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读《合欢树》的几处细节

时间:2024-05-07

唐福玖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但史铁生在写法上的独特考虑和处理,又让这篇散文超越了一般记事怀人散文纯粹通过记事和写人的方式表达对所怀之人的怀念之情的范畴,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一、淡化情感与突出时间节点的用意

这篇散文第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就是在回忆母亲活着的前半部分中,作者淡化了情感的抒发,但却大量描述时间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作为一篇记事怀人的散文,《合欢树》和之前學生学过的《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很大的不同,那两篇散文中作者都直接用所怀之人作为题目,都有对所怀之人与其事的鲜明的情感表白,但史铁生既没有直接用所怀之人的姓名做题目,更是没有运用相关的情感词语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母爱的伟大,而是大量用时间节点来带动记事。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类似“怀念”“纪念”“想念”的情感表达词语,但却发现作者大量强调“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过了几年”“整整七年”“有一年”等时间节点。表面看来,这些时间节点词句体现了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述母亲事情的叙事线索特点,但深入品味,却有着丰富的韵味:具体和显现的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与背后暗藏在这个时间段的空白想象,让这篇短文其实不短,相应时间节点的生活片段会引起我们对接下来这个时间段“我”和“母亲”生活历程和复杂心态的丰富想象。

“十岁”这个时间节点主要写“我”作文比赛获奖,“我”和“母亲”各自炫耀自己的成就,这是一个温馨的场景。尤其是“母亲”炫耀自己作文比“我”还好,“我”把“母亲”“气得够呛”两个细节展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更展现了母亲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特别是儿子的快乐成长的美好期待。于是读者自然就会想象,在陪伴儿子成长的接下来这十年中,母亲是多么的快乐,这一家子对未来是多么的充满信心。

然而,“二十岁”这个时间节点的到来却将一家人尤其是“母亲”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给彻底摧毁。二十岁本来是作者蓬勃向上,人生真正起航的时候,却突然遭遇变故,变成了残废。但作者没有写自我在这场变故中的种种痛苦不堪和绝望等心理、心态,而是呈现了母亲为我治腿头开始长白发、找稀奇古怪的药、腿烫伤后的惊惶等几个操劳、奔波的细节。这几个细节已经足以看出母亲的担忧、焦虑、惊恐,而这个时间节点引出的接下来直到母亲去世的这十年时间,我们关于母亲全心倾注在给儿子治病的奔波,这个家庭因疾病笼罩着的压抑、悲郁,希望与失望反复交织,最后直到彻底绝望的内心煎熬和心路历程的想象和体会,不仅使得这篇散文暗含的内容量更加丰富,而且使得我们对一个以全部精力、心力和能力爱着、守护者儿子的母亲形象的体会更加深刻,作者用这种方式来展现了母爱的坚韧。因此,本文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融入到时间的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正当作者全家找到医治疾病的新方法(也就是通过写文章来转移注意力)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的三十岁这个时间节点时,写作的初见成效本来可以让全家聊以慰藉,得到一丝安慰,但母亲的含泪九泉让这个时间节点又充满了悲郁的情感意蕴。从“母亲”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想象“母亲”离世时对儿子那种无尽的担忧、牵挂、无奈等心境;从“我”的角度看,三十岁的获奖本来可以冲淡这十年笼罩在家庭中的阴云,给母亲的辛苦一丝安慰和希望。但母亲的离世却让“我”永远无法实现这个愿望,母亲永远也看不到和分享不到我的成就。再加上“过了几年”“整整七年”两个时间表述,随着“我”的成就越来越大,大脑中这种强烈的渴望感和现实无法实现的矛盾、无奈就更加的深入。原文第五段作者的自问自答,表面上是一种自我安慰,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渴望与遗憾将会一直跟随作者,成为一道永远的伤痛。

在史铁生看来,时间在和人开种种玩笑,母亲贤良淑德,但却在儿子二十岁这个时间节点注定要为儿子心力交瘁一辈子,含恨而终。儿子在而立之年终于找到一条本来可以让家庭得到一丝安慰的活路,但却无法实现回报母亲的愿望。这种在各个时间节点出现的人生悖论,无意识中展现了史铁生对意外、苦难、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即《合欢树》前半段呈现的十岁的快乐温馨、二十岁的艰难绝望、三十岁的遗憾无奈这些时间追忆,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无常和无可奈何的悲观性思考。

因此,本文前半部分刻意淡化情感而突出时间叙述,不仅没有妨碍读者对一个倾尽全部精力、心力、能力来精心呵护儿子的伟大、坚韧的母亲形象和对母亲的感恩、怀念的体会,更是将读者引入到对命运的无常和矛盾的哲理性思考中。

二、淡化合欢树形貌与突出生长时间的用意

毫无疑问,“合欢树”是本文除母亲之外的核心物象,但很多人认为“合欢树”作为文章的核心物象,在文章中出现的时间和位置显得太靠后,对合欢树描写的篇幅也较少,似乎不太合理。其实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和这篇散文的一大写作亮点:合欢树出现在文章中后面的意义恰恰是作者从对生命的无常、脆弱的感性体验,上升到对如何面对人生这种难以预料的生命现状的哲学思考的必然经过。

上面已经分析过,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对生命和命运的认识作出的是无常、消极的结论,但“合欢树”的出现则引出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新思考。原文写合欢树但却没有关注合欢树的形貌,直接写合欢树的地方不多,作者甚至就没有看到过长大后的合欢树的样子,但却能透过别人的讲述来思考合欢树带来的关于命运的新认识。作者又通过突出两个方面的细节,来对合欢树带来的命运启示的思考:

一是再次通过突出时间的方式来写合欢树生命力的顽强。由“那年”到“第二年”,合欢树整个一年都没有生长的迹象,一度让母亲觉得这个生命没有了希望。但“第三年”到“又过一年”,合欢树居然奇迹般的从无生命显示的状态到长出叶子,到生长茂盛的生命奇迹,一步步欣欣向荣。于是读者应该要注意到此处的时间描写就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合欢树从被因判断无望而差点遭到丢弃,到成为一颗树该有的生命生长状态经历了长达四年之久,这展现了生命的生长繁衍本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种种变数,而合欢树最开始表现出的生命的无望与作者遭受变故带来的对自我生命的绝望有着惊人的相似,所以合欢树在漫长时间中慢慢成长的生命奇迹对作者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即树都能在绝望中顽强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不也应该像这样顽强的活着吗?所以原文第八段开头“我没有料到那棵树还活着”这句话既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奇迹感到意外,而这种“活着”的意外恰恰又促成了作者对自我生命的重新认识和再次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合欢树给自暴自弃、处于绝望中的作者上了很好的一课!

二是通过别人说的“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来突出对生命的新思考。作者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并不是说真的再也见不着了,而是说去看合欢树的形貌已经不重要了,开花已經表明合欢树的生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繁衍不息!这已经足够了,因为花的开放指向生命不但是顽强的,更是永恒的。

作者通过淡化形貌而突出以上两个细节来写合欢树,这使得合欢树不仅承载着关于母亲的回忆和念想,更是作者对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形成认识新高度的向导。

三、“孩子看树影”细节的多重意蕴

在这篇散文中还有一个细节被很多读者忽略了,即最后几段作者三次写一个孩子望树影。先是第七段写那个孩子一出生就不哭不闹的瞪着眼睛看合欢树的树影,然后是第九段作者想去看看母亲住过的地方却马上想到的是那个孩子瞪眼睛看树影的情形,最后是最后一段作者想象那个孩子长大后会想起合欢树晃动的树影。作者为什么要三次强调孩子与树影呢?

从原文来看,小孩出生的地点是“我”和“母亲”住过的房子,这个房子里面不仅有着“我”太多的苦难和对生命的绝望感,更重要的是母亲带着对生命的苦难和遗憾离开人世的地方,但现在这个地方却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一出生就“不哭不闹”的盯着合欢树看。这个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其实具有丰富的意蕴:一个悲苦的生命的消亡因一个新生命的降临而获得了“转化”和“再生”,这种生命的“转化”和“再生”让小孩的身上具有“母亲”的影子!同时合欢树是“母亲”精心呵护才成长下来的,合欢树的新生凝聚了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留在这个世界唯一的物证。所以小孩“瞪着眼睛看树影”彰显了两个生命的熟悉感,都有母亲的影子,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小孩在看树影的时候不会哭闹。

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小孩长大后“会想起那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这句话一方面借小孩想起自己的妈妈来表达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则代表的是母亲的爱和新生!“晃动的树影”在“想起”这次词语的强调下,则寓意着母爱和生命是永恒的。因此,文章后半部分写孩子这个不重要细节其实具有重要含义,展现的是作者对母爱、生命具有永恒性和如何面对生命、命运中出现的意外的哲理性回答。

四、结论

这篇文章作者由写自我和母亲命运的悲苦遭遇到写合欢树的生长开花,到写小男孩的诞生和长大,体现的是作者对生命和命运的认识。作者的思想经历了由悲苦无常到永恒不息的转变,这也让《合欢树》超越了一般宿命论的悲剧性的呈现范围,在直面生之困境和超越困境的过程中,显示出了生命的脆弱和沧桑感与生命同时也是生生不息和希望并存的哲理思辨意味。《合欢树》的写作开启作者对人生、生命、命运等问题的哲理性关照的探索过程,并通过《我与地坛》进行了更为丰富的阐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