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畅
摘要:本文从微写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微写作的教学价值和评价价值,并对近九年北京卷微写作试题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微写作试题的命制在总体框架、试题材料和考查能力上基本稳定,近三年微写作的命题呈现出名著勾连更加灵活、实用文体更加多样、情境设置更加鲜活的可喜态势。
关键词:微写作 写作能力 高考命题 核心素养
从2014年开始,北京卷写作部分将以前惯用的60分划分为微写作和大作文两个模块进行考查,两部分分值分别是10分和50分。由此,北京卷写作部分的考查正式进入微写作和大作文并行的双轨模式。从2014年到2022年,北京卷的微写作模块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出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微写作所承载的教学价值和评价价值以及近九年来微写作命题的章法与得失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一、微型写作范式的古与今
回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从《诗经》中的诗篇、《春秋》中的史传、诸各家的小文,到两晋《世说新语》和唐宋诗歌,加上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诗文评论和格言札记,这些作品不仅篇幅短小,而且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和实用性,都可堪称微写作的典范。
回望中国高考发展的历程,微写作模块的考查从20世纪末就已见端倪。有的聚焦于记叙描写,例如1995年要求描写两种小鸟的对话,1997年要求描写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的情景,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开考时刻”为题,描写高考开考时的心情;有的聚焦介绍解说的能力,例如1983年要求为漫画配解说性文字,1993年要求介绍圆规,1997年上海卷要求考生推荐一部电影;有的聚焦于評论赏析,例如1989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对中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发表看法;应用类写作也偶有涉及,例如1990年上海卷要求考生为退休教师写欢送辞,1995年上海卷要求学生为活动写消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介与社交平台纷纷涌现,从世纪初《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兴起时,微小说、小笑话的风靡,到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崛起后,人们在自媒体上发表观点、抒发感受,以参与社会生活,厚重严整的长篇大论稍显颓势,而短小凝练、言简意深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为传统文学阅读和学院派写作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种微型写作范式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同时,中学写作教学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是学生写作刻板化、套路化、虚伪化的弊病一直没有解决,严肃庄重的大作文让学生深感压力,难以打开心扉,只能为了应付差事,有章法或者无章法地说一些大话、空话和套话;二是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难以在一篇习作中充分发挥,最典型的便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限制了很多有想法、有才华、有文学追求的同学;三是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高考这一关键的评价环节,如何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如何让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活”起来,与生活接轨、为人生服务,让语言真正成为学生“真实自我的体现”[1],这是需要语文教育者和高考试卷命制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在飞速的社会发展和日渐暴露的教育问题的共同作用下,微写作作为高考中写作考查的一部分重回大众视野。
二、微写作命题的宗与法
微写作的回归,可以说是带着使命的。特别是在新课标颁布后,微写作的教育和评价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审视。
微写作的教学和评价,都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宗——通过微写作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微写作命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2]而写作作为学生言语输出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实现表达与交流的良好契机,也是增强形象思维和发展逻辑思维的关键渠道。至此,微写作的教学价值就很明确了,即让学生在完成微写作任务的过程中,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力求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从而体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独特价值。而高考作为教学后的评价,同样承担着考查、测量的任务,因而微写作的测量价值就在于,考查学生能否依据特定情境完成语言的建构,能否在此基础上,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微写作的教学和评价固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皈依,但另一方面,它也需要作为大作文的补充,解决学生的写作心理问题、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并力求满足学生对文体多样、价值多元的需求。因而微写作在命题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情境要有鲜活性。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情境是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恰当地选取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意有所欲言”,只有如此方能“出于口为言,出于笔为文”[3],进而解决言不由衷、东拼西凑等假大空的问题。
2.任务要有鲜明性。学生怕写作、厌写作的心理现象已经相当普遍,如果微写作给出的写作任务是鲜明的,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审题难度和写作难度,进而减少学生畏难情绪,消解学生与写作之间的隔膜。
3.文体要有可选性。正如孙绍振所言,写作教学“一方面要有导向,一方面要自由”[4],而大作文分值大,从测量信度和效度的角度来说,可尝试创新的空间有限,而微写作作为大作文的补充,篇幅短小,分值也相对较小,不妨尝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让真正爱好诗歌的人、真正喜欢思辨的人、真正懂得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的人有用武之地。
4.评价要有进阶性。最近几年微写作的得分率一般都在70%左右。这意味着于考生而言,偏题很难,高分也很难。而想要在一定范围内拉开差距,就要明确该题在审题层面、语言层面、思维层面的进阶性。
三、微写作命题的稳与变
纵观这九年的北京卷微写作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九年的微写作试题命制既有稳,也有变。
首先,微写作命题的总体框架基本稳定。形式上,从2014年到2022年的微写作试题,无一例外地采用三选一的形式,且三道题相互独立;字数上,除了2017年要求180字左右,2018年题目①要求120字、题目②③要求120-200字,其他年份的微写作字数要求均为150字左右或不超过150字;分值上,均为10分。
其次,微写作试题材料基本稳定。试题内容均取材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体验和学科认知体验。例如2014年“家长送考”、2015年“家长群”、2020年介绍生活技能、2021年建党百年主题活动,均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2015年首都不文明现象、2020年致敬快递小哥、2022年的核酸两米线,均取材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2014年语文学习体会分享、2020年阅读长篇名著不如阅读缩写本和连环画,2022年阅读社团招新启示以及2017-2019年名著的考查,均涉及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
最后,微写作考查能力基本稳定。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任务群为参照,微写作九年来的27个题目,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考查学生文学创作的能力、观点阐述的能力、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情景描写的能力、事物说明的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理解与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考查在试题中基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无论考查何种能力,其核心均在于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简练、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社会现象的思考。
从微写作考查能力来看,微写作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学写作类、观点阐述类、应用文写作类、情境描写类、事物说明类、名著理解类。而近九年北京卷微写作主要考察的有文学写作类、观点阐述类、应用文写作类、名著理解类。这四类微写作在历年试题中出现的频次如以下图表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微写作命题的三个阶段:2014-2016年的探索階段、2017-2019年的转变阶段和2020年至今的回归阶段。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出现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评价环节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因此微写作试题的命制开始尝试将名著的考查和微写作的考查合二为一,因而在2017-2019年这一转变阶段,微写作是围绕名著阅读的考查展开的。
2014-2016年的探索阶段和2020年至今的回归阶段呈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抒情文学写作和实用文本写作的考查贯穿始终,观点阐述和名著理解的考查穿插其中。
为什么微写作命题从2020年开始逐渐与名著松绑,回归到2014-2016年第一阶段的考查范式中?我们不妨统观这三年的微写作试题: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以名著阅读为核心的微写作中,考查点较为单一,集中在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理解的考查上,9个微写作题目中有6个都涉及人物形象的考查;另外,以名著理解为考查内容容易导致情境的缺失,9个微写作题目中只有1题为考生设置了情境——为名著中的人物塑像,而这一情境对学生来说又是陌生且极不现实的。这种真实情境的缺失可能会让学生失去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无话想说;而单一重复性的考查点又会让学生重回套作、宿构的怪圈,重拾假大空的文风,这显然有悖于微写作命题的宗旨和原则。正因如此,微写作的命题才会呈现出回归的势头。
四、近年微写作命题的守与进
在2020年以来的回归阶段中,我们看到了微写作试题命制中很多可喜的变化。
其一,名著勾连更加灵活。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命题,名著固然不应缺席,但微写作终究还是要思考一个“本位”的问题:写作能力与名著阅读,何者是目的?何者是手段?在微写作考查模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松绑并不意味着疏远,尽管2021年延续了2017-2019年转变阶段的名著考查范式,但下面所展示的2020年和2022年的考题,却创新性地将名著的考查融入议论说理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考查之中,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认识,又守住了微写作模块的写作本位。
有的同学觉得阅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大部头”名著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读缩写本或连环画省时省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2020年北京卷)
校学生会成立新社团“悦读会”,要拟一则招新启事。请你围绕“阅读带来审美愉悦”这一宗旨,为启事写一段话。要求:语言简练,有吸引力。(2022年北京卷)
其二,实用文体更加多样。无论是在2014-2016年的探索阶段,还是在2020-2022年的回归阶段,实用文体写作一直都是微写作命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探索阶段的写作任务是分享语文学习体会、劝止不文明行为、为新高一同学提学习建议,而回归阶段的写作任务是介绍生活技能、设计班级主题活动的核心环节、为学校读书社团写招新启事、设计核酸两米线标志,两相对比就会发现,2020年至今的微写作任务更加生动,涉及到的实用文体也更加丰富多样,为学生利用语言解决问题、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可能。
其三,情境设置更加鲜活。2020-2022年微写作情境设置一方面更能体现时代风貌,另一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生活。2020年要求学生为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诗,2022年要求学生参与核酸两米线的设计,均聚焦于疫情防控的社会背景;2021年要求学生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完成抒情表达,这背后是2021年《觉醒年代》的热播;2020年微写作要求学生评论以阅读缩写本、连环画取代阅读原著以求省时省力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效率为王、速度至上的快节奏时代中,学生越来越难以沉浸于经典咀嚼品味的现实;2022年微写作要求学生为读书社团“悦读会”拟写招新启事,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学生多元发展受到重视,各类社团纷纷涌现……
回溯过往,北京卷微写作九年的发展历程,同样是命题专家优化命题的探索历程。2014年,微写作在北京卷中的出现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尝试,时至今日,微写作命题在引导教学和学业能力评价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放眼未来,微写作在时代性、生活化、多样性等方面定将进行更深的开掘,但无论微写作的命题如何进步,一定要坚守的是写作能力考查的本位意义和核心素养对命题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漆永祥.“微写作”仍然是写作,不是知识问答——再谈北京卷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J].中学语文教学,2016(10):12-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9卷[M].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50-151.
[4]孙绍振,刘晓宁.辩证思维: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的灵魂——孙绍振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1):4-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