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多元作业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4-05-07

李宝江

摘   要:“双减”背景下,遵循适切性、生活性、趣味性和分层性的作业布置原则,紧扣目标,促进思维,自由选择,设计学科知识类作业、单元整合类作业、实践探究类作业、阅读理解类作业四大作业类型,从而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3-0036-04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核心素质的训练,往往需要借助基础课程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来具体实施,但这两个途径都需要通过作业的呈现来深化和巩固学生所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小学数学作业多元化设计的途径与方法,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减负不是不要作业,压缩作业总量和时长并不意味着放弃作业质量,为此,处于“双减”时代洪流中的数学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俯瞰作业设计,着眼点由单一、乏味的量化模式、题海战术,转化为全方位、多角度的通盘考虑,以数学作业为依托助力学生“四基”“四能”的落实,遵循适切性、生活性、趣味性和分层性的作业布置原则,提高创新作业类型方式的能力,进行多元作业设计和实践探究,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体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一、以学科知识类作业为基础,发挥全员育人功能

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作业,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同时还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教师要从学科本位、学生立场系统设计作业,从数学学科特点、学生学习实际统筹考虑作业的梯度,基础性作业要面向所有人。学科知识类作业的内涵是教师在课上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和生长点,通过纸笔练习辅助学科教学。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双减”政策中允许在不超时不超量的情况下通过书面作业以达到巩固训练的目的。但是作业布置要因生而异,施行动态管理,以促进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获取必要的认识体验。这类作业是在讲授教学法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作业,预留作业时要明确练习的设计意图以及期望实现的目标,力争全面但是不重复不罗列,以实现对课堂知识架构的固化作用。

如在小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学后,围绕“探索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目标,可设置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基础练习包括根据要求和给出的图形,选择正确的算式。提高练习则是根据给出的图形和表格计算各个面的面积和表面积。拓展练习延伸到选择生活中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动手测量长、宽、高(正方体测量棱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并将对照生活中的物体录制视频进行讲解。这类作业的反馈主要依赖教师及时批改,采用“星级评价标准”予以评判,扫清知识盲区,捕捉思维亮点,及时分享交流。

学科知识类作业对学生而言,是为了更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能否理解、掌握,除课堂的提问、小测试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行积累、提高。对教师而言,学生作业的完成状况也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依据,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完成状况,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盲区”,并及时查漏补缺,从而完善课堂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相长,落实并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教师对作业的设计与批改过程,也是一种全员育人的过程。设计好优质的作业,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课程标准,掌握了本册、本班级乃至本学段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体系,要对班级每个学生作出全方位的解析,既通盘考虑又要反映差异,教师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要通过整体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在课后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与情感上的交流,则对于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温暖、真诚、融洽的情感氛围有着关键的意义。

二、以单元整合类作业为抓手,实现知识有效链接

在新课程融合创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本学科、乃至不同的学科已经形成一个共同体。作业设计也早已不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检测和反馈,而应该成为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巩固和提升。

教学中进行科学的单元整合类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聚焦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按照教材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统筹考虑,设计贯穿整个单元的作业。如果说学科知识类作业要按每课时即时性完成,那么单元整合类作业则可以在课前布置,每课结束后分步骤完成,或者单元结束以后统筹完成。这类作业设计需要教师具有“大单元备课意识”,从单元视角进行整体规划,关注每个课例之间的联系性和阶梯性,整合课时资源的同时体现单元内容结构。教师要注意把握教材编排结构,将本单元中零散细小的数学知识点串联到一块,做到既反映了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又形成了教材编排的支撑点。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形式进行,聚焦课时作业目标,多元化创造设计作业。

例如,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程中,在單元教学伊始,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小学××班的某某同学因生病住院无法正常到校上课”,以此情境为依托请同学们每天撰写数学日记或者录制微课分享给他,并在本单元学习结束以后借助思维导图汇总单元知识点帮助他复习。布置作业时,由教师明确过程性要求,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着眼单元目标,整体把握教材,并采用归纳、对比、迁移等方法构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后续立体图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业依据“课时目标描述(指导、理解、掌握)”,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检查方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单元整合作业对于知识点的整合复习、整体建立知识系统,起了关键的作用。采用整体构建单元思维导图作业,一方面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点更加清晰、全面,从而形成条网状、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增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将整体单元教学内容加以结构化重组,又能够使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从而促进学生建立条理化、结构化的逻辑思维,学会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问题。C9FE720B-0799-434F-ACB6-038A1AAC0A52

在设计数学单元作业时,既要从整体兼顾数学课程内部的整合,也要在课程内部融会贯通,利用数学单元作业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联成块,组成网状结构,以实现新课标中的“四基”和“四能”要求。通过整体设计数学的单元作业,教师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中重、难点的把握和整合,以大数学的观念驾驭课堂教学,从而促进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以实践探究类作业为突破,注重数学思维培养

数学作业也不应当是乏味的、单调的代名词,因为数学作业也同样可以是好玩的、有趣的,不仅仅只是做题目,还可以动手、游戏、实验、魔术、甚至可以STEM,教师要让数学作业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一项活动。

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要注意将数学问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让学习者亲身体验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去考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真正价值,并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设计学科有效、实用性强的实践探究类作业,要体现由学生自主参与为主,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究,通过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参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完成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单元整合类作业的相似之处在于,这类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甚至经历失败之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活动体验。与单元整合类作业不同的是,这类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助力实践探究类作业完成过程顺利开展。

比如,在实践探究类作业中“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三个大正方体(体积依次是8cm3,27cm3,125cm3),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三个大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学生可以顺向思维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也可以逆向思维借助豆腐块、橡皮泥等身边的物体“切一切”,学生首先展开初步的实践探究,然后再通过小组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分享实践探究学习流程,从而找到特点、总结规律,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拓宽思维广度。尽管此类作业更多依赖的是学生自主活动,但教师也应该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因为教师的适时点拨可以使学生“拨开云雾见月明”,有利于学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在实践探究类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将不同的数学任务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个小的学习项目,供学生根据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展示自己,这是课堂教学和基础性作业做不到的。

数学教学中设计探究性作业,目的不是让学生探究出一个新的重要发现,而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和表达,在完成探究性作业的过程中展示每个学生独特的素质。

探究性作业并不是每一课学习之后都需要设计,而是需要教师对整个单元的数学教学目标充分解读,再根据单元的基础性练习内容,剖析学生还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进而进行相应的探究性作业设计。

四、以阅读理解类作业为延伸,畅通学科融合创新

“阅读”并非局限于语文学科,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效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分析与推理能力,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数学拓展阅读是以课内知识为媒介发散至课外知识,汲取和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价值。但对学生来说,数学阅读是很陌生的,所以教師要开设“数学阅读指导课”,为学生提供适合学段要求和学期内容的“阅读书单”,引领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为了便于日常监督和阶段性评价,还可以在班级里开设“阅读分享课”聘请“数学阅读小讲师”分享读书经验。

数学阅读的目的,一是为了发展学生在数学学科的优秀品质,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二是要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比如信息提取与整合、数理抽象与建模、数学观点表述和交流的基本能力等,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从初级趣味的数学阅读走向高效的数学阅读,从而实现学生数理思维的全面发展。

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程中,“你知道吗”讲述了几何学的发展历程,以课本中提供的线索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进行扩展阅读。该作业的反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分享课上进行口头展示,也可以制作数学小报,或者绘制连环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完成形式,教师以鼓励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润泽。

数学阅读作业的设计还要体现在具体的题目中,可以给出一段阅读文字材料或图表描述,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进而解决问题。

当然,上述四种类型的作业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种有机的、相互融合的整体,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综合使用,互相配合,以实现作业设计的最终效果。

作业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防止作业和课堂的脱钩,要用系统观念设计好作业,把提升作业质量、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贯彻到课堂中。课堂始终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质量提高了,作业才有保障,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得到有收获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C9FE720B-0799-434F-ACB6-038A1AAC0A5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