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改背景下单元整合的教学与思考

时间:2024-05-07

文明智

摘要:单元整合是指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学习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突破教材编排、课时安排等制约,深入剖析教材,把相同(或相似)的知识点按小的整体组合、编排,更注重知识的连结、系统和完整性。把教学内容相互链接,进行整合,是体现学科体系、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途径。深入的单元整合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增长智慧和实践能力,也可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4-0021-04

一、问题的缘起

回顾以前的教学,很少进行单元整合,基本上都是进行单篇教学。单篇教学是注重局部的教学,虽然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但它只是单元教学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虽然是按照单元来编制的,但教学设计基本是以课文作为教学单元的模式。这种教学设计实质上是以“文本”为中心,单元内每节课的“孤立”内容,按单元教材的自然排列次序排列,往往缺乏系统思考,缺乏整体框架,难以真正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全面有序地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多局限于单一课堂教学的点状发展层次,其重点和真正的落脚点不能很好地突出以“人”为中心,而是以“文本”为中心,难以摆脱其局限和狭隘。基于单篇教学设计的目标,实施起来的时间有限、内容有限、活动空间有限,而难以让学生有经历体验、探究、合作的过程,难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影响了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北师大版三年级“面积”这一单元教学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单元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是根据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它涵盖了四个方面:面积的单位与定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试图引导小学生在经历度量的过程中来感悟度量的本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一,都通过圆(硬币)、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三种图形的比较,发现正方形更适合作为度量面积的标准。但这个讨论有一个前提,即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作为度量对象的,如果以其他图形(如正三角形)作为度量对象呢,是否也得到这样的结果;其二,认识面积单位在本版教材分为前后两段,前面是引入面积单位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认识,然后在探究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再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其相互之间的换算。这样对知识的整体性会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从对学生情况分析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面积的感知,能直观地判断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与“小”,但学生用语言描述“面”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很困难的,而且容易与“周长”这个概念混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常见的面积单位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和实际大小是比较模糊的。对于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学生并不陌生,能计算出面积,却不知为什么这样计算。笔者对学生的情况也进行了调研。学生对面积有直观感觉,而语言描述却十分困难,或许是受到年龄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多数学生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不分,主要是这两个概念都蕴含在同一个图形中,学生容易弄混,另一个原因是面积为第一次从一维空间变化到二维空间,学生的认知水平未能及时同步于空间形式的变化。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重于公式的度量,对工具度量和面积的本质抓不住,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公式怎么算,不知道为什么。

四、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

小学数学在内容上注重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教材在编排上,根据数学知识纵向联系,螺旋式安排教学内容,又根据横向联系,单元式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迁移性。单元整合教学,就是根据数学单元内构成的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结构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内容的逻辑性、整体性、关联性,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本案例整合中,书中的着力点是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面积”和“周长”的结构性对比,充分借助动作、手势等肢体语言直观理解“面积”的含义,淡化语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积单位形状上的比较过程,把讨论的焦点从“为什么要选择正方形”转为“为什么要建构标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度量的标准是可以多样化的,在标准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三是尊重学生在“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上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沟通面积度量的一般方法(“数格子”)与公式计算之间的联系,回到思维原点并逐步从“计数”过渡到“计算”,实现方法的优化,从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内涵。具体教学安排如表1、表2:

五、单元主题图教学内容的整合

“面积”这一单元从教材编写入手,以学生熟悉生活情景为基础,以组图的方式创建单元主题图,并启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专题图表融合了结构化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构成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活动空间,促使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形成思想方法。

本单元整合的侧重点是以长度度量的认识迁移到面积度量的学习,所以在学习面积单元之前,进行了长度度量的复习,具体整合如表3:

六、单元整合内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面积”这一单元无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鼓励学生经历大胆猜测——充分验证——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激发兴趣,深入地自主探究以激活思维,广泛地交流分享以获得乐趣。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入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完善推理,在概括总结中掌握方法,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并自觉在学习中实践运用,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七、单元整合呈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礎,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面积”这一单元使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剪拼活动环节进行自主探索,再通过交流分享,体验探究知识的经历,获得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感知“转化”这种数学思想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在数学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获得了迁移的能力,实现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简而言之,单元整合教学,能够让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能够让学习方式的沟通更加有效,能够让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培养。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庆芳,庞同才.鼎尖教案[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15.

[3]杨海荣,宋健泳.整合与拓展课例精选[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9.

[4]侯学萍,陈琳.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8,(29):43~45.

[5]高子林.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8,(26):42~44.

[6]薛明.主题单元教学:在课程视野中行走[J].小学教学研究,2019,(10):54~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