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耻下问

时间:2024-05-07

瑶瑶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谓之文⑤也。”

①子贡: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

②孔文子:孔圉(yǔ),又称仲叔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灵公时名臣。为人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卒后谥号“文”,后人尊称他为孔文子。

③敏而好学: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

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比喻谦虚、好学。

⑤文:指谥号为“文”。谥号是古代皇帝、大臣等贵族阶级去世后,别人总结其一生的功过是非所给出的评价。其中“文”是一种美谥,代表很高的评价。

这个故事记载于《论语·公冶长》。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丞相,和孔子处于同一时代。孔圉为人聪明好学,还十分谦虚,遇到不懂的问题从不吝于向别人请教。他去世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发扬他的好学精神,赐他“文”的谥号。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谥,代表卫国人对孔圉的生平事迹有着高度的赞扬。

孔子的弟子子贡听说孔圉得到了“文”的谥号,还被世人尊称为“孔文子”,感觉很不服气,就去问孔子:“孔圉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比他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他能得到‘文’这个美谥呢?”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又好学,敢于向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并且不会因此感到羞耻,这才是他被尊称为‘孔文子’的原因。”

听到孔子这样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学无长幼,达者为先。即便是在十分讲究长幼尊卑的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虚心向学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地位的差异就轻视那些有学问但身份卑微的人,甚至有时候明明懂的比别人多,也要在自己不够了解的问题上向对方请教。下面我们来看“不耻下问”的另一位典范——孔子的故事。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万世师表”。他曾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术和思想,因此名扬天下,人人都知道孔子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但即使如此,孔子也依旧保持着一颗谦虚平和的向学之心,他的弟子们就记载过不少体现他好学精神的事例。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鲁国国君在太庙的祭祀典礼。进入太庙以后,孔子对每一项礼节仪式都感到很新鲜,于是不停地到处询问,把每个细节都问清楚才满意。那时候孔子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了,于是就有人讥讽他说:“谁说鄹(zōu)人之子懂得礼仪的?来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出生于鲁国的鄹县,他的父亲做过鄹县的县官,所以时人称孔子为“鄹人之子”。)孔子不以为意,回答道:“对于不明白的事一一问清楚,这恰恰是我懂礼仪的表现啊。”

还有一次,孔子率弟子乘车出游,途中被一个小孩挡住了去路。孔子见他正在路中央用瓦砾搭建城池,便问他:“车来了,你为什么不让路呢?”那孩子振振有词地反驳:“只有车绕着城走,没听说过城池要给车让路的。”孔子觉得很有道理,便想考一考这个聪明的孩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火无烟?什么水无鱼?什么山无石?什么树无枝?什么人无妇?什么女无夫?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  孩子答道:“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枯树无枝,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土牛无犊,木马无驹。”孔子大为赞叹,对弟子們说:“这个孩子虽然只有七岁,但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