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时间:2024-05-07

许桂香

1.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王位于丞相子之。子之秉政三年,燕国大乱,齐国趁机攻入燕国,杀燕王哙和子之。这表明()

A.齐国仍执行“尊王攘夷”政策B.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乱频繁

C.以贤立嗣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D.宗法因素的政治影响日益削弱

2.宋仁宗说,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材料反映了()

A.宋仁宗试图修改祖宗之法B.北宋决策方式的理性成分

C.台谏制度有效制约了相权D.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3.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反映了()

A.佃农风险意识增强B.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4.许倬云说:“地方绅士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自己的理念,他们的立场多偏向君主立宪,对于革命并不完全同情。孙中山的革命运动,由于他自己是个边缘人物,无法接触,更别谈动员这些力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孙中山忽视了地方绅士的力量B.地方绅士的立场决定革命成败

C.辛亥革命缺乏地方绅士的支持D.清政府得到地方民众广泛支持

5.1923年12月英国大选,保守党失去在下院的多数优势,仅余258席,而工党及自由党则分别得191席及159席。翌年1月,议会通过对保守党政府的不信任案,事后英王乔治五世责成标榜社会主义的麦克唐纳筹组政府,麦克唐纳遂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工党首相。据此可知()

A.英国国王能够决定首相的任免

B.社会主义成为英国的主流思潮

C.自由党支持工党上台组织政府

D.英国政党制度发生了根本调整

6.“(这种文艺思潮)相信想象力和情感带来真与美的发现,又导致个性的产生……同情被剥削的穷人、抨击残酷的君主、怒斥宗教的虚假、嘲弄社会的伪善。”下列作品属于这种文艺思潮的是()

A.《战争与和平》B.《唐璜》

C.《红楼梦》D.《百年孤独》

7.马克垚曾说:“19世纪历史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史学以来,欧洲人也编写过许多多卷本历史,有的直接就命名为世界史,但欧洲人的世界是基督教世界……只有在涉及和欧洲有关的问题时才述及世界上别的地方。”这表明,作者认为()

A.世界史的范围主要是欧洲史B.世界史研究偏重欧洲中心论

C.应以本国为中心编写世界史D.欧洲史就是基督教的发展史

8.1792年,巴吕耶尔在其著作中写道:“在法国,这场革命被人策划已久,这些人,在哲学家的名称下,似乎共同拥有同一项颠覆王位和祭坛的使命。”其中,“这些人”强调的是()

A.信仰即可获救B.科学与理性

C.追求现世的幸福D.用暴力打碎旧世界

9.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次战役是()

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D.百团大战

10.1944年8月苏联出版的某刊物上说:“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行。”这表明()

A.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热情

B.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

C.苏联承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11.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

A.“另起炉灶”政策B.不结盟政策

C.睦邻友好方针D.“求同存异”方针

12.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在一次讲话中说:“相对于德国的强大,我更害怕德国的无所作为。”材料体现了()

A.德国成为应对危机的中坚力量B.欧元阻断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C.波兰国内反德情绪的不断扩大D.欧盟成员国之间贸易摩擦加剧

13.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握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

C.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社会平民所要求

1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15.“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制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海域被发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整体出水时间是2007年12月22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船只的出发地是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订制的瓷器

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1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

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

17.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18.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19.“不论他们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的时间多么长,那里的景况总是和平的满足的;只有在那些他们停留时间很短马上就撤走的地区,由于清军或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与成群结队的土匪强盗接踵而至,才遭到破坏毁灭。以上就是我的亲身体验。”下列选项对材料所描述事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B.提出过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主张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2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能让这个民族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B.《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D.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

21.下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22.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①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该纲领表明中共()

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十月革命式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23.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

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中国抗战非常重要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可能胜利

24.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中国诞生并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结束,这是因为()

①祖国大陆没有完全解放 ②抗美援朝尚未结束 ③土地改革尚未完成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尚未制定

A.①③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

25.下表反映的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年份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建交国家数(个)109100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贯彻

26.1999年10月1日,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新中国,迎来了她50周年的庆典。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下列对新中国成立50年来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 “八字方针”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D.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27.下表反映的是“文革”后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考教育()

时间1977年1979年1984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9.324.65772.3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28.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开端,因为有了古希腊文明,才产生了璀璨的欧洲文明,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的摇篮,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上拥有悠久的传统,拥有多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前列。与希腊人相比,使意大利人更感到骄傲的是()

A.完美的政治制度B.繁荣的经济文化

C.领先的科学技术D.古罗马庞大的帝国版图

29.布鲁诺因坚持宣传和发展“日心说”,于1592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而逮捕入狱,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通过法案禁止享受公费的教师讲授“否定《圣经》中所教导的上帝创造人类的说法的任何理论”。这说明()

A.科学思想传播的环境有了改善B.科学思想传播的阻力越来越大

C.反科学思想在美国居主导地位D.科学思想在西方缺乏传播环境

30.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中描写自己因为名声好而且“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而信心十足地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的报纸揭露了他一系列罪行:伪证罪(有34人作证)、盗窃、毁谤、酒疯子、贿赂犯、讹诈犯等,而且都有人证!在一次民众大会上,有9个不同肤色的小孩子抱着他的大腿叫爸爸。马克·吐温的描述主要是为了()

A.发泄个人对选举的不满B.揭露美国民主的虚伪性

C.批评美国民主制的弊端D.批评美国社会缺乏诚信

31.德意志统一前,德国人曾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自己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拥有的“思想的天空”主要是指()

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②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 ③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 ④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32.1826年4月4日,据《泰晤士报》报道:“在布莱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 000台,几乎有14 000人要靠慈善机构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 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对材料描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这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结果 B.这是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的结果

C.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 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了准备

3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苏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34.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闲置的劳动产能。观察下图,错误的选项是()

美国失业率图

A.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人口大幅度增长

B.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善

C.新政实施后美国失业人口总数仍居高不下

D.二战后美国逐渐实现了充分就业

35.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2014年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2015年又是二战胜利70周年。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B.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

C.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D.西欧在美国扶植下恢复经济

36.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6%,英、法、日、联邦德国则占19.6%。到1970年,美国所占比重为37.8%,其他四国则占31.5%。这一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不平衡

B.二战后欧、美、日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C.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

D.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37.下框内所叙述内容为某美术流派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0年我国东北暴发了一次大鼠疫。在鼠疫流行早期,清政府重视不够,防疫不力,国内“患疫之家多信中医针灸,忌西医,不肯送病院治疗……”疫情“势颇猖獗,有向南蔓延之势”,日俄借此以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为由图谋东北。面对严峻形势,1911年1月28日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京师防疫局,商讨全国性的防疫措施问题,聘请各国医生为名誉顾问,并在哈尔滨成立了东三省防疫处,任命留英医学博士伍连德独立主持东北防疫事务。

为防止瘟疫扩散,伍连德“于沿江验疫所内仿照日本焚尸方法修造化尸场,焚烧瘟毙积尸,以敛疫迹……”奉天省公布了《奉天防疫事务处订定临时防疫规则》和《百斯笃预防及消毒法》……《大公报》、《申报》等当时著名报刊都进行了报道并开辟专栏普及预防治疗鼠疫的相关知识,刊登“卫生讲话”广告……最终,肆虐东北近半年之久的大鼠疫,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被遏制住了。美国《世界大势报》评论道:“至于中国政府,于平日政策,多未尽适当,独于北方救疫事宜,其布置之完备,与对付之敏捷,一扫本来敷衍因循之积习,实出人意料之外,事后追思,大有兴味。”

——摘编自焦润明《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应对东北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防疫成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确认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的原则。表现在: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凡遗嘱有效时,就不适用法定继承。

——摘编自杨立政《浅谈法律行为制度在罗马法中的雏形》

材料二 宋代人们立遗嘱主要是防止其死后子孙为争财产引起家庭纠纷和矛盾,这决定了……把家产遗赠给外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遗嘱存在侵害法定继承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时,受害人可要求官府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摘编自禹美娟《宋代财产继承制度研究》

比较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法国1982年财政赤字高达954亿法郎,比1980年增长2.1倍。1981年和1982年消费物价上涨率分别高达12.5%和11.8%……大规模提高工资和扩大社会福利,带动了消费增长,但未能刺激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相反使外国商品大量涌进法国市场,致使对外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1981年为506.1亿法郎,1982年增至933.1亿法郎……工业生产下降,企业大批倒闭,政府就业措施很难抑制失业队伍的扩大,1980年4月失业人数为172万人,而到1982年底达192.3万人……法国宏观经济进一步失控,把法国经济引向了战后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

——摘编自董平《八十年代法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960—1980年法国GDP走势的因素。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应当抵制经济全球化以促进法国经济的复苏。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摘编自《大诰》

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太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摘编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警诫。

——摘编自《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并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法典用简明有力的法律语言,对刚诞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有利于资产阶级所有制的规定。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所取得的主要革命成果,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以及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社会立法及其理论原理都鲜明地体现在法典上了。

——摘编自李元明《拿破仑评传》

材料二 拿破仑在逝世前说了一段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鹫啄食我身上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献给法兰西,火种已经上升到原来的地方,我却一直被钉在这里!……我无物遗留给我的儿子,我只有把我的威名留给他。”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法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时间城市人口(百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851年9.125.51872年11.231.11891年14.337.41901年15.940.91911年17.544.2——摘编自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四 法国铁路里程变化示意图(单位:千米)

——摘编自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1)材料一、二中拿破仑是如何评价他自己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其评价进行分析说明。

(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阻碍法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源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提取一项有关姓氏和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8月30日)上谕曰: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近日臣工条奏,多以裁汰冗员为言。虽未必尽可准行,而参酌情形,实亦有亟当改革者。……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为。其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

材料二 (1898年9月26日)上谕曰:朝廷振兴商务,筹办一切新政,原为当此时局,冀为国家图富强,为吾民筹生计,并非好为变法,弃旧如遗。……所有现行新政中裁撤詹事府等衙门,原议将应办之事,分别归并以省繁冗。现在详察情形,此减彼增,转多周折,不若悉仍其旧,著将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衙门,照常设立,毋庸裁并。

材料三 近来朝廷整顿庶务,如学堂、商务、铁路、矿务,一切新政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并令将办理情形,先行具奏。该将军督抚等,自应仰体朝廷孜孜求治至意,内外一心,迅速办理,方为不负委任。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覆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借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钟麟且并电旨未覆,置若罔闻。该督等皆受恩深重,久膺疆寄之人,泄沓如此,朕复何望。倘再藉词宕延,定必予以惩处。直隶距京咫尺,荣禄于奉旨交办各件,尤当上紧赶办,陆续奏陈。共余各省督抚,亦当振刷精神,一体从速筹办,毋得迟玩,致干咎戾。

注:玩懈,荒废时日。膺,承担。戾,罪责。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光绪帝两次上谕的内容有何不同?是何原因?

(2)依据材料三,说明地方督抚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分析上述三则材料,说明清末吏治的特征。

4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孙中山在所著的《建国方略》中说,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第一为破坏时期,拟在此时期内施行军法,以革命军担任打破满清之专制、扫除官僚之腐败……第二为过渡时期,拟在此时期内施行约法(非现行者),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发达……俟全国平定之后六年,各县之已达完全自治者,皆得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宪法制定之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第三为建设完成时期,拟在此时期施行宪政,此时一县之自治团体,当实行直接民权。

(1)概括孙中山关于国家制度的设想,指出其积极意义。

(2)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建设的主要步骤,指出每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材料看,孙中山如何“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丞相子之并不是少数民族,不属于“攘夷”的范畴,A错。公元前316年属于战国时期,B错。燕王哙让王位于丞相子之,在战国时期只是个案,不能得出“以贤立嗣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结论,C错。

2.B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宋仁宗解释了他“少断”的原因,一是防止自己决策失误,二是大臣、谏官等的参与可以完善政令法规,B对。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与材料主旨不符。

3.B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地主出租土地的时候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的原因在于“佃田者不输租”、“积以成习”,因此这一举措是受佃田者习惯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佃农身份、地位的提高,B对。

4.C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地方绅士”、“偏向君主立宪”、“无法接触”等可知,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无法得到地方绅士的支持。

5.C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在英国下院的选举中,保守党、工党、自由党的席位分别是258席、191席、159席,如果自由党不支持工党的话,工党就不可能获得多数席位,也就没有资格组建政府,C对。

6.B 结合题中关键词“想象力”、“情感”、“个性”等可推理出,该艺术风格属于浪漫主义,B对。

7.B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马克垚认为欧洲人编著的史书将欧洲的历史命名为世界史,而是否论述其他地区的内容主要看它是否和欧洲有关,由此可以推出西方世界史的研究是以欧洲为中心的,B对。世界史不能等同于欧洲史,A错。马克垚认为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编纂世界史是狭隘的,C错。D说法错误。

8.B 结合题中关键词“1792年”、“法国”、“革命”、“哲学家”可知,“这些人”应该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们主张科学与理性。

9.A 由“枣庄”、“临沂”、“山东”等信息可知,答案为A。

10.A 题中“1944年8月”、“苏联”、“美国”、“战后合作”等关键信息,体现了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态度。

11.D 结合“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可知,邓小平是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即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D对。

12.A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波兰外长担心的是德国对欧债危机“无所作为”,由此可知,在波兰外长心目中德国是克服欧债危机的重要力量。

13.B 结合题中信息“汉廷君臣,多起草野”可知,钱穆强调的是汉代建立之初君臣由于出身社会下层,对政治制度不熟悉而因袭秦制。

14.C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统治者大多推崇法家思想并进行变法运动是因为法家主张的加强中央集权、法不阿贵、严刑酷法适应了当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政治或军事需要。

15.C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南海一号”属于宋代对外贸易船只,沉船地点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C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青花瓷大量出现在元朝,D错。

16.C 结合题中信息“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可知,包拯强调了严格执法的必要性,C对。

17.D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人生业果、冤仇相报”可知,该小说体现了佛教所宣传的因果轮回思想,说明当时佛教观念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较大,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D 当时中国的“天下观”认为,清王朝是天朝上国,君临天下,体现了妄自尊大的心态,对比四个选项可知,夷匪犯境与此观念最为吻合。

19.B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清军”、“停留在某一占领地区”等信息可推理出,该人评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联系相关知识可知,洪仁玕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20.C 由材料“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能让这个民族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可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此排除D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个历史事件中,真正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的是辛亥革命。

21.D 题中油画反映的内容及其名称“宽容”可知,它体现了对中西文化并存的包容态度。由“北大钟声”可知这种情景出现在北京大学,与此对应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因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22.C 结合题中中共二大宣言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在这次会议上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这表明中共对中国的国情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23.A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罗斯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他的言论表明如果中国不坚持抗战,二战的走向将会对反法西斯国家极其不利,因此他的这段话强调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4.A 由题中信息联系相关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还未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涉及“革命”。

25.A 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当时有零星国家与中国建交,B错。据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可排除C、D两项。

26.B 结合题中的时间信息1949—1999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才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错,B对。“八字方针”并未彻底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错。D表述错误。

27.B 结合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我国高考录取率经历了从4.8%到72.3%的变化,这给更多的人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B对。虽然我国高考录取率提高得比较快,但我国还没有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A错。表格中数据没有体现“曲折”,排除C项。D项无法由表中数据判断出来。

28.D 结合题中关于“古希腊”和“意大利”二者文明成果的比较,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可知,只有D项是意大利(古罗马)比古希腊更突出的部分。

29.A 结合题中两个案例可知,16世纪布鲁诺因传播与宗教思想对立的科学知识而被处以火刑。20世纪美国立法规定享受公费的教师不能讲授题中提到的宗教理论,相比较而言此时传播科学思想的环境有了改善。

30.B 结合题中内容可知,马克·吐温的一系列遭遇是在“竞选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这与其前面所做的铺垫相矛盾,说明这是其竞选对手采取卑鄙手段对他的攻击,因此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民主虚伪的一面。

31.C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德意志统一前”、“思想的天空”可排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2.C 结合“《泰晤士报》”、“1826年”可知,这一现象发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由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出现了经济危机。

33.D 结合题中三个限定条件“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直接目的”可知,D对。

34.B 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美国失业率图基本上客观地再现了美国失业人口的情况,其中1933年罗斯福新政实施后失业率有所降低,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

35.A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一战、二战都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B、C、D三项表述正确,排除。二战后,欧洲实力衰落,成为美国的“小伙伴”,主宰世界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两国,所以A项描述不正确,选A。

36.D 结合题中两组数据的变化可知,美国20世纪70年代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比20世纪40年代有所下降,英、法、日、联邦德国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较快,这说明欧洲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37.D 结合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用纯粹的颜色和形状”、“表达猛烈的情绪”可知,此处描述的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画派,其代表作品为《格尔尼卡》。

38.【解析】(1)可以从政府本身的举措、中国人民的努力及美国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来概括。

(2)可以从防治鼠疫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政府形象的树立及对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概括。

【参考答案】(1)清政府由重视不够到全力防疫;政府和民间配合紧密;独立防疫;措施完备,处理迅速;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寻求国际合作。

(2)推动了中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进程;遏制了日俄的侵略野心;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推动了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和效率的提高;冲击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旧的生活习俗;促进了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

39.【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时要先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如财产的继承者与死者之间是否具有血缘关系,是遗嘱优先还是法律优先等。然后在找出一处不同的基础上表明观点,最后联系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示例一

不同:古罗马强调遗嘱继承,宋代强调法定继承。

原因:古罗马社会具有法治传统,并且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古罗马有自然法传统,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尊重个人意愿。宋代是人治社会,法律规范相对欠缺;中国儒家文化强调家族和谐,家族利益是第一位的。

示例二

不同:在古罗马财产可以留给无血缘关系的人,在宋代财产则是在家庭内部分配。

原因:古罗马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古罗马文化关注人的个体意志;宋代家庭伦理强调家族的整体利益,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整体,忽视个体。

40.【解析】(1)首先结合材料一中法国GDP走势图归纳出1960—1980年法国GDP呈上升趋势,然后调用所学知识从推动法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因素等方面概括原因。

(2)该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首先可依据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GDP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然后应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及其与法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论证应该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趋势,概述时可以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关键要做到论点与论据一致。

【参考答案】(1)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或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或福利国家的建立)。

(2)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全球化发展会增大法国的金融风险,加剧法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间的竞争和贸易摩擦(法国的核心竞争力相比美、德等国尚有不足,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法国经济比较偏重于农业和传统工业,在全球化市场中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所以抵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法国经济的恢复。

不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尽管经济全球化给法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法国作为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在资金和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才能促进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1.【解析】(1)可以根据三则材料逐点概括。

(2)该题难度有所增加,需要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即与以往朝代相比它的不同之处。

(3)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明代最终灭亡这一史实来分析其结果,应该客观、辩证地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官员素质等视角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制定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为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进京告状;将贪官严惩示众。

(2)高度重视;严厉惩治;利用民众。

(3)结果: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到明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

根源: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

42.【解析】(1)该设问的限定条件是“材料一、二中”,因此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要对材料中拿破仑的话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表格和柱状图中数据的变化概括出法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轨迹即可。第二小问,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可结合图表中的时间信息推理出当时法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可结合法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概括阻碍其工业化进程的因素,如政局、战争、经济模式和经济结构等。

【参考答案】(1)拿破仑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制定了《民法典》;捍卫和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

分析说明:《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典范,保护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和法国大革命的社会立法主张;拿破仑发动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2)现象:法国城市人口和铁路里程迅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

原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3)长期的对外战争(普法战争的失败);政局动荡;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中小企业过多;高利贷资本发达。

43.【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解题时需要按照设问提供的思维模式,即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姓氏或者称呼的变化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答题过程中要分而答之,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参考答案】信息一:战国时期以前,“姓”和“氏”男女有别、“氏”由贵族男子专用,之后转变为“姓”和“氏”的使用男女合一、身份合一。

说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兴起,部分平民地位的上升,严重冲击了身份登记制,促进姓氏的使用发生变化。

信息二:辛亥革命以来个人名号由多样化转为单一化。

说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名号多样化被当作封建传统遭到反对;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革命运动都提倡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平民化、工农化,具有文人雅士特色的名号多样化自然不合时宜。

44.【解析】略。

【参考答案】(1)材料一光绪帝要求立即裁撤詹事府、通政司等机构,合并到内阁及礼兵刑部。材料二光绪帝要求上述机构照常设立,取消裁并。

原因:材料一出自百日维新期间,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裁汰冗员,事实上许多机构闲置、无事可办,需要裁撤。材料二上谕时间为1898年9月26日,已经是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势力操纵政局,此上谕非光绪帝本意。

(2)态度:地方督抚对光绪帝要求筹办新政之事采取“泄沓”、“宕延”态度,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原因:光绪帝是一个无实权的皇帝;地方督抚中多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守旧的大臣,不支持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政;长期以来地方督抚形成官场旧习,难以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政。

特征: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地方官员因循守旧,缺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中央政令置若罔闻。

45.【解析】略。

【参考答案】(1)设想:实行县级自治;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总统由各县代表选举;总统组织行政院并须经立法院同意;中央五院都对国民大会负责;实行直接民权。

积极意义:有利于推动革命运动;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民主化。

(2)第一问:第一,实行军政,任务是推翻专制制度。第二,实行训政,任务是建设地方自治,促进民权进步,建立完整的国家制度。第三,实行宪政,任务是实行直接民权。

第二问:吸收了西方的天赋人权、民主共和思想;倡导五权分立的思想,并设计了实现民权的各个步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