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尹颖
摘要:2019学年全国高中使用统编版的教材,这一举措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了母语地位,更加重视母语教学。教材的更换也反映了我国在坚持不懈地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但也正是这一变革,使很多一线教师一时有些不适应,因此急需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本文旨在通过文献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与困境,并以《拿来主义》为例解析该任务群的课程实施策略,为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 策略研究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9年,统编教材正式启用,这代表着十几年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思维模式而发生转变。在总结了2003年版课标实施的宝贵经验之后,提出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创造性地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18个学习任务群。[1]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4个,处于枢纽地位。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研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2]同时,该任务群的学习,也有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并且任务群模式的提出,广大教师都处于摸索阶段,因而关于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研究迫在眉睫,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处于枢纽地位,在必修和选修一的书中都有出现。如果能学好它,对于其它任务群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本任务群主要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对于已有积累加深印象,对于必要的一些常识能自我建构。因而对于它的策略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指导一线教师,特别是刚入职的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些参考,也可以进一步地落实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学习语言规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发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的不足,从而将它解决。
研究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也有助于教师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很多时候的教学,如果自身是混沌的,不清楚的,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更何况是对于这一个任务群,又是基础地位,更要系统地进行策略研究,能帮助教师辨别不同文章的教法,在日后的课程中,有意识地对一些要点进行深化。
总之,该任务群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给一线教师提供参照,并且通过相互学习讨论的方法,不断打磨细化,以求符合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研究现状
首先,为全面掌握语言积累研究现状,笔者先以“语言积累”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共查询到2,445篇论文,再依次附上“小学”“初中”“高中”等具体学段,结果分别为1,045篇、229篇、181篇,以完整的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为关键词,得到18篇论文,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到如图1结果:
由此可见,2011年新课标颁布以来,有关研究热度持续上升,2019年论文发表数量创新高,但是对于语言积累的讨论自2007年就开始蓬勃发展。在学段分布上,相关调查也表明,小学相关的讨论占到了接近四分之三,其次才是初中不到一成,而高中相关的讨论最少,但语言积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其次,是語言积累的实践探索。推行相关教学实践的既有一线语文教师,也有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探索内容及其特点如表1所示。
如上的案例,给了广大一线教师信心,在探索的道路上,案例不免有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些探索大多受制于学生的学情。但是如果能找到一些共性的方法,则可以为更多的教师打开思路。笔者将选题定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旨在让更多的教师能从中获取灵感,更好地落实任务群的学习。
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现状与困境
(一)教学现状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编写依据,主要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该任务群在必修上册基于“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总共设计了3个学习任务,其一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关于词汇的相关知识,其二是加强把握词义理解,其三发现词语运用的相关规律。
然而该任务群的组建过于简单随意,缺乏精细的考量。例如自主建构词汇的相关知识,课本中提出可以让学生丰富熟语积累。但是众所周知,熟语的范围很广泛,成语是熟语,惯用语也是熟语,熟语还包含其他内容,且不说每个学生的积累量都不相同,每一位一线教师的积累也各不相同。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是把握熟语和成语的特点,丰富词语积累,怎么样做算是达成了这个目标,在实际教授过程中,要如何做好“丰富词语积累”,这无疑也是一种挑战,只能见仁见智了。
其次,任务群教学指向并不非常明确。既然设计了3个学习任务,是否三个任务都需要涉及,该任务群需要多少课时来完成,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例如教材中建议组织一次“领略成语魅力”的主题活动,这样的活动放在高中,与放在小学,初中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怎样的“领略魅力”才算是高中的标准,只是简单的探究成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吗?有时候并不是非常明确,也让教师感觉无所适从。特别是提到说要让学生掌握词语运用的相关规律,但是在课本或者教参中也从未向教师提及具体是什么样的规律,或者具体要理解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
最后,任务群的范围较为宽广,备课量非常大。在笔者访谈的教师群体中,大部分教师表示非常迷茫,因为该任务群范围较广,每个班级学生情况不一样,所以对于实践,教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准确地完成了目标。特别是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没有具体的范本,所有的无论是成语的探究,还是一词多义的辨析,都需要靠教师自己根据每个班不同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灵活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生的学情判断也是非常困难的,高一上学期毕竟只接触了短短几周,要掌握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学生目前所处的时代,他们的成长学习环节也和大部分教师不同,容易有“代沟”,时常是一些歇后语学生并不知道,而常用的一些成语可能在学生那里也并不常用。因而在备课时,会遇到很大阻碍。
总而言之,该任务群给了一线教师很大的“自由度”,但是这种“自由度”是否运用得好,很难判断。且不说很多教师对于该任务群还不能完全理解,在设计教案的时候,特别是教参能提供的资料实在过于少,即便是有这样的能力,每年遇到不一样的学生,要准确根据学情实时调整自己的设计,也是一件工程量较大的事情。因而希望是可以有辅助配套的参考,能为一线教师提供便利。
(二)教学困境
首先,学生对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并不了解,在落实方面不理想,还需要教师更多的投入。其次,学生对于课堂并不能全情投入。高一的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共有十门学科需要学习,每门学科都是打基础的时候,而高二的学生面临等级考的逼近,所以两个学段的学生学业压力和作业量是非常大的,故而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懒散不投入的现象。最后,学生并不认为通过任务群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能有所帮助,这种帮助主要是成绩的上升不明显。
三、以《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为例解析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教授过程,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课文讲授,教学设计的形式应当有改变,以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在教授教案的设计形式要改一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的身份也由一味的教授者,而转为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一)课前:资料搜集,激发兴趣
与以往的课文教授相比,“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更需要有前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能只是教师做准备,而需要学生在课前就参与其中。因此,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就必须布置课前的资料搜集任务,引导学生对该课程进行思考,调动积极性。
1.以所学课文为范本
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量不一样,因而在起始阶段,可以让学生以所学课文为范本,为该任务群搜集相关资料。例如在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部分,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用到的词语“废物”“昏蛋”“孱头”等等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不仅不需要花过多时间在搜集资料上,而且对所学内容也有了加深,一举两得。
2.对概念有初步判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利用一周的时间,先对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请学生对其下定義,让他们有一个初步判断。例如在教授新词语时,可以先让学生来下定义,什么是新词语,哪些现在用到的词属于新词语。这些内容的收集,也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早做准备,对教案及时调整。
3.发布学习资料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范围较为宽泛,教师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将自己对于课程的一些补充内容,通过百度网盘或者其他方式,在课前进行共享,让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对于较为优秀的课前作业,也可以在课堂中及时展示,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为此,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拿来主义》
(二)分小组,找出至少2处觉得用词精妙的地方。
(二)课中:开展多样的学生活动
在具体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授课方式上有突破,比如不必局限于教室,利用学校设备资源,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驱动学生走进课程。
1.创建预设的学习情境
这里的创建情境,并不是说必须将课堂从教室移至室外,而是该任务群的学习,需要有真实的活动情境,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开展活动,更好地思考教师的问题。例如在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专题学习时,可以请学生自拟一条家长会请假短信,让学生体会书面语的合理运用,并且在课后将自己所拟的请假短信与家长交流,看看是否得体,这就是个人情境的体验。
(1)集小组智慧的学习合作模式
分小组探究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活动,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在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学生困惑,也可以是来自课本中推荐的专题研讨。每个小组根据班级固定人数,分工合作,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讨论后,将自己小组的成果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在讨论结束后,结合黑板上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探究的专题进行更正或是梳理。这不仅可以让全体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二、品读分析
(一)用PPT展示《拿来主义》的选段,请学生阅读并思考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选自《拿来主义》)
(二)小组讨论: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带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明确:“捧着”与“挂过去”还有后文的“送”展示的是一种卖国求荣的丑态,而这里的“大师”也并不指有学术造诣的被人们崇拜的人,而是谄媚的卖国者。“发扬国光”在此处抨击了不以此为耻,反以之为荣的丑陋行径。“进步”讽刺了送去主义使得国家更加的落后。
(三)学习探究:小议词语的感情色彩在运用时有哪些特点?
明确:感情是人主观地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可以是肯定,否定,赞扬等。在运用词语时,有些词语自身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而在特定的语境下,这种感情色彩可以更加突出,有时人们也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词语的感情色彩更加丰富而有趣,除此之外,人们也经常运用反语,将一些本身是褒义或者贬义的词,在特定语境下的情感色彩改变,从而使得其表达的意思更加曲折复杂。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在这个片段中,不同词语的情感色彩,目的是希望能尽量涵盖较多的类型,让学生能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规律,从而更好地为后面一个环节做准备。
(2)分组竞赛或抢答的竞争模式
该任务群的活动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老师的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思维的碰撞,并且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竞赛或是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热情。例如教授把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专题时,除了常规的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之外,教师还可以再引入分组竞赛模式,请学生梳理词义发展演变的常见现象。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特别是男同学,胜负欲能让他们快速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加进来。更何况有时候一些答案并不是单靠一个组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全体的通力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则有效地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集思广益,更有助于活动的开展。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三、整理归纳
找出《拿来主义》中更多的例子,分析其感情色彩,结合具体语境做整理,分组竞赛,比赛哪个小组的成果多。
成果展示:
1.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分析:选用的词语“孱头”,本身就具有强烈感情色彩,更加突出其艺术感染力,表达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满。
2.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分析:“欣欣然”本来是个褒义词,但是后面用的动词是“蹩”,一下子将他们的丑态展现出来,带有强烈的鄙视和讽刺意味。
3.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分析:“礼尚往来”本义是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在此运用这个词给送去主义当头棒喝,指责他们“非礼”。
(三)课后:学习延展,成果展示
对于该任务群的学习,并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中,它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因而对于它的学习,在课后,也要有学习的延展。
1.学生写作实践中的运用
学生在了解了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丰富了自己的词语库之后,要对所学进行实践运用,那么学生的写作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语言的规律,那么对于自己曾经写过的一些作品会有自己的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整理学生习作中的相应例子,在班级中展示。平时学生用词较为随意,在写作时也时常分不清哪些是口头语,哪些是书面语,在任务群的学习后,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可以让他们锤炼自己的语言,从而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避免将口头语和书面语混淆,对于语言的敏感性可以有所提高,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2.跨学科合作,展示语言魅力
近期,网络上非常流行用古诗来表达当下的流行语,例如“睡什么睡,起来嗨”,在古诗中是这样表达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你还有我”,则可以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学习完该任务群,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古诗来表达當下的流行语,学生一定非常有兴趣。此外,学生通过流行语的口头表达,与古诗中的文雅表述进行对比,也可以更好地探究不同语体的表达效果。对于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集中收集成册,予以表扬。
此外,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探究,例如英语翻译,可以请学生进行翻译,怎样才能用最为简洁,但又非常恰当优雅的表述来传递英语的意蕴,也会非常吸引学生,可以是流行的台词,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找到的句子。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四、学批注、品作品
《拿来主义》批注: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分析1:“国粹”原指国家文化的精华,这里运用了反语。
分析2:“姨太太”这里指的封建糟粕。
分析3:本段主要是为了说明对于文化遗产,要挑选,有糟粕也有精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回家作业
利用周末,自己选择一篇经典作品,进行批注,赏析词语的情感色彩。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以兴趣为桨,以活动为帆,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快乐地实践,不知不觉中完成本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培养其核心素养。总之,各个活动以及课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灵活开展。
五、相关建议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首先,对于篇目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的学生,教师在篇目的选择上可以灵活处理。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灵活地调整设计,可以根据教情学情,围绕核心学习任务整体活动,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设计更富有个性的语言活动。如果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一般,可以从课内文本入手,教师可以给一些有关的语言知识,让学生从所学课文中进行积累梳理。如果语言学习能力较强,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多方面多维度进行梳理。再次,可以将探究活动放到课后,时间更加充分,学生资料搜集更加全面,效果会更加好。最后,高中任务群的学习是为了学生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因而在成果展示上可以不拘泥于对联,报告等,可以更加贴近生活,例如制作小报,设计活动方案等,彰显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
(二)对于教师的要求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处于基础地位,教学的难点在于要如何体现这个地位,并且能与其他任务群结合。为此,教师首先要对课本非常熟悉,对于所有任务群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该任务群的设计,要基于与其它任务群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其次是要对学生的生活有一定了解,设计的探究活动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探究的问题也要来自鲜活的语言实践;最后,积累梳理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因而该任务群在正式授课时,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应对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总之,如何体现该任务群的枢纽地位,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做足准备,与其他任务群有较多的衔接,探究活动才会更加吸引人。
(三)对于课堂的建议
在制定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时,要有意识地强化语用意识。语文学习在过去一直不被重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学生认为它不实用,从而使得课堂中的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语文生活脱钩。这个任务群的学习是希望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学习,参与语言建设,发现语言问题。例如关注新词语,并不是让学生去掌握新词语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积累新词语,扩大词汇量,而是通过新词语能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在不断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理解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学生是有着丰富语言生活的,例如他们每天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信息的搜集与传播,也通过阅读,交际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15.
[3]王丹霞,朱俊阳.“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课标设计详解[J].语文建设,2019(17):4-8.
[4]张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案例:借助部首追溯本义[J].语文建设,2019(17):14-19.
[5]关惠文,刘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案例:语言擂台大比拼[J].语文建设,2019(17):9-13.
[6]张安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活动设计原则及方式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21(01):21-24.
[7]范冠男.“语言积累与研究”学习任务群操作尝试——以人教版文言文《满井游记》语言知识教学为例[J].语文月刊,2018(10):48-50+7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