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雅娟王莲
几年前,人工智能技术还被网友嘲笑为“人工智障”,而去年年底诞生的ChatGPT,仅两个月就俘获了1亿活跃用户,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何谓“人工智能”:美国一位教授布置学生写论文,得最高分的那篇论文条理清晰、论证充分,结果竟然是ChatGPT写的;记者让ChatGPT帮忙写稿,它十分钟可以写三篇,而且写得像模像样……最新消息显示,在亚马逊网络书店,ChatGPT已成为至少200本书的作者或共同作者。
ChatGPT爆火背后,技术失控论再引关注
在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蕾的描述中,ChatGPT仿佛一个真正的人,它似乎永远谦和、富有耐心,又无所不知,还很会讨好人类,甚至显得有些“油腻”。但她忍不住反思:“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无所不知的)朋友,这是一件好事吗?他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去回答各种问题,这样会不会让我们变笨?”
这样的担忧不是第一次出现。
刘蕾提到,早在搜索引擎谷歌出现后,就有人提出“谷歌效应”:人们把互联网看作记忆储存的一部分,因而不再去记忆那些知识。“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何有创造性?”刘蕾担忧,ChatGPT出现之后,可能不仅仅会削弱人们的记忆能力,甚至对人们的决策能力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我们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技术化,而ChatGPT就是技术在最新发展阶段的表征。与此同时,人类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技术会不会失控?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昌武说:“技术开始成为一种自主的力量,它不仅要摆脱人类的控制,甚至反过来要控制人类,就像很多科幻电影里讲的‘机器人控制人类——这其实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的内在核心就是世界在尊重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就像我们今天不用智能手机就无法出行一样。”
机器过去替代人类的肢体,未来将部分替代大脑
每当出现重大技术突破,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它会代替人类吗?
在一些领域,没有感情的AI比“总是心存侥幸、想逃避责任、脑容量有限”的人类更为称职。
在应急管理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非常多。比如在预防阶段,人工智能的精准感知能力不断提高,汇集、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对危险的监测预警能力也提高了。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数据的训练形成模型后,AI就可以提高预测能力,比如预测自然灾害、森林火灾风险等。美国科学家甚至在预测暴力犯罪、社会安全领域也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
灾害发生后,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辅助决策,根据灾害情况、资源分布情况等,生成最高效的救援路线。此外还有大量机器人、无人机参与抢险救援。
在2014年首次出版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作者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认为,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是第一次机器革命,机器部分地替代了人类的身体;如今正在迎来第二次机器革命,机器将部分地替代人类的大脑。
AI重构课堂,未来教育将转向互动式培养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发现,在一项全球调查中,超过89%的受访学生用ChatGPT完成过作业,53%的受访学生用它写论文,22%的受访学生用它来生成论文大纲。
吴晓林认为:“人工智能虽然看起来智能,但是目前来看,它基本上是片儿汤式的知识集成,不可能代表深度的思考和创新,因而这就是我们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的教育要以互动式的培養来破解流水线的困境,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深层次的学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情感体验、阅历等因素,而非进行简单的知识阐述,还要以思想性的教育,引领学生超越技术性的局限,学会提出好问题、注重逻辑、辨认有用的信息。
人们驯化AI的同时,也在被技术“驯化”
ChatGPT的发展还在加速。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说,ChatGPT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人们在驯化AI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驯化”。
于文轩和自己上初中的女儿对着同一张网络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于文轩的作品是他用毛笔和工笔画技法耗费数日画出的,女儿的作品则是使用iPad一个晚上完成的。
于文轩在不同场合进行过测试,他把两幅画并排放在一起,问别人更喜欢哪一张。女儿的作品线条流畅,造型准确,色彩鲜艳明晰。于文轩的作品线条抖动,色彩暗淡,纸张也不平整。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电绘作品,但是从中国画艺术的角度说,于文轩的作品更有人味,更有艺术性。
“大部分人选择她的画,是因为大家没有意识到我们对美的看法,实际上已经被现代科学驯化了。人的手工绘图技术,在信息技术面前是粗糙和低劣的。”于文轩说,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对人和“人性”的认知和看法。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冲击人文艺术的忧虑。
(选自2023年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