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金 今
2008年高考全国共有10余种包含地理试题的试卷,了解它们共同的考查特色,把握高考的趋势,有利于指导我们进行高三地理复习备考。
一、考查特色
(一)关注热点问题,分析人地关系
1.多样化考查地理热点事件。
2008年高考各卷考查地理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以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如:重庆、北京和山东的文综卷及江苏地理卷都设计了以奥运理念和圣火传递为背景材料的试题;北京文综卷涉及了汶川地震;等等。
(2)考查热点事件本身。如:上海地理卷和宁夏文综卷都考查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相关问题;广东地理卷考查了奥运圣火传到珠峰的最佳季节;广东地理卷和江苏地理卷选做题都考查了2008年节假日制度调整;等等。
(3)考查未提及热点事件中隐含的地理内容。如:宁夏文综卷和全国文综卷Ⅱ虽未提及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事件,但都给出了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等值线图,考查其分布变化规律;天津文综卷、广东文科基础卷都考查了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但并未指明其与汶川地震的联系;等等。
2.侧重考查人地关系问题。
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重视考查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以及高粮价、高油价分别导致的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等。部分试卷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切合教学实际,体现课改理念
1.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师生留意生活中的问题。
有些高考地理试题以生活问题作为背景材料,并采用通俗的或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如:广东地理卷第3题“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第7题某地房屋墙壁厚的原因,第14题“毛毛雨”的分布,第16题“长寿村”的成因,第35题气象谚语“十雾九晴”;广东文科基础卷第40题“皮肤最需要滋润的月份”,第46题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的主要自然原因,第53题人们对气候舒适程度的说法“不在于温度,而在于湿度”的含义;等等。
还有些地理试题直接考查地理生活问题本身。如:山东文综卷第30题考查个人旅游的安全问题;宁夏文综卷第36题考查民居建设的条件;北京文综卷第2题考查有关电视收视率问题;广东地理卷第2题考查民居分布问题;等等。
2.考查区域案例,强调案例教学。
有些高考试卷提供了相当多的图表和文字信息,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某一区域一系列自然和人文特征、存在问题、成因、对策等。如:重庆文综卷第36题的山西能源基地开发;四川文综卷第39题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案例;全国文综卷Ⅱ第36题的南美洲的喀喀湖沿岸地理特征;宁夏文综卷第37题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区位;江苏地理卷第28题的东亚和南亚季风气候专题。这些专题和案例旨在考查考生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地理学法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有些试卷设计了以地理学习方法为情境的题目,较为新颖、独特。如:北京文综卷第3-5题的前言是:“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山东基本能力卷第13题考查海啸的危害,所给的背景材料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
还有些地理试题以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活动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如:江苏地理卷第8题、海南地理卷第23题、天津文综卷第7题都属于公路选线的问题;山东基本能力卷第37题考查夏令营活动宿营地点的选择和理由及垃圾分类问题;重庆文综卷第5-6题夏令营“寻宝”活动,要求根据等高线地图和瀑布景观图,寻找藏宝地和为观瀑台选址;等等。
不同学习内容的地理,实践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自然地理一般重在考查考生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方面的能力;人文地理往往重视考查考生地理调查、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区域课题研究则是区域地理中较为重要的实践活动。
(三)重视考查的地理能力
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除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外,还突出考查以下能力:
1.地理比较能力。如:重庆文综卷第39题要求比较哈尔滨、广州、拉萨的区位优势差异;天津文综卷第36题要求比较青藏地区和巴西环境人口容量的差异;海南地理卷第23题要求比较两种高速公路选线方案的优缺点;等等。
2.区位分析能力。区位条件是2008年地理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考查的内容主要有: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城市区位、能源区位、旅游区位等。
3.地理空间思维和计算能力。有关“地球运动”内容的题目是历年地理高考中必考的,此类试题空间思维含量大,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尤其是试卷中涉及纬度距离、地方时、区时、日期、太阳直射点坐标、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水平距离等计算的试题,难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二、应对策略
(一)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和思路,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从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等方面人手。分析位置特点可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人手;气候特点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概括,再探究其成因;分析地形特点一般可从地势高低、地形种类展开;分析河流特征则可从水文(汛期、流量、结冰期、含沙量)及水系特点入手;区位条件一般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科技等)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二)立足主干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主干知识是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和升华,去深入理解、具体应用,可提高我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干知识要点如下:
1.地理事物运动系统。
它包括地球运动子系统、大气运动子系统、水体运动子系统、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子系统,及由此生发的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规律子系统。对于地理理性知识要能把握其内在规律,弄清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2.人地关系系统。它包括各大产业(含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的发展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五大问题。对于人文地理知识要力抓人地关系主线,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区域地理系统。
区域是有层次的,首先它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其次还包括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文化区域等。对于区域地理知识一般可从区域的位置入手,注重对各个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4.图表系统。
它包括经纬网图、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各种分布图
等系列。对于地图,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用心看图,看多了心中就会有一张功能强大的地图。
(三)解读地图信息,重视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融合,提高区域分析和定位能力
各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生物、资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等都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有机地组合并显示出其区域特征,因而其发生、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具体区域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区域问题是目前人类关注的重点,因而区域地理自然成为命题的重点,高考涉及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本身多是区域性问题,因此,注重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抓住区域特征,将高中系统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初中地理具体的区域中,能更好地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地理知识空间概念把握的主要方法如下:
1.把握重要经纬线穿越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抓住典型国家、地区及地理事物的轮廓、位置、山河分布、自然条件差异,结合重要的经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及标志性地理事物进行训练。要特别关注0°、60°E、90°E、120°E、150°E、180°经线、120°W、70°W、30°W、20°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南北纬40°、南北极圈等,了解各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和国家,穿越的重要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以及附近有哪些河流、城市、工矿区等。
2.用心看图。
在地图中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成因、特点和分布,以提高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
3.重视填图训练。
在填图过程中可逐渐在头脑中建立起地球模型。当试题中出现地球上某一点或某一线时,能够在头脑中迅速检索出与之相联系的地理事物,从而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四)关注热点问题,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热点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今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等,这些问题长期普遍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类问题往往涉及政史地相关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文综考试命题的切入点。另一类是重要的时政热点,如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党和国家重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对于这类热点问题,我们要深刻理解其实质,联系所学知识,去认识、分析、说明和评价。
对于长效热点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如:我国的区域发展问题(含三大城市带、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含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两型社会”等)、重大工程问题(含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航天工程)、农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国际方面主要有中东和平、南北问题、区域合作等。对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及大型工程等问题,应从地理角度把握其意义,如对于新世纪四大重点工程、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北京奥运会等,要从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及意义。
对于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热点问题,要会结合地理学科相关知识和原理解释这些热点问题或现象的变化过程和原因,如对于地震、泥石流。沙尘暴问题,要结合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防御等相关原理进行具体分析。又如对于城市化问题、环境和人口问题等,应从地理角度系统地把握其地理过程。
对于涉及具体发生地区的热点问题,如巴以冲突、朝鲜半岛核问题、格鲁吉亚问题、台湾问题等,要了解相关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地理概况,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经济、文化、城市等)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五)解读题目信息,提高表述能力
1.注意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对于选择题中的“联题”,一要实行“题组审题”,因为有的答题信息就隐含在题目中;二要借助绘制草图“搭桥”审题,把地理信息落实在直观的图像中。对于主观题则要充分利用图文或图表信息,既要审题目要求又要审命题意图,特别要注意具有指向性的关键信息,如图例和注记、设问中的关键字等。
2.表述要规范。
答题是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认识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论证和论述能力”,即要使用地理术语,注意答案语言的逻辑性、答案组织的层次性,提高答题效率,避免无谓失分。在回答诸如地理条件、原因、意义、特征等问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材料和图示中的信息组织答案。
3.认真评题。
对于做过的好试题既要强调“对必有据,错必有因”的订正落实,又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①该题的目标要求(立意——蕴含的地理学科思想);②情境设置;③设问的角度(一般为分层设问);④解题的思路;⑤解题的方法;⑥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是否得到解决;⑦答题是否正确、规范、科学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