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许桂香
1.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都想“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
B.各家思想同大于异
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
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
2.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因封地内有铜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
A.增加人民财富
B.影响经济恢复
C.增强地方实力
D.造成通货膨胀
3.唐朝贡举的实际主持人为知举官,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得发“公荐”给知举官,知举官依据“公荐”推选名单、参考举人考试成绩决定录取名单,故有“通榜”之称,通常皇帝不参与录取之事。这说明当时()
A.注重才能是取士唯一标准
B.科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取士方式不利于选拔人才
D.科举取士实现了公平公正
4.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
5.下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中央权力结构完善
B.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
C.中枢决策过程变化
D.中央权力有下移的倾向
6.下表为1910年12月15日《申报》刊登广告统计。
材料主要表明了()
A.市民的消费水平不断升级
B.民族企业对宣传重视不足
C.中国企业的竞争形势严峻
D.西方列强加大了资本输出
7.1936年关东军司令部责成伪满政府建设丰满水电站。次年,伪满水力电气建设局于长春成立,并由日本水电建筑权威专家对坝址的选定、厂房的配置、土地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由此可知,日本修建丰满水电站的根本目的是()
A.对华实行长期殖民统治B.掠夺东北水利资源
C.为日提供战争战略物资D.加速东北经济建设
8.“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毛泽东这段话意在强调()
A.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
B.遵义会议是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D.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应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
9.英国某位下院女议员曾说“世间主要的危险,来自那些改变一切或不改变一切的人们”,下列与这一说法相符的是()
A.革命期间出现的共和体制
B.以《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C.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首相
D.1832年议会改革重划选区
10.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由此可见()
A.启蒙运动强调对社会权利的追求
B.天赋人权的思想由来已久
C.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开始出现
D.自由是要求摆脱“神学”的束缚
11.19世纪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继任,支持俾斯麦的政党联盟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失败,与威廉二世意见相左的俾斯麦辞职。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国()
A.议会加强对政府的监督B.皇帝个人权力强大
C.对外政策发生根本变化D.分权制衡体制成熟
12.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13.《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历代王朝颁行了100余部历法。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A.中華民族以农耕为主
B.国家统一需要
C.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D.需要不断扩大疆域
14.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企业制度,国营专利的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A.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
B.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D.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15.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
A.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当时文人画已初步流行
C.唐王朝推崇好勇斗狠的民风
D.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16.张载所开创的“关学”以“躬行礼教”为宗旨,为宋代重新解释儒家礼教中关于天命、鬼神的经典,构建儒学宗教观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张载的思想()
A.与传统儒学背道而驰
B.推动儒学的唯物倾向
C.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17.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说明()
A.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
B.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
D.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18.下图是1930年上海永和实业“月里嫦娥”品牌化妆品商标注册证,它可以用来佐证()
A.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B.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
C.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1953年5月,中苏签订“5·15协定”。该协定规定苏联技术援助91个新扩建工业项目,1954年底确定为苏联援华项目156项。1956年,援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113人。“5·15协定”()
A.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使中国坚定了“一边倒”政策
C.帮助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20.据下图可知()
1993—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图
A.农村经济体制失去活力
B.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21.罗马共和国不断对外扩张,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部相对稳定统一,出现这种局面,除却强大的军事力量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A.帝国法规B.健全的民主制度
C.高压政策D.庞大的官僚体系
22.美国某历史学家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A.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B.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23.18世纪中期,美洲种植烟草几乎无利可图,黑奴们劳作的价值降低。19世纪初,一个成年黑奴种植、生产出来的棉花,在市场上可以卖到600美元,而其种植出来的烟草、水稻,只卖到六七十美元。该变化()
A.导致奴隶贸易萎缩
B.受到了技术革命影响
C.缘于殖民方式变化
D.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24.196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刻不容缓的措施》的决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1966—1980年,农业投资总额达3830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40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2.5倍。这体现了苏联()
A.改革重点转向农业B.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C.农业经济持续滑坡D.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25.据《史记》载:黄帝死后,其孙高阳(即帝颛顼)因为品行能力出众,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喾)接替颛顼之位。喾死后,他的儿子挚继位,但由于治理不善,被放勋(挚的弟弟)替代,这便是后来的帝尧。由此可知当时()
A.“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
B.禅让制度遭到破坏
C.血缘关系影响王位继承
D.黄帝族高度集权
26.汉代,土地買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汉高祖时期,相国萧何曾连续强买田亩数千顷;到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代()
A.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B.统治者“无为而治”
A.君主权力严重衰退
D.重农抑商没有落实
27.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述史实可以表明唐朝()
A.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28.有学者指出,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史书中并未记载,异姓兄弟结义也不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桃园结义的故事描写得生动而翔实,而同时期民间的许多水陆码头也修建了“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A.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
B.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C.大同思想受到时人推崇
D.商品经济发展重视信义
29.《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1902年,袁世凯仿照西法创设保定警务局,后接管天津地方治安。1905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材料反映晚清()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努力转变治理方式
C.军阀统治逐步建立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30.1920年,中国国内某刊词写道:“资本主义在欧美已经由发达倾于崩坏了,在中国才开始发达,而他的性质上必然的罪恶也照例扮演出来了。”这段话旨在()
A.指明中国革命方向
B.反思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提高国民爱国觉悟
D.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1.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屆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其主要目的是()
A.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提高执政能力以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做准备
32.20世纪80年代初,位于深圳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大胆进行制度变革,率先在中国实行了干部、职员公开自由招聘制。此后几年,蛇口工业区又实行了定额超产奖励、全员签订合同等制度。这些做法()
A.奠定了对外开放格局
B.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C.增强了企业竞争活力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3.第欧根尼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历山大大帝很想与他结识,多次派人去请他,他说:“雅典到马其顿,和从马其顿到雅典,距离一样。”第欧根尼这句话()
A.抨击了政府权威
B.渗透自然法精神
C.维护了雅典民主
D.凸显了公民意识
34.亨利四世于1604年发布敕令,规定官员只要缴纳收入的1/60作为年税,官职就可以世袭继承。这会()
A.冲击贵族政治
B.促进阶层流动
C.削弱专制王权
D.降低行政效率
35.下表为某学者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部分地区动力应用情况的统计。
据上表可知,当时的英国()
A.棉纺织业发展极为迅速
B.蒸汽动力趋势不可逆转
C.水动力在各地仍占优势
D.动力变革推动均衡发展
36.苏联解体后,美国改变了之前相对克制的中东战略,除继续扶持以色列以制衡阿拉伯国家外,也积极采取措施插手中东事务,宣传和输出美国模式。对此可以用来说明()
A.美国放弃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
B.多极化形成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C.美国插手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D.两极格局瓦解加剧中东紧张局势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瘟疫暴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家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
材料二1439—1640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后,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来自一位日本陆军大臣于1917年5月至6月间,对中国的旅顺、青岛、济南、上海、南京、汉口、北京、天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后写出的一份报告。在原文中,他对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路中列强船舶货运吨位做过调查统计。下表主要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数据。
根据表格提供的史料,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数据加以概括,并指出其关联性,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关联性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特质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黏合剂。……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它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所操的方言常常彼此听不懂。基于同一原因,外国人也能理解这种文字,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不会说一个汉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影响的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超过4亿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以上。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能识文断字的人来。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是关键。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運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扫盲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10年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兰西的兴衰》主要描述了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到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再到第三共和国的败亡这一段历史,向我们揭示了法国崛起的秘密,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
《法兰西的兴衰》目录(节选):
第一章“高卢雄鸡”最初的啼鸣与荣耀
一、法兰西独立国家的产生
二、王权的逐渐增强和统一的开始
三、法英百年战争与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
四、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
……
第二章为法国在近现代的强盛奠基的大革命
第三章威震欧陆的拿破仑帝国
第四章1815—1848年:三十年的退缩
……
第六章普法战争中的失败者重新成为“伟大的法兰西”
一、第三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的“早产儿”
二、以改造国民的头脑为目标的教育改革
……
四、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
第七章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
第八章从独霸欧陆、称雄世界到走向灾难的深渊
……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请从某一个或整体角度谈谈你对法国兴衰历史的见解。(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两宋的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演变,我们可以简括为如下九点:1.居住里坊的瓦解,代之以开放式的街巷;……3.严格管理的封闭式市肆,变为24小时营业的、开放式的商业街和小区;……5.城市居民的户籍定为坊郭户……与农村户籍不同,首次出现了“城市居民”的概念;……7.开设了城市防火灭火的官方机构;8.重视对城市路旁与沿河地带种植花树等绿化措施;9.城墙改由石砌或铺以砖替代夯土墙,并且建有敌楼、箭楼和深邃的城沟。宫城仍是首都的中心。在各下级城市中,官署仍占有核心位置。
材料二马克思指出,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的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有控制住。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材料三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主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英、美等国的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萎缩。当政府把大片的城市开发一股脑交给一个开发商时,开发商就成了“城市运营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治理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与19世纪英国市政管理的差异,并简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从18世纪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2.C3.C4.A5.B6.C7.A8.C9.A10.A11.B12.C
13.A14.A15.D16.D17.D18.B19.D20.C21.A22.C23.B
24.D25.C26.A27.C28.D29.B30.A31.B32.C33.B34.D
35.B36.D
37.(1)特点:政府主导;设置专门机构;分类实施;具有一定科学性;防治与重建结合;民间力量广泛参与。
意义:有利于控制疫情;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民众生命财产提供了一定保障;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后世防治疫灾提供了借鉴。
(2)趋势:由消极应对到积极应对;由效仿他国到自主决策;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认识:完善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借鉴先进经验;等等。
38.略
39.(1)沟通、传达信息;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记录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传播中华文化。
(2)特点: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推动;时间长,成效显著。
意义: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40.略
41.(1)官僚政治的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商业城市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儒家思想的影响。
(2)差异:19世纪逐步强化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投资;20世纪逐步弱化政府职能,减少政府投入。
原因: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问题逐渐增多;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20世纪政府市政运营惨淡;社会分化加深;经济危机与“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
(3)城市治理状况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治理应立足于服务人民需要。城市治理应着力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治理应将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有机结合。
42.评分标准:
(l)提出自己的见解。
(2)以史实为依据。
(3)逻辑清晰。
(4)语言简洁流畅。
(5)见解方面参考: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人口增加的因素诸多;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人口大迁徙;等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