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洪卫民
摘 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搜集资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收集的资料内容单一、质量差,甚至有些学生还不曾参与,搜集资料已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巧妙引导,让搜集资料变得更有实效,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关键词:搜集资料;合作;资源;实用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24-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年级的学生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高年级的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时尚”——搜集资料,但搜集的结果却往往使人大跌眼镜:资料少而单调,质量差,对课文的学习没有多大用处,有许多学生只在自己的教辅用书中的相关页码折个角就算完成了,有的学生因为没有课外书就只能交白卷了。在我们农村小学,部分学生甚至把搜集资料当成了可有可无的作业,使搜集资料成为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一种摆设。那么,如何让搜集资料变得更有实效,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呢?
一、小组合作,保证全员性参与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督促和辅导,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很低。因此,不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四人左右,按学生的家庭住址就近组合,每组指定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为组长。老师布置任务后,由组长对组内人员进行分工,确定搜集资料的方法,并负责召集、督促该组同学进行搜集、汇总、整理资料,以便上课时在班上交流。这样,不仅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地去收集资料,从而有效地杜绝了部分学生不动手的惰性行为,而且在收集资料时,实现了资源共享,拓宽了收集资料的渠道。
二、开发资源,保证“源头活水”的充足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较贫乏,有的学生书包里除了几本教材,竟找不到一本正规的课外书,即便有《字词句段篇重点难点手册》之类的教辅用书和一两本作文选,学生家中有电脑的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每学期开学,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本学期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和学习辅导类的图书、报刊,积极动员、鼓励学生购买订阅,力争达到人手一册或更多。同时,教师还应该深入学校图书室,了解哪些图书与本期的教材内容是相关的,以便推荐给学生,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借阅。这些图书和报刊其实就是学生搜集资料的源头活水,源头活水充足了,还愁他们搜集不到有用的资料吗?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信息老师联系,发挥微机室的功能,组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三、定好主题,保证资料的实用性
在查找资料时,许多学生认为找得越多越好,一看到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就如获至宝,把它照搬过来。上课时,有些学生的桌子上竟摆着好几本课外书。交流时,他们不管有用没用,打开书就照本念。殊不知,他们查找到的资料往往是零散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他们汇报。所以,教师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时,首先要确定好几个主题: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哪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哪些资料对学习这篇课文是有用的,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去查找,要让学生明白,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用,要善于对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学生明白了这些,查找起来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可引导学生搜集:1.詹天佑的生平介绍,一生的主要成就,人们对他的评价;2.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自然环境;3.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图片及文字说明。这样分成了几个板块,学生查找起来目标明确,省时省力,交流的时候才能条理分明,散而不乱。
四、善始善终,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一节新授课上,交流资料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学生所搜集到的课外资料不可能都有展示的机会。如果就此罢手的话,那些没有获得展示机会的同学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他们会觉得自己花的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了,课外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课后还应利用综合性学习课、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如手抄报比赛、出黑板报、专题交流会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劳动,又保护了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时尚”,更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精心组织,巧妙引导,搜集资料一定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学生也一定能体验到搜集资料过程的快乐!
【责任编辑 王开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