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语言运用类试题分析及测评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7

梁倩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并进一步肯定语言的重要作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高中,一直遵循“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这种枯燥机械化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倾向引导学生把握高考“风向标”,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阅读与写作上,反而忽视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内容的学习。到头来,学生的“筑基”没有打好,后期的添砖加瓦也只能是岌岌可危,导致失分较多。

新课标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以凸显核心素养可观察、可评价、可测量等特征。思维、审美、文化和人际交往、沟通与表达等都需要基于语言这个载体,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对人的语言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本体性要求,同时,也是语用题命制与测评的关键。

语言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生活能力和素养体现,体现在语文教育中,必须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学生个人的发展水平并不是“齐头并进”,语文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学生的学习成果自然也需要量化的标准来进行检测,也即考核与评价。新课标在第五部分增设了“学业质量”的新要求,明确了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形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语文学业质量水平测评则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下,即基于高中学业质量水平进行的语言运用类试题的测评研究,以探寻测评的最佳路径。

一、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特点

高中的阶段性测试、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的试卷,虽在不同阶段水平会有不同的层级性测试试题类型,但是其考查的基本内容框架,一般会“沿用”高考试题的基本模式,在高一阶段就开始训练学生的答题习惯,培养学生的答题语感。以下主要从语用题的试题形式、内容、考查能力这三方面出发,进行语用题特点分析。

首先是在语用题的形式上,主要从试题位置和题型、题量、分值进行简要概括。新课改以来,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位置发生了两次变化,其一是2012-2016年间,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题号对应是13-17题。其二,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位置变为试卷中第三大题,题号为17-21小题。题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主客观题。题量上,2道主观题考查表达应用,3道客观题考查语言基础知识。语用题分值占比是20分。

其次,在语用题的考查内容上,主要从主客观两类题型内容分析。客观题的考点传统有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句子衔接这几种,但在2019年后,增加了标点和交际用语的考查。主观题主要考查以下这五种题型:句子补写、仿用句式、图文转换、语言表达得体和修改病句、压缩语段。虽然主客观题型主要是考查这些内容,但是题目的语料来源和引用都日益和生活接轨,并反映着时代发展的气息。

最后,在语用题考查能力的变化上,可以发现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比如水平四中语言得体和修改病句的结合、仿写句式和修辞手法等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有识记的能力,还要有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的综合能力;二是更加关注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得体、连贯、生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基本命题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

在高考题的命制中,必须要根据课标和考纲来进行命题。但是课标与大纲又不仅仅限制于高考模式。课标作为参照性指令,指导着日常教学活动、各阶段学生素养发展和考试命题标准等,适用于整个高中阶段教学环节,如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所反映出来的层次性、综合性、关联性和指导性的特征。考纲是对高考命题操作的一种规范化,这种终极化的“规范”行为也制约着日常的命题考评。所以,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不是高考命题的“專属”,而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共享”。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学习语文时,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也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出了具体要求。附录一对语言文字提出的课程目标有: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三个目标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附录二则列出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内容,有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任务群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因此,在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制与测评中,肯定要基于课标出发,充分研读课标,落实课标精神,并且掌握相关的测评标准,如学业质量水平等,以抓住考点、摸清命制规律。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制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托。《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试验版)》将语文能力层级划分为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和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对应的等级为“识记”和“表达应用”。具体考试内容如下: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仅能够在学生备考时指明方向,同时也能为试题的测评提供方向性依据,因此不论在备考还是试题测评,都要认真阅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试题考查的等级以及所考的内容。

(二)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

必修教材课本有五本,其中每一本都贯穿语言文字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需要积累词语,梳理文章语言现象和语法要点,整理归纳文字运用问题等。这些具体的内容学习都可成为试题中成语、病句、句式仿写等问题的来源。且每一册书后面的“梳理与探究”也有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题知识,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文字》《奇妙的对联》;必修二中的《修辞无处不在》等。

选修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应用》相当于学生的课后知识拓展。学有余力或对语言文字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由的选读学习相关内容。尤其是该教材注重把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资源联系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展视野,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享受语文,活用课内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言艺术”等学习内容也都可成为语用题的新考点。因此,选修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知识也值得多加研读与思考,以打好语言文字运用基础。

三、语言运用类试题的分析与评述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其中包括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学业成就表现。同时,新课程标准根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将学业质量分成5个级别的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要达到的要求,其中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依据;学业质量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要达到的要求,其中水平四是高校招生考试的录取依据;水平五则是选修课程要达到的要求,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设计的评价标准。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表现与学生的语文学业五大水平表现融合统一,为高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提供了全面的宏观思维导向。以下主要围绕水平二、四和水平五进行试题的分析与测评。

学业质量水平一对于语言运用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区分事实和观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以上关于学生语言文字的水平要求较基础,着眼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入门”,如在积累上主要是要求养成其意识、语言理解在于能够梳理主要信息和表达上的清楚、完整。学业质量水平二在水平一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文字掌握提出了高一层级的水平。如在语言理解上,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变为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且能够对获得的信息及其特征作出“评价”。在表达上,更加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如下列试题的考查:

(1)2019年贵州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12.下列对语段中必须删去的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从1928年开始,巴金写了超过①二十多部中篇与长篇小说,七十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不少②散文随笔等,还有③三十多种外国文学译作。一般认为《家》和《寒夜》是其代表作,而他晚年所写的散文《随想录》,则是真诚④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逻辑,要求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积累的习惯,多读、多写、多说,培养良好的语感。对这道题的解答,学生需要理解其中的语言信息,把握内容和观点,梳清语句,表达判断要合理有逻辑。题干中“超过”“不少”这些词语的设置,在语句的表达上主要是采取了同意不同词的设障方式,且这些词语学生都较熟悉,考查难度相对较低,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设置。

(2)2019年湖南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真题:

20.下列文段中有三处推理不符合逻辑,请仿照①的句式,说明另外两处。(4分)

名言俗语常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吃一堑,长一智”,是说经受过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份智慧,因此,沒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不能增长智慧;“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说从失败中可以吸收经验教训,走向成功,因此,没有经历失败就不能获得成功;“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说诚恳逆耳的言辞常对人有益,因此,生活中对人有益的言辞一定是刺耳难听的。常咏名言俗语,感悟生活哲理。

①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不一定不能增长智慧。

这道题的题目要求非常明确,学生需要留意“推理不符合逻辑”和仿写这两个要求,读题时把握例句的基本格式和内容提取要点,清楚原句的提取主要是“因此”后的结论,就能迅速的定位另外两个句子,即“没有经历失败就不能获得成功”,以及“生活中对人有益的言辞一定是刺耳难听的”,然后回归题干信息“不符合逻辑”,进而将语句的确定性改为否定。总的来说,这道题主要是考查学生信息区分能力、理解概括能力,难度相对较低,符合水平二的难度设置。

学业质量水平四是学生升学考试的测评标准,在语言文字的掌握上,主要基于上述《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的要求,即在语文能力“识记”和“表达应用”上进行考核。如下列试题的考查:

(1)2015年全国Ⅰ卷:

16.在下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__①_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_②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__③_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这道题不计算需要填入的内容,其题干共138个字,语意相对前三个水平的试题更为复杂。答题要求有四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语言表达不是以往的水平测试或阶段性测试只要求“两个字”此类原则性要求,而是有逻辑性限制。答题时,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文本内容,还需要进行理解、推测、尝试、反思等多个认知层面的思维活动,比较、概括多个文本信息,发现内容的异同和联系性,任务的复杂性、答案的开放度都有所提高。这种题型,对思维能力比较强、头脑灵活的考生来说,能力发挥的空间更大;对不爱思考、机械化记忆的考生来说,难度显著提高。这道题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划分不同层次水平的考生。

(2)湖北卷第21题:

21.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这种题型与传统文化对接,从“印制书签”中着眼传统内容,进而落脚现实交流,体现了现实实用性。学生答题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论语》有整体了解,这是积累部分的“隐性”考查,同时也要符合交流沟通需要。语言必须简练而不失明白晓畅,语段简明且有丰富内涵。从水平一到四,关于积累方面的要求,是从有积累意识到培养积累习惯,再到兴趣性主动学习积累的过程,学生准备升学考试的过程肯定需要一定的积累。在传统文化与现实对接的情况下,考查的不仅是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文本中的事实、观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调动储备知识,从多个方面、角度准确、简练表达的能力。从这一题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高考语用考题正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同时对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五一般是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设立的语言能力标准,在语言掌握能力上要求较高,在语言理解、信息筛选和表达运用上都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要求,如表达追求“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极其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培养“优等生”,为社会输送人才。以下是相关试题的分析:

(1)2012年清华自主招生语文试题:

11.“微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少名人都纷纷选择通过“微博”这一方式和自己的粉丝互动,或者发表自己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看法或意见。与此同时,“微博”还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语录,为网民津津乐道。部分门户网站还开展了“微博小说大赛”。请以“自主招生”为主题,写一则微博,要求凸显个性,令人回味,并引用或化用一句诗文,不多于140字。

从这道语用题的基本要求出发,题目中的限制性条件有“微博情境”、以“自主招生”为题、“凸显个性”“引用或化用一句诗文”“不多于140字”。学生需要迅速理解文本信息,抓住题干的关键要点,并且需要在字数限制下,活用知识储备来逻辑清晰阐明自己的依据,形成自己的观点。尤其是题目中的“微博”和“个性”这两方面信息需要留心注意,微博情境则说明答题的开放性,格式、文体可新颖多变,但是也要突出表现自己的个性,这就不仅仅是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变通思维活用,即追求语言表达的独创性、灵活性,用极其有限的语言,去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考查,难度极大。

四、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学业水平测评的策略

1.立足命题依据,落实新课标精神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测评,首先需要教师立足命题依据,明确考试内容。教师在进行语用题教学与测评当中,都应当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落实课标精神。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言”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师生不仅需要掌握这一门生存“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与学习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感受语言文字的奥妙与魅力。所以在教师测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在于完成这一次“出题”,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试题中着力挖掘符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语言知识点,以文育人。

语文核心素养最基础、最核心的就是“语言建构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在试题命制与测评当中,也需要注意符合当下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诉求: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加注重主观题的考查,答案没有固定标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注重语感,结合语境考查知识;综合能力考查。教师只有在明确课标精神的基础下,才能在试题命制与测评当中找准方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灵活运用必修和选修语文教材

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状,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忽略选修教材的使用,更甚的是必修教材梳理探究中的语言文字专题知识也无人问津。而这几部分内容往往会成为各阶段,或者升学考试的考点出处。教师语言文字敏感性低,知识积累不足,自然在教学与测评中难以做到把握考点、明确目标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培养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挖掘选文与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关联之处,并且能够在每一次考试过后,对试卷的语言考点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归类,把握试题的命制趋势,以提高语用题测评的专业度。例如,2019年三套新课标全国卷都考到了新闻压缩语段类题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把《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些课文设置成新闻压缩考题,以积累测评的语料。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选文中的语言文字知识与试题的联系,把选文作为测评资源,同时,也要掌握测评质量水平,为不同的“度”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内容。

3.把握生活中的语文外延,与时俱进

虽说高考是“指挥棒”,但是在实际理解上,其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与时俱进的时代标准反映,在试题测评中发挥着导向性功能。所以,在各阶段试题“辅佐”高考进行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知识点是可以“置身事外”,脱离时代而独立。因此,教师要做好试题测评,其一不仅要明确课标精神、充分积累教材考点,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事,关注变革。如全国课标卷的框架示意类图文转换,演讲比赛的题目就是“中国梦演讲比赛”;北京卷的微写作也涉及到了微信和QQ等新兴媒体。教师要基于课本,也要放眼生活,这部分理念类似于于漪老师的“大语文教学观”,即跳脱出传统框架,从生活出发去发现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敏感性,又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基础,才能在时间的打磨中做好语用题的测评。

总之,语用题命制紧随全社会改革浪潮的涌动,呈现出比较普遍的改革意识和进取精神,基本上达到了多方面检测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言综合素养的目的。而在试题的测评上,教师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思想“变革”,在大量的训练中掌握测评基本方法,在课标精神中把握标准,在教材更新与时代发展中紧跟步伐,才能完成这一任重道远的任务。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陶本一.语文教育和语言素质[A].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倪文锦.语文新课程评价与学业质量标准[J].语文建设,2018(31).

[6]李春忠.发挥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J].课程教学研究,2019(05).

[7]李倩.新课改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邓颖.高中语文知识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