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赵丽娟
摘 要:语文教材是传递语文课程内容的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据。在教师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充分发挥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更要知道课文是“怎么说”的,让学生感知文本的遣词用语之妙,体悟作者的布局谋篇之法,从而习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文体特征;语用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6-0056-03
一、研读课标理念,明确语用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学科性质的清晰定位和准确表述,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此外,课标中还多处强调了语用的重要性,这些理念进一步促进教师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语文课究竟“教什么”。换句话来说,语文教学要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听说读写的语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一种文选型教材,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选文组成。语文教材是传递语文课程内容的凭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据。在教师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充分发挥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更要知道课文是“怎么说”的,让学生感知文本的遣词用语之妙,体悟作者的布局谋篇之法,从而习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语文课上完后,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应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即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而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痕迹。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综上,语文教师树立用“课文”来教“语文”的理念非常重要。
二、把握学段特点,体现语用层次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研读文本,还需要眼中有学生。“教什么”“怎么教”当然重要,但“为谁教”更重要,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学段、学情,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确定核心教学内容,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层次是不同的。
第一学段要突出加强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积累语言。这个阶段,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规范的、好的语言,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重要的基础。部编小学语文的课后练习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引领,教师要加强研究。如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不同构词方式的词语: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句子,学习形象、准确的表达:读一读,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还可以学习利用文本信息或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仿说(仿写),《四季》一文课后练习:“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仿照课文说一说”就是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式,要求学生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熟到脱口而出,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并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
第二学段开始以段为重点,教师要利用合适的课文,培养学生对文本段式规律的发现与体会,包括概括一段话的内容、明晰一段话的表达顺序,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揣摩构段的方法等。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开篇点明小兴安岭树多的特点,然后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具体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描写四季的段落每一段的构段方式相对一致,都以描写树木开头,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中“绿色的海洋”。结尾用“四季景色诱人”“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对全文做了总结。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寻找每个季节都写了哪些事物,来体会语段的言之有物;通过发现写四季的段落都以描写树木开头、全文按四季顺序写,来学习语段、文章表达要言之有序;通过安排相应的语言实践,“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来落实言之有法。
第二学段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
第三学段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不断增强篇章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找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从课文题目来看,文章应重点写毁灭,但作者却用了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略写毁灭。教学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进行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颇具匠心的构思:对圆明园的辉煌了解得越充分,越能反衬出被毁灭的可惜,越能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愤恨。这种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的表达方法在情感上富有张力,强烈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情感上受到熏陶,更重要的是要感悟到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重视语言形式、表达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把“只感悟”变为“学表达”,把“学课文”为“学阅读”。
三、关注文体特征,突出语用特色
目前语文课的教与学凭借的是一篇篇课文文本,但课文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依据学情、学段目标、编者意图、文体等因素来确定精当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體现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忽略文本的文体特征,教法相似,“千课一面”的现象不是少数。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我们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童话使人感到诗意、童真和美好,神话让人感到神奇的力量。课标对文体意识的关注体现在:第一学段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主;第二学段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第三学段对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都提出了相应的阅读要求。
文体有别,教法各异,在考虑学情、学段目标、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文体意识,按不同文体的特点去确定教学内容,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文体不同,语用训练的切入点不同,采用的教学设计也不同。如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刻画、具体的环境描写,一般的教学环节是:梳理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有位教师教学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就紧紧扣住了小说的特点。首先依据小说情节包括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要素,来梳理本课的情节:夜航——撞船——救援——殉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接着关注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先让学生交流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方法,再发现这篇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然后深入学习,关注人物说话时的环境、内容、表达方式、语气,从而不断加深对哈尔威船长的了解,借此学生习得了如何借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这一语用能力。当然,为了强化学生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感知,教师还可以整合教材中的其他小说文体的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或运用学到的知识到课外阅读中去实践。这样的教学语用特色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四、重视思维发展,提高语用质量
课标在总目标第4条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叶圣陶先生说,“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为重要。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体现不出思维的价值,语用质量在浅层次徘徊。一个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如《临死前的严临生》一文,教师抛出问题:“你认为严监生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学生有两种观点:“吝啬、爱财如命”和“勤俭持家、节约”,让学生围绕这两种观点,结合语言文字展开讨论,在深度学习中辨别“吝啬”和“节约”,而深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情感、表达形式等方面寻找发展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深度探究。课文中内涵丰富或有特点的字词句段,甚至特殊的标点符号,学生不能理解的疑点、难点等,都可以确定为语言思维的训练点。如《桥》是一篇典型的小小说,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是文章突出的表达特点之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个特点,并能举一反三,实现从“这一个”到“这一类”的迁移。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写出了黎明时雨水之大,来势凶猛。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将课文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像泼一样。像倒一样。”进行比较,体会短句的表达效果并思考:短句适用于什么场景中。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言,结合语境去品味,深化对这个表达特点的体会。教师还可以补充有类似语言特点的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在不同的语境中进一步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本课可以补充《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船被撞击后甲板上混乱的场面、船长和船员的对话,都以短句为主,契合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人物性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同一表达方法比较,能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法的适用语境,总结表达规律,感受表达效果,在相似语境下实现表达方法的迁移,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語用质量。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用“课文”教“语文”,要教语文本体性的东西,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