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当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陷入彷徨之际,最好的去处应是书店;被无以言说的孤寂围困之时,能让灵魂得到抚慰的空间也是书店。因为有书籍,我们不孤独。书中总有暖意。阅读是一个人的行为,但也意味着与世界上无数不同时代的人展开精神交流。
大大小小的书店,从一诞生便是开放思维的场域,隶属于自由的世界。书店是多元的丛林,荟萃着林林总总的书和五花八门的思考。正如一位书店人所说:书店,是时代精神无拘流泻的空间。
热爱阅读与文艺生活的你,一定去过独立书店。近年来中国独立书店蓬勃发展,在功利喧闹的都市开辟出了一方安静的精神角落。这里有别于传统的大型书城和連锁书店,独立书店书籍的选择和陈列更显格调,咖啡厅的入驻让书店成为功能多元的“公共空间”,在这儿可以读书,可以会友,可以参与读书沙龙……
但是在如今这个网络和电子化阅读的时代,实体书店生存和经营也存在着困难。守望这一道独立的人文风景,是书店人的理想和使命所在。2019年1月10日,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韩国出版家、“坡州”出版城理事长金彦镐先生和书店人董秀玉(三联韬奋书店创办人)、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钱小华(先锋书店创办人)、金浩(钟书阁创办人)一起,展开了一场以“独立书店的守望”为题的对话,回忆创办书店的艰辛过往,坦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寻找我们时代的精神空间。
金彦镐先生首先为读者带来了主题演讲。他用了20多年的时间寻访全世界最好的书店,将很多鲜为人知的观点和故事记录下来,编写成《书店东西:世界二十一家独立书店》一书。现场,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短暂而尊贵的书店之旅。”
金彦镐先生介绍了由哥特式建筑改造而来、历经了800年风霜的老教堂书店,因为爱书人募捐的成功化解了经营危机;也谈到“为旅行者而开”的敦特书店,既不做图书推荐,也不放背景音乐,以这种方式让读者进行独立选择和安静阅读;在全世界艺术家的大本营—莎士比亚书店里,贫穷的艺术家可以在此居住,边打工边读书写作;美国哈利斯堡曾是一片非常衰败的地区,却因为中城学文书店的入驻获得重生。
美国的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拥有浩瀚的、庞大的藏书量。金彦镐先生介绍说,书店的女店主是一位加拿大人,她不喜欢所谓的榜单“畅销书”,选书比较多的是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小说。
蒙塔古书坊的女店主则是电影《燃情岁月》的编剧。每到周末,书坊便会有音乐会,还有诗朗诵等活动。有人问及蒙塔古书坊店主,经营书店是否是业余爱好?她说,这是我的职业,是我的生命——这或许也是所有书店人的心声。
金彦镐先生提到,自己到访中国至少已经有50次了,中国有书、有画、有字,有伟大的文化,他希望用身体体会和拥抱这一切,并与书业人交流、结识为朋友。
他在书中提及的几家独立书店创办人也到场作了精彩的发言。几位嘉宾的发言串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部中国独立书店发展简史。
被誉为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的三联书店由董秀玉先生于1996年创建。董秀玉继承三联书店一方面出书,一方面办书店的传统,宁愿把办公室的面积缩小,也要办一个宽敞、优雅、美妙的书店,而且一定要有个上档次的咖啡馆。她借鉴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香港经验,架构设置现代,选书有独特眼光,经营方式也让人耳目一新,成为当时中国内地最美的书店,是首都北京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书店东西》一书中这样形容三联韬奋书店:“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市。”
在经营三联书店前,我1979年开始做《读书》杂志。那时候,每个月的《读书》服务日都会有作者或读者前来。但《读书》杂志没有地方,用的都是人民出版社没有电梯的老四楼会议室,中间放一张大桌,四周几张小几。范用先生会从家里带点茶叶来,备上几杯清茶,将近一两个月的新书放在中间大桌子上,供朋友们坐下来聊天、喝茶、看书。没有主持致辞,也无需讲话发言,就几个编辑招呼一下,散坐到各个小桌上参与谈话聊天,当然都是关于书,关于学术信息、文化潮流,甚或某某讲座的观点讨论、某某正在写什么大著等等。临走,他们喜欢哪本书可以带走,看好了的就给我们写一个书评,不写也可以。就这样,做了好几年。
那个时候我就心想,如果我们有个自已的书店多好!那么多的作者和读者、爱书人,可以在一个到处是书的环境里,聚在一起看书聊天。
1992年,我回到北京,正是三联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员工大概三十多个人,分在了五六个地方办公。看到我们实在困难,国家批给我们一个地方用于办公,就是如今美术馆东街的办公楼。面积很小,而且只许盖两层。临近大楼完工,社委会犯了愁,底楼只能做仓库和锅炉房等设备层,最好最大的两层半都想用来做书店,剩下的面积要安排那么多同事,按传统的间隔来分配办公室完全不够。
我向大家讲了心里一直以来的想法——一方面三联本有做书店的传统;同时,我们真的想要在这么一个好地点做一个新型书店,给我们的作者和读者一个优美的读书、买书、会客聊天的空间,让我们的编辑能够有机会在书店里直面读者。难以想象的是,我们的同事痛快地一致同意让出最好最大的面积为读者、作者做书店!
就这样,我们成了全国第一家以自身很微薄的力量开书店的出版社。
“我们阅读世界。”这是单向空间的自我定义。许知远、吴晓波、于威、张帆等曾供职于出版传媒界的十三位年轻人,每人拿出五万元,在圆明园附近开了家书店,叫“单向街书店”,这便是单向空间的前身。他们将单向街书店定义成阅读的、会晤的、对话的空间。金彦镐先生在《书店东西》中称其为“阅读时代的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感知彼此的呼吸,坦诚相待。
那时候我很羡慕三联的咖啡店。当时我有一颗很膨胀的心,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写一篇文章,有出版社愿意出版,约我在那儿喝杯咖啡,将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个时候我们心中都有更好的榜样。我个人当时非常标榜欧美国际化,心目中比较好的书店就是城市之光書店、莎士比亚书店。我们办书店都有小小的想法,为什么书店要是一个防守的空间?我们为什么要守卫某种丢失的价值?我们当时有一种想法,书籍在印刷时候,印刷是一个崭新的革命;书店在出现的时候,它也代表全新知识的储备空间。
单向空间从一开始做沙龙活动,就一直在持续稳定地提供这样一个空间。但这个美好的想法很快就被打击。我们完全不知道怎么赚钱,大概有八年的生存都是靠我们创始人自己的工资来养活。
到了2013年左右,中国突然掀起创业浪潮,我们得到了一笔有耐心又聪明的钱,那就是兼营日历和销售年轻人喜欢的文具,用这些盈利来支撑书店。有了这么一大笔钱,我们决定尝试新的方式。书店不仅仅是知识储藏的空间,要更具备挥发性。书应该是一个可以走动的,可以深入你生活的事物。
现在过去五年了,空间的尝试也失败过很多次,但没想到的是,我们这家书店靠卖日历活到了现在!我们变成了中国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文具公司,同时,也因为我们要做的各种尝试,我被迫从原来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变成了一个网红。这也给书店带来了可能性。
我很欣慰地看到,从2005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我们的路越来越宽了。董老师讲得我很感动,我是他们那代人的努力的受益者,我也希望我们这样的空间,也会为未来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地提供一些帮助。我们希望这个理念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一座城市,当然要有高楼大厦,但比起它们,更重要的是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图书馆和书店。人们在温暖灯光下阅读的身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这是创办并引领先锋书店的钱小华秉持的信念。南京人常说,来到南京不去先锋书店,等于去看长城不到八达岭。2014年,先锋书店被BBC评为“世界十大最美书店”。面对金彦镐先生的探访,钱小华说:“在我的眼里,书店是一部文艺作品。”
我曾有幸去坡州出席了一个论坛,认识了金彦镐先生。第二次见面是我的陈家铺书店开张。今天是我跟金彦镐先生到现在为止第五次见面。当时邀请金先生出席我们在陈家铺开的一家店时,他很惊讶,因为陈家铺这样贫瘠的土地,一年当中有220天会有云雾到达它的门前,他没有想到这里会有这样美丽的书店。它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家张伟先生做的设计,并有幸获得了“中国最美书店”奖。
我跟金彦镐先生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面向书店本身。金先生走过世界上这么多的书店,而我到每一个城市,最愿意看的也是一家家书店。在台湾我看过100家书店,在香港我看过30多家,去美国看过46家,在英国看过36家。我始终觉得,书店与灵魂有直接的关系,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书店书架上的书,读者能够感觉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作者跳动的心灵。
我跟金彦镐都是做书店的人,我们都喜欢逛书店,我们也都很热爱把看到的书店用镜头记录下来。
我在开书店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困难,比如出版社断货等。虽然我表面上很平静,但当坐在出租车里,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我有过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就亏掉两百多万的经历,最大的打击就是出版社货源全部断裂。书店也经历了五六次搬家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因为信仰的力量支撑着我们给书店创造美,给这个世界创造美。
《书店东西》一书里,金彦镐先生描述钟书阁是“用书籍建造起来的乌托邦”。位于上海松江区泰晤士小镇中心街的这栋二层楼,里与外、地板与天花板、所有墙面是由文字和书搭建起的神奇景观,书中渗出的话语的芳香,令爱书客醺醺然。创办人金浩是位思考超前、行动超前的书店人。2013年起,钟书阁推出“专属书房”。根据顾客的爱好和关注的主题,甄选相应的图书,为客户打造个性化的书房空间与书架。
我在学校做了16年老师以后,开了书店。离开教育行业的时候,我说我下半生的事业就是做书店。1995年开始开店,到2010年发现不行了。我们在上海原来开了21家书店,到2012年已经关了8家。发现大家都不愿意去书店。
书店开不下去怎么办?后来就想到,开一家我心目中最美的书店把读者吸引过来。所以就有了第一家书店,也是后来被媒体称为“世界最美书店”的那一家。这家书店一开始只有600多平方米,后来扩展到1600多平方米。现在读书人都喜欢到那里去,有好多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到那里看看。
我们书店是“连锁不复制”的,各具特色,我们现在每一家店都是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来设计的。我说的“连锁不复制”,一个是环境方面是不复制的,每一家都很有个性;第二,书的内容也是不复制的,必须和当地的读者需求相结合。钟书阁有几个原则:第一,书不会打折,不管是西部城市还是哪里,书不打折;第二,钟书阁目前是一家卖书的书店。
只卖图书,我们现在活得也蛮好的。读者喜欢我们的书店,节假日人很多,还是有读者喜欢读书的。我们是一家大众书店,为大众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