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

时间:2024-05-07

李欣欣

摘   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现代教学的新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相结合,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时间的表达方式、探索日晷的运行方式以及研究干支纪年法的排列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增强数学素养,增加民族自信,也使得小学数学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变得更加深刻有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传统文化;数学思维;民族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8-0034-04

一、课前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教育部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让学生体会汉字演变、儒道墨家、古代诗词歌赋,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美术课堂可以将现代化建筑与古代传统建筑对比,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科学课堂讲述古代文化遗产,如指南针、陶器与瓷器、火药、造纸术等的发明与使用,探索其中蕴藏的科学小知识;在语文课堂通过字谜、诗词、童谣等多种情境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充满传统文化的味道。如何才能做到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北京景山版教材一、二年级课程中“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聯系紧密,可以尝试结合古代钟表来让学生领略时间的演变过程;探索日晷的运行方式可以与三年级“方位的认识”相结合,体会古人运用大自然的智慧;古代干支纪年法可以与四年级“最小公倍数”学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年份的排列与表达方式。将这些繁杂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一堂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丰富数学知识的数学课,体现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实践

片段一:教学引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现在的时间。

生:9时10分。

师:我们现在所使用时间是由西方定义的国际标准时间,清朝末期传入我国,当时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淡忘,而“小时”沿用至今。

师:你们知道大时是什么吗?

生:大时就是十二时辰。

[分析]由现代时间来引出古代时间的表示方式,给学生亲近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的前后关系,为学生民族自信的建立埋下伏笔。

片段二:古、现代时间转化

一天有24小时,对应12个时辰,1时辰=2小时。中国是时间准确计量最早的国家,西方定义24小时计时法时,一定是参照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计时法来标定一天24小时的。每个时辰可分为初、正;初、正又各分为四刻(图1)。

1小时=60分钟,一刻=小时=15分钟。

如:1:15   丑初一刻    如:3:00   寅初

如:15:45   申初三刻   如:20:30  戌正二刻

[分析]现在时间是通过时针、分针、秒针共同来确定的,只看时针的变化情况是可以大致判断现在时间的(这就与中国古代日晷指示时间方式相似)。按时针指向确定大时辰,再分初正,再细分时刻,最后确定古代时辰的表示方式。这个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转换、表达,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事物数学化。

片段三:介绍日晷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没有钟表,是怎么确定现在时间的呢?

生:用日晷。

师:(日晷介绍)通过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

准备自制日晷,让学生猜想日晷的摆放方式。

生1:应该早上朝东,晚上朝西。

生2:应该指针朝南。

生3:应该将指针指向天上。

师:日晷是由石质的圆盘和铜制的指针制作的,移动起来非常不容易,肯定不会经常移动。日晷的晷面应当朝北,晷针指向北极星,晷面平行于赤道面,通过太阳的照射,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运动,晷针的影子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与现代的钟表指针类似,都通过指针的指向来判断时间。用手电筒模拟一天内太阳的东升西落,探索日晷的运行方式。

(晷面的刻度由学生课下根据一天的日影补全)

师:日晷存在一些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生:在阴天或晚上,就不能够测量时间。

师:水钟应运而生,又叫做“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从而记录时间。

生:水钟也存着问题,冬天太冷容易结冰,夏天太热容易蒸发。

生:可以将水换成细沙,形成沙漏。

[分析]晷面的刻度与现代钟表不同,让学生亲手制作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古代钟表的理解。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善于洞察、分析事物存在的优缺点,评估自制方案的可能性与完整度。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数学课堂实践中不断渗透。

片段四: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这十二个字?

生: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过介绍年份。

生:辛丑2021年(春晚主持开头视频)。

农历年份是由十天干的一个字与十二地支的一个字组合而成,称为干支纪年法。今年是辛丑2021年,明年是壬寅2022年。

师:干支纪年是怎么组成的呢?其方法是,天干“甲丙戊庚壬”和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天干“乙丁己辛癸”和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成60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10与12相配除去最大公因数得到的最小公倍数60就是组数;或每次排列后地支余2,共6轮,10×6=60。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上一个辛丑年是哪年?下一个辛丑年是哪年?上一个壬寅年是哪年?下一个壬寅年是哪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庚子年下一个年份为辛丑年再下一个是是壬寅年,在每一轮中都是这样!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庚子1960年庚子2020年庚子2080年

辛丑1961年辛丑2021年辛丑2081年

壬寅1962年壬寅2022年壬寅2082年

出示知识扩展内容:1901辛丑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120年后的2021辛丑年,在中美高层对话中,中国的角色已不再是弱者身份,因为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才能在世界上争夺话语权。

[分析]结合当下国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就是建设祖国的后备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

三、教学思考

(一)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碰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对于古代时间的表达方式最初很茫然,偶尔几个学生简单了解過,但具体的表示方法也不能准确表达。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轻松、快速地掌握古代时间的表达方式,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现代时间的复习引入“小时”与“大时”的概念,从已有认知探索未知。时间的古代表示方式不是数字形式,而是汉字形式,这里给出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让学生体会现代时间其实就是由古代时间演变而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体会十二时辰的文化价值。

将现代时间如何有效快速的转化为古代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钟表盘中找出对应的大时辰,再确定时辰的初、正,最后根据分确定几刻。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将已有知识加工重塑为新知,体会学习数学的巧妙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知识背后要有方法,方法背后要有思想,真正做到方法引领、技能转化。

(二)传承与发扬古代智慧

日晷的基本制作材料简单,仅由底座、晷针、晷面三部分构成,但其蕴藏的科学道理非常深厚,与地球自转公转有关、与所在地经纬度有关、与日影成像有关等等。对于日晷的制作以及摆放的细节问题,在当代日晷中是鲜有制作标准的。如清华校园内日晷,就忽略了晷针厚度造成的误差;台湾高雄的日晷,直接以现在钟表盘的刻度作为日晷刻度等。古代人民对于大自然探索的智慧结晶,应该被正确传承并发扬!更加体现了国家对于基础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要求的正确性,也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结合紧密。

干支纪年的表示方式在课前提问仅有一人知道大体的排列方式。如何快速准确的讲清楚干支纪年法成为课前构思的难点。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排列方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与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得到60年这个答案,对于一些探索欲望强的学生,可以再具体讲述奇数对奇数、偶数对偶数或地支余2的方法。

(三)关于数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

将数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应该与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同样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展顺序,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如:了解了日晷的缺点与问题,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水钟、火时钟的缺点并想办法修正。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如:2021年为辛丑年,与1901年《辛丑条约》联系起来,120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不断努力。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之,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吸取有益的,摒弃无用的,需要教师进行初步筛选,筛选过后如何正确吸取其长处与优点,如何将其与数学课堂巧妙的结合到一起,更加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8-22,(1).

[2]范国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0,(03):4~7.

[3]张立新.把握德育之魂,发展核心之本——浅议小学科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苑教育,2021,(10):15~16.

[4]董萌,吕亮.让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起来——以《家庭的记忆》一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0):39~41.

[5]沈乃澂.计量学与基本物理常数 时间标准的变迁(一)[J].中国计量,2012,(03):56~58.

[6]吴雨恬,崔亚飞.日晷的原理及制作[J].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16,(11):46~47.

[7]蒋健.古代的“干支纪年法”[J].数学小灵通(3~4年级版),2020,(10):43~44.

[8]王全营.科学的干支纪年[J].决策探索(上),2019,(12):48~5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杨彬彬.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园[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03):4~5.

[11]陈侃理.十二时辰的产生兴制度化[J].中华文史论丛,2020,(03):12~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