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宋薇 张允照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分别于2016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 经济生活角度
1.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理论分析】
(1)宏观调控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强调“预调、微调”。
(2)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国内需求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热点链接】
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将成为今后政府工作新的着力点。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适度扩大需求总量,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理论分析】
(1)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我国过去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副作用和后遗症也日益凸显,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因此,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3)消费对生产的重要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015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休闲和教育的需求,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旅游等日益兴旺发达。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网络购物的兴起,带动物流配送、快递业等的发展壮大。
3.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理论分析】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我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动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推动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为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实现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必须加快落实和完善政策,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优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便利化。
二、政治生活角度
1.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理论分析】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勤勉履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政府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主动作为、善谋勇为……健全并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热点链接】
在经历长达10年的调研和起草后,被喻为“开门立法”典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立法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15年10月和12月,草案被先后两次提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6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理论分析】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提交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体现了国家对这部“慈善事业建设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的重视。
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经过了两千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的审议,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仅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负责法律草案起草过程中,就曾多次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政府相关部门、学界、慈善组织等多方参与,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制定是推进慈善事业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3.聚焦“十三五”规划纲要,绘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蓝图
【热点链接】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今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查讨论和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
【理论分析】
(1)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阐明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为国务院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指明了方向。“十三五”规划从建议到纲要,是党的领导的生动体现。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有力表现。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生活角度
1.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理论分析】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重大机遇推进文化改革。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弘扬创新文化
【热点链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理论分析】
创新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引领。只有催生富有理性、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民族文化精神,才能实现蓬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文化对人的影响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能激励创新的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创新文化作为一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把创新写入民族文化基因,使其成为我们的文化性格,就必须把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立足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A.立法法B.中医药法
C.慈善法D.反家暴法
2.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2%以上。这表明我国()
①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③经济发展质量已全面提高④经济发展立足速度和效益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3.“十三五”规划纲要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以下选项能正确反映“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及执行过程的是()
①国务院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②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审议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提出意见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④国务院各部门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
A.②→①→③→④→⑤B.③→①→②→⑤→④
C.④→①→③→②→⑤D.④→③→①→②→⑤
4.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下列关于文化遗产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5.“相机调控”、“分享经济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匠精神”、“光网城市”、“大众旅游时代”、“海外仓”……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涌现的一批新词。这些新词从实践中来,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对症良药,引导改革大业。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二、 综合探究题
6.2016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稳经济增长艰难险阻挡不住】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1)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
【保民生福祉政策措施有盼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政府工作报告多举措筹划持续增加民生福祉。2016年,预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 000万人以上、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达160亿元……
(2)请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工作报告应怎样关注民生。
【提施政能力服务水平上台阶】
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3)请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参考答案:
1.C此题属于时事政治国内政治方面。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慈善法》。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反家暴法》。
2.A据题意,我国十二五期间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①②符合题意;题意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③排除。我国经济发展应立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④排除。
3.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据此,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并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其执行机关。故选B。
4.B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因此①排除。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因此④排除。
5.D“这些新词从实践中来”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新词“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对症良药,引导改革大业”,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说法错误,应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②不符题意。
1.C2.A3.B4.B5.D
6.(1)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从而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化解产能。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③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企业破产和企业兼并,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2)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政府工作报告关注民生,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民生。④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应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关注民生。
(3)①政府应依法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政府应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④政府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政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