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诗歌异文研究

时间:2024-05-07

蒋雨卉

摘要:异文指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书籍文献或者是传世版本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字面貌。古代诗歌在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会面临版本选择的问题,这给异文研究留下一定的空间。文章以唐李白《蜀道难》为例,从校勘学、版本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大层面对其中的异文展开原因分析,并且逐步分析异文的教学价值,为如何看待教材异文提供一定思路,最后深入到语文教学应用的层面。主要目的是将异文与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相结合,以期研以致用,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异文 诗歌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教学

在版本学和校勘学中,异文被定义为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书籍文献或者是传世版本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字面貌,即不同书籍或版本间在本应相同的字句上所呈现的差异之处。古代诗歌在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会面临版本选择的问题,目前教材一般选择更为通行的,或整体意境更为和谐的版本,但这并不代表未被选择的异文就无可取之处。适当地将异文引入教学,有助于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走向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

异文的研究可以侧重“求真”或是“求境”。由于“异文”过于专业性和学术性,目前中学教材中并未系统介绍其概念,但编者已有意将“异文知识”引入教材或考试命题中。例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文后的“思考探究”题中,编者以苏东坡评陶渊明《饮酒》的一句话为材料,在此评论中就引入了教材版本和近岁俗本之间的异文比较。[1]在2004年湖北语文高考卷的古诗文阅读中,命题人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一句中的异文对比为出题材料。再有前几年,敦煌本《将进酒》即《惜罇空》问世,由于作品面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引起学术界甚至是民众的高度关注,不少教师在教学之余也会在课堂上与学生简单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等等。还有一些异文则在教学设计或考试试题中被处理为“某字换成某字如何”等形式。总之,异文正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语文教学之中。

笔者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进行粗略的版本对照,发现大部分诗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异文。对所有异文進行考究的工作量是极其繁重的,且很有可能导致分析全面但不深入。统编版高中教材选用了李白的三首作品,分别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和《蜀道难》,且李白的作品在各学段的语文教学中长期出现,其人其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术研究中关于李白的作品亦是研究的热点话题,甚至因为过于经典而难有新的研究成果。在查阅文献资料后,笔者发现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的异文研究成果颇丰,认为再提笔也只是赘述。而唐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也有相似的记载。虽然这些记载或是传闻或是文言轶事,但《蜀道难》为李白赢得盛名一事大致不假,也足以见得《蜀道难》在李白诸多作品中的重要性。[2]因此,笔者选择《蜀道难》为重点分析对象,综合理论和教学两个方面,从异文的产生原因出发,在溯源后进一步挖掘异文的教学价值,最后深入探究异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问题,层层递进,以点带面,力使本研究成果兼有专业学术性和教学实践价值。

一、异文的产生原因

对于异文原因的探究,需先知“异”在何处,然后再合理归纳,针对不同类别做原因分析。本文以李白《蜀道难》为例,对异文进行整理和统计,以此对作品中字句的不同点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从中进行分类,并列举部分异文进行细致深入的原因分析。

(一)异文统计

笔者通过查阅几本较为经典的关于李白集注集校的文献书籍,例如安旗笺注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瞿蜕園、朱金城校注的《李白集校注》,詹锳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根据前人对李白诗文集的校注和整理成果,做出如上页的《蜀道难》异文统计表(见表1)。且表中“异文版本来源”一栏皆出自上述书中的前言或凡例。

(二)异文成因分析

目前对于异文的分类主要根据的是汉字的三个基本要素形、音、义。例如,“可(一作何)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一作方)钩连”可归纳为因音近形成的异文,“砯(一作冰)崖转石万壑雷”可归纳为因形近形成的异文。“万夫(一作人)莫开”可归纳为因义近形成的异文。但从形音义的角度上考虑,并不能清楚明晰地将所有异文囊括其中,例如对古书中的脱文、衍文等并不能明确地做出分类判断。因此,我们仍需对异文进行溯源,从产生原因上进行分析,在更全面地了解异文后再做下一步的研究。

房本文对唐人选唐诗和通行版本中的李白诗歌进行比较。李白托人所编的可归入手稿系统,即唐李阳冰《草堂集》和魏颢《李翰林集》,发展到宋宋敏求《李白集》,以及其后的宋蜀本、咸本等都可归入此系统。而唐人选唐诗如敦煌残卷、《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多属于传抄传唱系统。属于同一系统内部的异文更具有统一性,产生原因更为类似。[14]较之存有李白文集的各版本,敦煌残卷与《河岳英灵集》编于李白生前,最接近写本年代,因此也许更接近于作品原貌,其价值不容忽视。其次是宋蜀本,因免除了宋代以后文本的广泛流传所导致的异文干扰,且由于其自身对作诗地点、时代先后等的分类编排,异文条目列举清晰而全面等优势,为异文的真伪优劣判定提供极大的参考帮助。

异文的成因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大致上可以根据房本文所提出的手稿系统和传抄传唱系统来分类。从手稿系统即作者自身的文学创作看,作者对于自己所写作品会不断进行打磨,部分修改会使作品精进,亦可能使作品不如前。在过程中首稿作品流出,以至于社会上同一作品出现不同文字面貌。从传抄传唱系统即文学传播的过程看,一方面是后世在编订或抄录过程中,由于自身疏忽纰漏而无心错抄、漏抄,导致讹误;另一方面是后世抄录者有心修改造成异文,按照自身意志选择认为更优的版本抄录下来,或直接对文本进行修改和加工。以下根据上述成因举例分析《蜀道难》中的异文。

例: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无

本句诗可以从校勘学、版本学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黄永武云:“本诗当作于‘初闻上皇仓卒幸蜀之时,‘乐从何来?寇盗未平,如何‘还家,凡此皆与当时情境不合,大概是后人添加的。”[15]詹锳整理并汇总了四条关于《蜀道难》的解说:一是罪严武,二是讽玄宗幸蜀,三是讽长仇兼琼,四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16]由此判断黄永武的说法是基于奉玄宗幸蜀的情境,属于其中的一家之言,对其观点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不可偏信。根据房本文提出的《河岳英灵集》、敦煌残卷、《又玄集》同属传抄传唱系统,在同一系统内异文又具有稳定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同一版本系统的对照,分析异文产生原因。在《河岳英灵集》《又玄集》中皆有“锦城”二句,敦煌残卷很有可能是传抄者自身疏忽以致的漏抄。

例:其险也如此——其险也若此

关于本句,统编版教材中作“其险也如此”,而在苏教版教材必修四中作“其险也若此”。实际上“如”和“若”牵涉到的是比喻词产生和使用时代更替的问题。朱冠明认为比喻词从使用时代上划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犹”“若”,“犹”在东汉以前被广泛使用,“若”的使用频率较高时期出现在先秦至唐代。第二层是“如”“似”,“似”是唐代最为普遍的比喻词,“如”从先秦时期起就很常用,二者在晚唐以后使用最广泛。第三层是“象(像)”,虽然在汉代就已出现,但在明代使用频率渐高,直至晚清才在口语中完全取代“如”和“似”。[17]“如”和“若”从出现的时间和频次上看都是合理的,故笔者认为是传抄者因二者意思相近而无意错抄导致的异文。

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

本句异文与原文对照变动极大,可排除是由无心错抄造成的。根据异文版本来源是敦煌残卷、《又玄集》《河岳英灵集》等文献,属于传抄传唱系统,可判定是后世抄录者有意为之。笔者推断有两种产生异文的可能性:其一,版本流传至后世修改之人时,发现“六龙回日”与“冲波逆折”不成对仗,其根据自身学识和文化修养对“上有”句进行改动,使外在形式表现更符合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规范。其二,由于需要方便普通民眾传唱,“六龙回日”的传说典故并不为大众所知,故需改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以便雅俗共赏。

例:以手抚膺坐长叹—以手抚心坐长叹

“以手抚心坐长叹”一句出自敦煌残卷,属于传抄传唱系统。笔者认为本处异文既可属于无心之失,亦可属于有意改之。《说文》云:“膺,胸也。”“心”和“膺(胸)”属于类义词,同为人体部位或器官,且二者在语义上有共通之处。古人认为“心”处于上焦,即胸腔。“膺”有“心间、胸臆”之义,例如“膺服”意为“谨记在心”,“膺堂”意为“心间”。“心”和“胸”在语言表达上经常互通使用,比较常见的有“了然于心(胸)”。因此,传抄者可能由于二者类义而做出无心修改。此外,还需考虑到传抄传唱过程中要求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膺”书写繁复不便抄录,且知晓其义的人多为上层文化人士,不利于诗歌传唱推广,传抄者考虑于此而有意改动。

二、异文的教学价值

“异文”作为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专业术语,通常仅在版本校勘、古书注解中出现和使用,故一般只为专业学习者所知。目前多以学术的眼光看待异文,但将异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引入教学,会使实际的语文教学更为生动且深刻。笔者认为此举一方面打破了专业边界,将原本“束之高阁”仅供少部分人了解的内容适度普及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与更深层次的大学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接轨,使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另一方面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要求,具有极大的教学价值。以下主要从“践行课标的价值导向”“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三个层面对异文的教学价值进行阐述。

(一)践行课标的价值导向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8]异文进入语文教学高度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既是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基础,又是所有语文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指向;既包含较为浅显的理解、建构语言,又包含更为深刻的反思、运用语言。异文最直观的就是呈现在字词句上的不同,学生首先需要认识到书面语言材料的差异之处,然后动用自身已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审美经验等,对异文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鉴赏,最后反向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在语文学习、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地运用语言。以此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能力发展的闭环,共同指向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程标准中,“情境”一词出现了34次,强调语文课程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与“情境”密不可分的还有“真实”二字,“真实”是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层面进行阐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真实且充分的语料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以使自己的学习活动真实发生。[19]“情境”的创设既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又要符合学生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在逐步探究和还原真相的过程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异文是中国古典文献在传抄过程中真实存在的、极为常见的现象,亦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兼有工具性和真实性的语料,促进学生的学习真实地发生。

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过程中,也越来越强调情境化的命题设计。异文可以作为一种考试命题的方式出现,既丰富了考试题型,又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判断并分析异文的优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需要调动已有的和正在学习的诸如认知策略、思维过程、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渐入学习佳境,以进行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最终解决。[20]异文命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给予学生充分的答题空间,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答题的形式和内容上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推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教学。

(二)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

异文进入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异文是古诗文中的常见现象,并且以其专业性、理论性的优势,丰富了现有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多角度为学生的诗歌鉴赏活动提供学习途径,让学生在新的语料中重新审视诗歌的用词表达、主题情感等,满足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待。传统的诗歌教学大部分按照从疏通文意到关注重点字词、诗歌意象意境分析,再到由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看作品主题的“三步走”来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看似照顾到方方面面,实则导致教学千篇一律,未有明确的教学重点。实际教学难在“选择”,而非“全面”,选择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教学点,以通过一节课的时间真正落实。教学点或是关于提升学生炼字能力的,或是关于总结作品风格的等等。异文可作为贯彻落实教学点的途径之一,通过异文和教材原文的对照阅读,在直观对比中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在引导学生判断异文和原文优劣的过程中,实际上已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此外,可以通过异文进行多文本阅读。联系不同诗歌篇目中相近类似的异文语句,进行归纳和对比分析,在关注学生鉴赏文本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异文教学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选择教学点将语文课上得有文学性,兼具趣味性”,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新的高标准,有利于倒逼教师回顾落实并扩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最终实现终身学习,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通过学情分析,需要明确经过义务段的语文学习,高中生对古诗文自身的写作特点和一般的修辞手法等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历史知识的缺乏、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不够等原因,对化用、用典等手法会较难理解。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补充相关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广泛阅读和积累经验,来有意识地理解这类手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从多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即为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提供多种思路。全面增强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此外,还可以把综合性较高的异文问题作为检验学生前期学习成果的方式,在反复强化当中巩固落实语文学习。

(三)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从异文进入语文教学,来观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读写能力情况,以及在过程中的读写反思。

在教学中引入异文,促进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再理解。“诗无达诂”。首先,需要从教者层面正视古代诗歌中存在异文,以客观陈列事实的求真态度引入异文进行教学。其次,异文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的文学体验情境,让学生综合自身各方面素养对诗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异文引入教学类似于目前在课堂上已经出现的“比较阅读法”,例如,教师抛出问题“以某某替代某某如何”,但异文的好处在于知晓来源,使比较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它帮助学生培养以语言为基础,思维、审美、文化共同促进的语文能力。语言方面,诗歌教学讲求文从字顺,从朗读中逐步深化理解。“读”强调的要求有二:其一,读音准确。其二,理解准确。此处重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的核心素养,强调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异文教学主要指向的是第二点,即诗歌中字词的含义理解。从锻炼炼字能力的角度来说,此类异文需要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推敲字句,体会古人用字妙处。与此同时,往往还贯有字词理解后整句诗的文义理解,即整体语境观照下的理解。这往往需要学生调动各方面的语文素养来解决问题。思维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在教师引导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批判性地审视问题。不对教材和教师盲目跟从,而是整合多方面的学习知识和信息资源,分析教材和异文的区别点,并有理有据地向他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审美方面,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艺术美,品味诗歌独特的结构形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融入作者情感的、朦胧多义的意境和意趣。

在教学中引入异文,促进学生对文学写作的再认识。从学生自身的文学写作上看,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面临不同版本的对照,在对比中字斟句酌、细细揣摩与鉴赏,以此在获得深入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反向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和交流。學生在自我书写时也会意识到“好文多磨”,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复的雕琢和打磨,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从历史大流中的文学创作上看,异文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从校勘学、版本学的角度来说,其作为一门“朴学”,研究者主要从“求是存真”的角度来进行考证和探究。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来说,读者和评论者亦会“取优舍劣”,以符合大众审美的标准来评判作品,在对作品不断的再认识、再理解中助推文本走向经典化。敦煌残卷中的李太白文集一问世就引起学界的巨大轰动,其中很多篇目都与传世版本有较大出入,例如为大众熟知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因此很多人提出了“背假诗”之说。它留下了对一个问题的反思:真的是背假诗吗?由于真假的不确定性背诗是无意义的吗?笔者认为它至少可以反映出文学创作是日益精进的,其中包括作者自身的不断修改,以及读者结合个人经历、理解的“再创造”。无论我们背的诗呈现出的样貌如何,它都有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值得考究。教师可以异文为窗口,以温和渐进的方式打破学生心中的“唯教材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批判问题、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指明解决问题的出路,即在尊重作品原貌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的理解。

三、异文的教学应用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异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变能力,是本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异文可能出现在标题或正文中,可能是字词或整句上的不同。关于异文的教学应用,笔者将其分为字词教学和整句教学两部分,置异文于不同教学应用场景,力图贯彻基础知识的落实、内容主题的把握、艺术技巧的分析等层面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期“研以致用”,服务于高中的诗歌教学。

(一)字词教学

异文之“异”多数表现为单字的不同,而一字之差背后很可能藏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以异文为切入点,设计并建立一个系统性地帮助学生分析的框架,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周全、严密的思考过程,提升炼字能力。本节以李白《蜀道难》为例,主要围绕异文字词教学中可能面临的基础知识、化用手法、发音特点等情况展开分析。

异文的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在异文的比较中,首先,学生需要考虑字词本身含义上的区别。字词义的区别会造成整句内容和意义上的差别,即整体语境和感情基调的差异,由此对异文进行判定,并在过程中自觉地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教材异文列举如下:

1.砯崖转石万壑雷——冰崖转石万壑雷

“砯”和“冰”虽然在字形上较为相似,但在字词义上有较大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异文以引起学生思考兴趣,学生通过查询字词可快速准确地了解字词义。此类异文教学较为简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更能掌握字词。教师给予学生关注字词含义的提示,并且预设:学生回答“砯”在教材中注释,即“砯”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用作动词,“冲击”的意思。[21]而“冰”是形容词,表现山崖结冰的状态。二者的词义在动静关系上看是截然相反的。

加之从文义理解上考虑,结合本句诗中“万壑雷(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的语言环境,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响声的声势浩大,以突显蜀道凶险。因此用“砯”更为贴合文义。

异文的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化用修辞手法。异文背后关联的可能是古诗文的创作特点,或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手法和目的,例如古诗文的押韵、对仗,作者在作品中使用化用、用典等艺术手法等。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之后,借助诗歌自身的性质特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高中生在前期语文学习中对古诗文写作特点已有一定了解,但由于历史知识的缺乏,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不够,对化用、用典等手法还会存在较难理解的情况。化用既是相似内容的换用,亦是诗歌意境、作者风格的体现。笔者在此结合《蜀道难》的异文特征,主要通过化用的修辞手法解决教学中介入的异文,同时希望通过过程的分解深入,方法技能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掌握文义的效果。教材异文列举如下:

2.万夫莫开——万人莫开

异文中的“万人莫开”将原本的“夫”改为了“人”,主要原因是二者字义相近,且“人”更符合诗歌用字不犯复的要求,尤其是在格律诗中。但是《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即古体诗,在用字上并不严苛,可暂不考虑此因。这里教师可以从“化用”的手法切入进行讲解。古人作诗讲求引经据典,“无一字无来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都是化用西晋太康诗人张载《剑阁铭》中的“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联系《蜀道难》中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可知李白和张载的这两首诗的写作对象皆为剑阁,且二者都有意突出剑阁的险要之势。李白化用此句有对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暗喻,有对国家和亲友安危的关切。

3.其险也如此——其险也若此

对异文首先应辨真伪,在真的基础上再判优劣。“如”和“若”都是比喻词,意思相近可替换,从意义上分析无明显区别,据笔者上述对“如”和“若”用词时间的判定看,二者在唐代均已出现,很难由此分析异文的真伪情况。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化用的手法。此句化用了南朝梁陈诗人阴铿《蜀道难》中的“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二句,因此“其险也如此”更胜一筹。笔者认为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化用手法、拓展知识面的层面上,而不必对本句异文真伪过于深究,学生难以找到佐证材料,对其要求过高。

异文的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发音特点。目前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是声音的传达,情感的迸发,而其来源正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作者所使用的文字,即文字本身的发音形式与作者情感亦关联甚密。“文为言之用心”,“音”亦当为“文”发声。吐字归音,发音过程中口型的圆展、音调的高低等都会影响音乐性背后的所指,即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教师应注重与“读”的结合,具体可表现为教师带领学生逐步解剖情感,并作小结,然后再在每一个小结后让学生反复读,并且反向思考如何朗读才能使作者的情感更具有共情力和感染力,在字正腔圆中表现出诗歌的情感张力。教材异文列举如下:

4.側身西望长咨嗟——侧身西望令人嗟

“咨嗟”意为“叹息”,已包含“令人嗟”义。此为《蜀道难》最后一句,“长”字发音饱满,音节延长,更有感慨抒情之意,使蜀道难的感叹更为深入人心,也使蜀道难的沉重感随着节拍的延长重重地砸在读者心上,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5.猿猱欲度愁攀援——猿猱欲度愁攀牵

《尔雅·释兽》云:猱猿善援。因此用“援”更贴切合适,符合物之自然属性。詹锳校记:作援意长。[22]“缘”字与上述“长”字类似,发音更为浑圆饱满,意蕴绵长。教师需要有专业的语言基础知识储备,清楚音韵学中“a”、“u”等开口呼韵母的特点即为发音饱满。教师无需对专业知识作详细介绍,但需要让学生对汉字发音特点有大概的认识。并且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归纳出或意识到一些汉字的发音规律。

(二)整句教学

在对异文进行分类筛选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异文在诗歌的某一句中变动较大,甚至呈现出整句被改而“面目全非”的情况。这种整句异文的变化需要根据内容、手法、形式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内容上把握文义理解、情感态度的一致与否;手法上主要考虑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运用,以使文采更为出众的表达方式;形式上考虑结构的工整对仗、音乐美等。在对文义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后,教师需要进行主旨和情感上的总结补充或渲染升华,以把握诗歌意趣。“诗言志,歌永言”,诗歌中的情志是学生需要鉴赏的重点。目前很多教学中都采用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或从当时的个人选择上升到如今的家国情怀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笔者综合诗歌固有要求、作者情感、文本语境等多方面因素对《蜀道难》中的整句异文进行思考和分析,希望可以更为贴合本类异文的教学。教材异文列举如下: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

异文差异巨大,在敦煌残卷、《又玄集》《河岳英灵集》《唐文粹》中都作“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这些别集与作者时代最接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詹锳注释:“高标”指蜀山之高可为一方标识,此句意为天上驾日之龙车也为高标所阻。此句作“横河断海之浮云”意胜。[23]从异文教学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选取版本和异文此二者之间的可取之处,以及其中更胜一筹之处。“六龙”句写神话传说中的龙车也被山峰阻断,夸张、浪漫地写地势的高峻。“横河”句以横河断海的夸张来形容浮云,通过写山峰直入云霄,而浮云截断山峰,侧面描写出山势高耸,蜀道之艰。“六龙”句要求学生对其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不然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横河”句中的“横河断海”与下句“冲波逆折”在诗歌句式上形成工整的对仗,“河、海、波、折”营造巨浪滔天的氛围和气势,“横、断、冲、逆”更显浩气回肠之势,造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7.连峰去天不盈尺——连峰入烟几千尺

从形式结构划分上看,“连峰去天不盈尺”和“连峰入烟几千尺”形式相似,且内容上皆意在表现山峰的高峻。但在表现手法上有些区别:“去天不盈尺”是通过写“距离天还不到一尺”侧面表现山与天比肩的高耸之势。“入烟几千尺”中的“烟”为“云烟”,通过写“插入云霄几千尺”来表现其“高”。二者都用了夸张的手法间接写明“高”,以山峰高耸入云、不见山高而只见云雾缭绕来侧面描写山的高险。但后者是从正面写山入云之深,而前者是从反面写山距天之近。

在整句教学中,教师的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带有自身独到见解地参与到异文的课堂讨论中来,而非必须争出明确的是非对错。异文进入教学旨在培养一群有生机勃勃的好奇心和专心致志于思考探索的学生。

综上所述,《蜀道难》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亦是李白的经典代表作。根据前人对《蜀道难》的版本校注成果,通过对《蜀道难》的异文进行成因分析,得出在传抄传唱过程中有两种导致异文产生的情况。其一,抄录时的无心之失,即由于字形相似、词义相近等原因导致错抄,以及多抄或漏抄,造成讹误。其二,后世抄录者或因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或因便于传抄传唱,有意对作品进行修改。对异文的研究不应仅限于学术层面,在教学中引入异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有利于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异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异文的类型差异,从字词教学和整句教学两个层面入手,结合考察语文能力的各个方面,例如技巧层面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内容层面的情感情怀、主旨内涵等,阅读和鉴赏作品,多角度理性分析作品,使语文教学兼具生动和深刻的特点,使语文学习得以真正地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8.

[2]陈友康.《蜀道難》魅力新解[J].名作欣赏,2005(3):48.

[3]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M].鸣沙石室影印敦煌残卷(简称敦煌残卷).

[4]韦庄.又玄集[M].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户昌平坂学问所官板本(简称《又玄》).

[5]李白.李太白文集三十卷[M].日人平冈武夫影印静嘉堂文库藏宋蜀本(简称宋蜀本).

[6]李白.李太白文集[M].清乾隆刊本王琦辑注(简称王本).

[7]李白.李太白文集[M].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简称宋甲本),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藏宋刊本(即陆心源皕宋楼藏本,简称宋乙本,宋甲本和宋乙本合称两宋本).

[8]李白.李太白文集[M].清康熙缪曰芑刊本(简称缪本).

[9]郭茂倩.乐府诗集[M].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本(简称《乐府》).

[10]殷璠.河岳英灵集[M].《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简称《英灵》).

[11]姚铉.唐文粹[M].《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简称《文粹》).

[12]李白.李太白文集[M].北京图书馆藏清黄丕烈校缪曰芑刊本(简称黄校).

[13]李白.李翰林集[M].清光绪刘世珩玉海棠影刻宋咸淳刊本(简称咸本).

[14]房本文.唐人选唐诗中李白诗歌异文刍议[J].文学遗产,2012(3):65-66.

[15]黄永武.敦煌的唐诗[M].台湾:洪范书店,1987:56.

[16][22][23]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12-311.

[17]朱冠明.比喻词的历时更替[J].修辞学习,2000(Z1):74-75.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43.

[19]郑昀,徐林祥.语文“真实情境”再认识——来自人类学情境学习观的启示[J].语文建设,2022(15):24-29.

[20]胡向东.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J].语文建设,2022(16):48.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