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会给文章“点睛”

时间:2024-05-07

孙晓山

写文章需要画龙点睛。这里的“睛”,即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称为文章的主题。“点睛”之笔,往往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处,用一两句或一小段洗练精辟的话,把文章的主题给揭示出来,以此引发读者思考,启迪读者心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怎样给文章“点睛”呢?方法通常有下列几种:

1就事说理

小学阶段的习作以写事为主,即使写人的文章也需要通过写事来表现。在叙事过程中,或者等事情叙述完了,把由事引发的思考写下来,以此点明事情所包蕴的思想意义,从而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文章讲的是,史学家谈迂花了20多年心血写好了明朝编年史《国榷》,不料却被小偷盗走,但他毫不气馁,从头撰写,经过4年努力,这部失窃的史书终于又写成功了。文章结尾,作者顺着这件事点明主题:“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是由事情开掘出来的闪光语言!富有哲理的话语必将烙在读者的记忆里。运用这种方式,要防止凭空生发,使“点睛”成为无源之水。

2议论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数的名篇佳作都印证了这一点。情随景生,当眼前的情景猛烈地拨动你的情感之弦的时候,就应该把心中的“情语”毫不遮掩地道出来。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是这样结尾的:“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直抒胸臆,诗意盎然,虽然只是只句片言,但却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情谊,这份真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明确的表达。议论抒情,要注意找准恰当的“抒情点”,使抒情自然顺畅,恰似水到渠成。因为没有缘由的抒情,其情感是虚情,矫情,只会贻笑大方。

3总结全文

“总一分一总”是常见的作文结构模式。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全文进行归纳、概括、总结,从前面叙述的内容里提炼出精华、特质的东西,点明中心思想,升华主题。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烟台的海》,在写了冬、春、夏、秋四季不同特点的海之后,结尾处作者这样总结:“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样结尾,总括全文,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天成,而且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通过总结,自然明了。

4呼应标题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结尾写道:“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文章写到这里,呼应标题,揭示了主题。此时,我们是否感受到黄河上的艄公普通而又高大的形象?答案毋庸置疑。在文章中巧妙点题,不仅使题文得到照应,而且能带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欢愉。主题也突现出来,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5留下余味

其“点睛”的方法是,在文章结尾处留有想象余地,含而不露,意味深长。请看课文《落花生》的结尾:“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言虽简但意绵长。再看《挑山工》一文的最后一节:“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担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意味隽永,留给读者许多遐想。“言已尽而意无穷”,余味萦绕心头,主题不言自明,这种方式常用暗示、象征的手法,将主题表达出来,语言委婉而不和盘托出,读者在阅读时便会像嚼着一枚橄榄,余味无穷。

给文章加上“点睛“之笔,需要根据具体内容和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还要紧扣主题,不能让“点睛”之笔成为画蛇添足,结果弄巧成拙。让我们学会给文章“点睛”,升华文章主题,开拓境界,使自己的文字变得光彩照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