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艳春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起来的精神财富。在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接受规律等原则的前提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施差异化的心理辅导,构建“优秀传统”课程体系,推行“雅行孝信”教育活动等主要途径,教育培养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正能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主旋律,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促成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原则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3-0046-05
有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困境而不断完成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实施传统文化学习引导时,关注学生心理是实施个性教学、精准教学的要求,也是提升小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心理学视域下,我们该如何展开、推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时,我们可以主要坚持五项原则,遵循六条教育路径。
一、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培育青少年学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目标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到理论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注重分析学生本身具有的特点,改进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手段,采取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使其从中汲取营养,完善人格,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坚持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前提条件
要不断拓展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范围,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相融互通和相互促进。重视通过对中华优秀人物、优秀典籍、道德伦理的学习与深入,引领学生提升素质和完善人格。基于学生的自身优势、文化背景,提供优质的、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和产品,创造性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传播出去,以满足青少年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用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启智生慧。可以通过系列性传播活动的有序开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 让青少年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推手。
(二)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中心环节
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交流学习的壁垒,创建“和谐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方面,教师要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率先示范,既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要做一个优秀文化的受教育者,要努力积累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起到教育、引导、示范的作用。要重视学习书本知识,善于从有字之书汲取营养,同时要走出去,开阔视野,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从无字之书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提高文明素养,全面提升教育内涵和品位。要想提升学生的教学效果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程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规律,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是关键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加大教育宣传的影响力,凸显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魅力。通过家庭、社会与学校“三结合”的教育优势,把道德观念、爱国情怀等深深扎根于家庭,渗透于社会,达到教育学生、影响家庭、服务社会的目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本土化文化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坚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是重要保证
小学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可塑性较大但是心理特征不稳定,做事说话总有反复,需加以特别关注。自尊心强的学生,对自己要求高,如果当众教育、当面批评容易伤害其自尊心,可能会产生反效果;而正面诱导、个别教育的方法会更有效。对于自卑感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观察学生,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可以把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容以演绎历史、穿越历史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探索历史的兴趣。如,通过讲述“长征”故事、“杨靖宇”的故事,激发学生产生对党、对人民无比忠诚的美好品德。
(五)坚持遵从心理接受规律的原则是重要基础
对待所有的学生,不论其年龄大小、学段高低,教师都要做到一视同仁,都要抱有极大的热情,要满怀信心和希望,要有指望和期待,用同情心、同理心,用激励和期待的心态善待每一位学生,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友善地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要让学生感到不论他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理解到什么程度,都不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或者产生任何负面情绪。这样学生才能信赖你、接受你,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小學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路径
(一)立足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案
学情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掌握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重要一环,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设计优化教学方案必须关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开展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在关注教学内容、精准解读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心理认知特点等做出较为清晰的分析与把控。
比如,“泛灵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具备的心理特征,他们常常将自己的意识与动机推延到周围没有生命的物体之上,形成各式各样的幻想。因此,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我们需要选择传统寓言、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更切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设计出故事性较强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案。
如在一年级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期间,笔者借助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听故事,讲故事”口语交际教学契机,组织学生完成了对《老鼠嫁女》《鸡叫日出》《猫和鼠》《聪明的猴子》等与动物相关的民间故事的学习与研究活动。借助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的插图,笔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由图及文的趣味化故事感知空间。这既切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基础,又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内在心理需求。故在该民间故事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昂,态度自觉。在学生积极配合的状态下,本次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尊重个性,实施差异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心理辅导
每个学生的心理成长现状不同,个人情感偏好不同。在构建心理学视域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看到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差异,不以偏概全,针对学生内在心理特征的独特性,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低年级小学生的心思单纯,他们很少隐藏自己的情绪,常常会将自己的好恶写在脸上。在对低段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引导时,我们需要在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及时的心理引导。如,在品读古代诗歌经典时,有的学生态度积极、眉飞色舞,有的学生却愁容满面、态度消极。态度积极、眉飞色舞的孩子,此时极度自信,容易因为问题简单而产生自负心理;而愁眉不展的孩子,多为诗词基础、语言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在解读诗歌时,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容易因为自卑而无法深入感知诗词之美。故在具体的学习引导中,可以针对心理状态不同的两种学生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措施。
对于自信的孩子,可以增大问题的难度、拓宽拓展研究的范围,让学生看到传统诗词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进而避免在过度自信的状态下,产生错误的传统文化观。对于自卑的孩子,则选择以图辅读、视频辅读、音乐辅读等多种方法来改变传统诗歌文化的呈现形式,以更切合其心理特征的诗词呈现方式降低诗词解读门槛,从而帮助其走进诗词,提升其内心的获得感,进而改变其在品读诗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的畏惧感。
(三)联系生活,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品质引导作用
情绪和情感都是学生对因外在事物是否满足其内在心理需求而生成体验的展示与反馈。与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强的社会性。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在以汉语言写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了大量的情感。在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重视引导学生感悟经典文化中的情感品质是帮助小学生更好完成心理建设、道德观念建设任务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而传统优秀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小学生很难理解其中一部分社会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很难跟随作者的情感路径汲取优秀情感,进而更好地完成心理建设任务。故在对小学生进行优秀情感引领时,我们需要看到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所在社会维度、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时,积极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影子,搭建起“传统”与“现实”间的心理桥梁,进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对小学生心理建设的促进价值,提升小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精神品质。比如,寓言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短小精悍,极具哲理,是良好的心理建设引导材料。但多数寓言故事依托于虚拟场景,是经过夸大设计而成的,这会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产生心理距离感,进而无法真切地将阅读所悟化为己用。这时,就需要教师联系生活现实,构建合理的心理桥梁。如在引导学生品读故事《守株待兔》中隐藏的哲理时,笔者以多媒体引入新闻:某彩票网点开出500万大奖,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买彩票这件事的呢?”并让学生分别以“买彩票是致富渠道”“买彩票并非是致富渠道”两个观点为论点进行论证,在论证中找到“中彩票”和“捡到兔子”之间的相似性,进而结合守株待兔故事的结局和生活中因买彩票而负债累累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不要心存侥幸,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四)层次递进,遵循小学生的整体心理接受规律
在组织开展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需遵循小学生的整体心理接受规律,站在系统化、整体化的角度,设计层次递进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以学生原有的心理接受经验、心理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为依据,设计合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也需要“依学定教”,不断借助多样化的测试手段对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进行评估,以及时从内容、心理干预方案等多个方面做出调整,确保传统文化教学方案与学生内在心理特征、内在心理需求保持长期一致,与学生的期待视野保持长期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高效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五)强化文化教育,着力构建“优秀传统”课程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经验。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方论证,努力构建适合实际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邀请有关专家莅临指导,完善规范课程计划,落实课程运作机制。主要从这几方面着力实施:制定传统教育校本教材,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校本培训,开展系列化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背景,营造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开发适用于低、中、高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通过组建学校服务社团或兴趣小组,参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专题服务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我。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村组,在“传统文化实践”中锻炼充实自己。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强化践行传统文化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加强对师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核,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敦促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
(六)注重践行,努力推行“雅行孝信”教育活动
可以通过小学生的绘画、硬软笔书法、剪纸等优秀作品展现小学生的特长,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通过“春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体验,体现生活化特征,丰富认知传统、弘扬传统的意识,增进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以“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感恩社会,孝敬父母”“劳动最光荣”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活动,与学校重视传统文化的传输和重视学生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是分不开的。既要坚持传统文化理论教育的引导,又要引导学生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体验式教育,构建学校重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模式,积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优秀传统文化楷模,把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的引领,让学生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发扬者和传承人,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相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的研究,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提供可学习的经验和可借鉴的实施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状态、心理接受能力与规律,从方案設计、学习引导、深化探究、持续学习等多个维度不断优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方法。重视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何亚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小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09).
[2]王宝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
[3]杨美珍.小学数学中有效反馈途径探索[J].新教育,2019,(35).
[4]梁小清.适时让学,智慧引思——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探索[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0).
[5]王 芳.核心素养融合下的课堂效能提升之路径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1,(08).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课题编号:GS[2020]GHB2162)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