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知识整合与释疑

时间:2024-05-07

汪 瀛

有关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知识整合与释疑,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从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等角度进行。但随着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等引入命题,仅局限于这种知识整合,已经难以应对当今历史高考的要求。因此,在继承原有知识整合方法的基础上,按新的高考命题思路整合与释疑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侵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就开始肩负起反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才最终完成。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严格地说,太平天国运动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之所以把太平天国运动纳入民主革命的范畴;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反封建反侵略,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如太平天国在政治上,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在经济上,太平天国占领区的农民进行抗租斗争,没收地主土地,禁止地主收租。

(2)辛亥革命——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这是因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在组织上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1905年,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思想理论上,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与保皇派进行论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在武装斗争上,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主要有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推翻了清朝统治。在政权建设上,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1912年初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在法律建设上,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12年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主要表现在:

第一,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为限制袁世凯专权,试图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改组国民党。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不久,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但这一斗争,因宋教仁被刺和接下来二次革命的失败而没有成功。

第二,孙中山掀起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由于袁世凯制造刺杀宋教仁案,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于是孙中山、黄兴号召武力讨袁。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讨袁,南方数省宣布独立。但由手国民党力量涣散和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失败。

第三,孙中山领导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大肆出卖国家利益,加速复辟帝制,引发了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强烈愤慨。1915年,广大人民、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与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组织的护国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他们在政治舆论上号召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在军事上,组织武力讨袁。结果,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历史实践表明,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潮流者,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而败亡。

第四,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以维持其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其主要力量是北京大学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新青年》的一些撰稿人,他们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表一些进步文章,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其斗争的目标主要是反对专制,反对愚昧和迷信,反对旧道德(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文学革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发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由于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剧,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终于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人们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斗争方式主要是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这次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中共“一大”确立奋斗目标,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1922年7月,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这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三,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在二七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孙中山在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于是他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大会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它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

建立和国民大革命的开始。在这次国共合作期间,建立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成立了国民革命政府,掀起了一系列反帝反封运动,如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其基本特点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革命运动;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国民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再加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中国共产党由此也深刻认识到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和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第四,确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民主革命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其基本内涵就是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反“围剿”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从而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胜利之路。

第五,与中国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和民族矛盾的加深,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要求,经过长期艰难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目标。在国共两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于1945年9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争取和平民主,推翻国民党在金国的统治,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避免内战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进行了不懈努力,但终因美蒋坚持发动内战而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只能领导人民群众,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夺取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5)新中国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包括: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没收官僚资本;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等。

2.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历程

(1)君主立宪制: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其代表人物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维新派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愿望破灭。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命运: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诞生。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后,国民党实行“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蒋介石独裁统治。1946年,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3)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指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1946年,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协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同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1957年,毛泽东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并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这成为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根源。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当时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与速度问题。在前后约20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的失误。1966年毛泽东错误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伴随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同时,党和政府还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共十三大的召开,第一次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

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释疑

1.如何理解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它对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缺点。后来,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其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一是它具有崭新的革命内容。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清朝的种族压迫,对外只提出谋求“国际平等地位”的模糊口号。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则对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主要是主张推翻清朝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提出了国民一律“平等”的空口号;新三民主义则不仅提出反对封建军阀专制统治,而且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关于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空洞地提出“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后来,孙中山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样民生主义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结合了起来。可见,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蕴含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精神之中。二是新三民主义和我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这些原则和我党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它不仅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符合工农大众当时的基本利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关于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机遇: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第二次机遇: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机遇: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3.怎样认识抗日民主政权

从性质上看:抗日民主政权,是以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人们,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的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人民民主专政,因此,它与地主资产阶级反革命的专政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它是在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且有利于民族革命势力的情况下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有所区别。

从任务上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任务是动员、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扩大抗日军队、武装抗日人民,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镇压汉奸、卖国贼和反动派的罪恶活动,维护解放区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保障抗日人民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实行民主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抗日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改善其经济、文化生活。

从特点上看: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有:第一,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的“三三制”。“三三制”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第二,各解放区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的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