,同时提出儿童中心论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核。

第二章阐述了教育观,包括教育的起源、本质等概念的辨析。教育的原初意义是儿童教育,人类个体几乎全开放的基因编码系统定义了教育的本质,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童年期必须有游戏和教育。前者是个体自发地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活动,后者是传递文化,让文化在个体身上成活。两者可以合二为一,实现教育对游戏的自觉运用。

第三章至第九章阐述了课程观,其中第三章到第八章分别论述了儿童的身体、哲学、科学、伦理学、艺术、语言及其教育,第九章为儿童教育的整体构型。与传统的课程丛书不同,该书的作者是从儿童的身体、哲学、科学、伦理学、艺术、语言等六个领域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来探讨教育本质的。具体而言,一是儿童身体的发育是在全面的文化生活过程中实现的,人类文化概念中的身体文化概念是以人的身体为中心的,而身体文化中的身体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身体的保健和积极地促进身体的成长,所以儿童体育包括儿童保健和身体健康。二是儿童的哲学是儿童时代的反映,儿童也有自己的哲学,是作为思维训练、智慧探求、文化陶冶的儿童哲學。三是儿童有自己的科学,儿童的科学教育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四是儿童是道德哲学家,有自己的伦理学,这是儿童对外部规则的建构,因此儿童道德教育要注意道德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可以采取对话、游戏、交往等方式开展。五是儿童是艺术家,艺术是儿童表现自我和世界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应该保护儿童在审美和艺术方面的天赋,并帮助儿童利用审美和艺术手段来认识和表达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六是语言教育要让儿童在认识和交往过程中发挥语言潜能,在对人类已有思想的理解中学习语言,进行适度的语言能力培养。

第九章是全书最核心的章节,阐明了儿童教育的整体构型包括两个方面,在横向结构上要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纵向过程中要实现个体与人类精神发生的一致。课程设计是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桥梁,人类文化演进的起点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起点,课程内容的演进应与人类文化演进的轨迹相平行,课程设计应注意儿童与文化活动的关系。

无论是儿童观的追溯,教育观的阐述,还是课程观的整合,该书都透露出以儿童为本的哲学基调。该书的目录呈现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一章都有对章节核心要义的梳理,读者可以带着这些要义去阅读。同时,作者系统梳理了儿童教育哲学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和历史,引用了大量的教育哲学文献资料,并经过筛选与提炼变得非常通俗易懂。清晰的儿童精神生长脉络,使得阅读该书成为帮助教师重塑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过程,有利于教师在儿童教育哲学的宏大体系中探寻教育的本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