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郑哲敏:此生唯愿尽力报国

时间:2024-05-07

郑哲敏(1924.10.2—2021.8.25),出生于山东济南,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在我们看来,“爆炸”是可怕的、极端的,极少有人会把它与和蔼可亲的老人联系在一起,而郑哲敏这位爆炸力学专家却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遵父命,努力学习]

郑哲敏于1924年出生在山东济南。他的父亲经商有道,家境比较殷实。但是父亲并不赞成自己的孩子们经商,在他看来,与经商相比,好好读书更能培养人的品质,更能为国家作贡献。在父亲的影响下,郑哲敏与家中兄妹一心向学,一生刚正不阿。

1943年,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开办的大学),进入工学院电机系学习。烽火岁月,西南联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郑哲敏却甘之如饴,因为他有机会见到梅贻琦、沈从文、闻一多等名师教授,学校的民主氛围更让他意识到:一个人活着的价值,还是要做一些事,为社会作贡献。

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回原址,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的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在钱伟长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激发了郑哲敏对物理的极大兴趣。1948年,郑哲敏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学成归国,开创爆炸力学]

在加州理工學院,郑哲敏有机会聆听许多世界著名学者的课程和报告,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影响尤其深。

出国留学是为了归国报效,郑哲敏毕业后一心想着回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在美留学生归国集体受阻,郑哲敏不得已继续留在加州理工学院当了两年助教。1955年,钱学森与郑哲敏师生俩才终于相继回国。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告诉他回国不一定能做高精尖的研究:“只能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此后的50多年里,郑哲敏一直在践行老师的这番话。

1960年,郑哲敏受国家航天部门委托,研究爆炸成形问题。尽管没有见过炸药和雷管,郑哲敏还是毅然接受了任务。一天下午,在中科院力学所的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一片薄薄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小碗。从中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他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

郑哲敏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不负所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形模型律及成形机制”,并应用此理论成功地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为中国导弹上天做出重要贡献。相关理论和技术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其他国防和民用领域。4年后,在大量实验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当量预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爆炸力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搞科研要经得起寂寞]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不能沉下心想远一点的事。”“只考虑‘近利’,必然影响他的成果和决心。”郑哲敏说。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搞科研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要经得起寂寞。

尽管在旁人看来,郑哲敏已是了不起的享誉海内外的大科学家,但他本人却从不以为然。他说自己有一些问题,比如“胸无大志”——从未一门心思地想过要成就些什么;还“不够勤奋”——所以没能做更多的事;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注:本文根据新华网登载的相关内容整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