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练习题

时间:2024-05-07

许桂香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在河南輝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6.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7.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8.《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0.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1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13.右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14.《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5.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6.《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17.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endprint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18.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9.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0.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这些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与楷体汉字具有某些相似特征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22.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達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2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7.“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不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28.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逐渐难以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界限

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29.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30.《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 )

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

31.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相传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④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继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威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33.《诗经·甫田》中曾这样描述齐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无田(diàn,同“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维莠(yǒu,杂草)骄骄。”据此可以推知( )endprint

A.战国时期战争频繁

B.春秋时期出现了私田

C.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D.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轻农思想

34.《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稱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35.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这说明齐桓公(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

36.“若论三代之世,则封建好处,便是君民之情相亲,可以久安而无患。”这一观点主要肯定了( )

A.分封制巩固统治的作用

B.宗法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

C.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D.三纲五常的封建教化作用

37.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消费结构

B.市场意识

C.小农思想

D.节俭习惯

38.《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A.追求物质享受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39.《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 )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旨在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40.南北朝时期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41.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孟子这个命题的核心内容是( )

A.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

B.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进取

C.人人都可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D.每个人都应当有帝王理想

42.《韩非子》载: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 )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 )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

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

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44.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10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

45.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们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4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47.《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48.在古代中国,从商周以来,社会结构中的血缘宗族纽带不仅从未被打破,而且以分化和变形的方式适应了从古至今的数次社会变革,宗族伦理推广为政治伦理,等级制的亲缘关系支配了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材料表明( )

A.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逐步建立并被强化endprint

B.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影响深远

C.宗法血缘关系随着专制政治的强化而削弱

D.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相结合

4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對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 )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是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当时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为了尊崇皇权的需要,把皇帝祭天之礼作为每年举行的重大典礼,规定在南郊举行,这是使都城布局坐北朝南的一个原因。

材料二 王子今从历代典籍、石刻、碑文、敦煌遗书等多种史料以及民俗文化、人名、地名中发掘“忠”观念的表现及演变过程,发现秦汉专制政体的奠基导致“忠”的政治规范的定型。“早期(战国时期)政治道德形式中的某些情感因素,已经逐渐被完全由政治地位所决定的义务和责任的严格规范所代替”“为人臣必忠”“危身奉上曰忠”。表明“忠”是对皇帝的绝对服从,“不忠”常常是君主令臣下致死的罪名。

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都城建筑布局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并指出原因。

5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52.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53.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

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A 6.B 7.B 8.A 9.D 10.C 11.B 12.D 13.B 14.C 15.B 16.C 17.A 18.C 19.B 20.D 21.A 22.D 23.B 24.A 25.D 26.D 27.B 28.A 29.D 30.A 31.D 32.D 33.B 34.D 35.B 36.A 37.C 38.B 39.D 40.D 41.C 42.B 43.D 44.A 45.B 46.B 47.D 48.B 49.A

50.变化:布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道德情感因素被政治义务和责任的严格规范所代替。

原因:推崇皇权。

51.(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52.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53.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

54.(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如何理解:促进雅典经济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