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课堂结构

时间:2024-05-07

中学语文阅读读教学,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在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中更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何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呢?这主要是指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以期提升学生的主体素质发展水平。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关键是构建“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课堂结构。

一、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提倡“以人为本,重视个性”

思想支配行动。没有教育观念的革新,人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不可能有深刻的变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应只看自己讲了多少,讲得怎样,而应看学生有没有参加到教学过程中去,有没有进入角色,教师有没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要打破课堂教学以自我为中心的框框,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实际,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举个例子,美国某小学三年级上“蚯蚓”这一课。教师备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成功的快乐,他拿了一盒蚯蚓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讨论。

一个学生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

老师说:“好。”

一个学生说:“那不是爬,那是蠕动。”

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

老师说:“你观察得很仔细。”

一个学生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

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学生说:“我拴了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了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老师站了起来,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你学习,勇于为科学献身。”

显然,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不符合我们传统的教学要求,但是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这节课学生可能没有记住全面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创新力。

所以,我们要确立“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的备课原则,钱梦龙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就是教学要顺乎学生认知的规律,要充分重视并研究学生的实际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思维流程等;所谓利导,就是把学生导到有利于他们认知的情境中去,从而帮助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认知的目标。”

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形成另具一格的教学气氛,感染熏陶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的重要作品,根据现在中学生喜好通俗音乐的心理,我播放了MTV《新正气歌》。优美的旋律赋予这个厚重的古文以浓厚的现代气息,学生一下子就沸腾了。于是,歌声一止,他们就迫不及待的动手疏通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热情高涨。我又适当引导,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完全交给他们去解决;这样不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最终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求索的能力。

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会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因而,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精神、情感的交流融汇是绝不可以、也不应该忽视的。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氛围营造中,可以实行“两个允许”、“三个鼓励”。

“两个允许”即:l.允许学生“答非所问”,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所认为的学生的“答非所问”并非真的答非所问,学生的思维经常是多维开放的。而教师的思维有时却受着定势的影响出现单维现象2.允许学生“插嘴”,反思“举手”的行为,强调的是一种规则意识,会导致学生很大的被动性,权衡利弊,我认为只要对学生加强尊重他人的教育,学生“插嘴”“接下句”等是完全可以的,同样,上黑板板演,我们也采用不指名的方式,谁愿意上来就上来,老师起调节作用。

“三个鼓励”即指:1.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不能藏在心里,更要敢于向书本、向老师质疑,不要迷信。允许质疑,不仅营造了群体乐学的氛围,而且发挥了群生的主体性。2.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我的课堂常用语是“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看谁的方法最巧妙?”不管学生的思路如何,只要有不同的想法,就该得到表扬,哪怕是为了“不同”而“不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断然否定,而要恰当引导:“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有没有其他同学赞同他的意见?”3.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反对采用命令的口吻:“现在小组讨论”、“现在看书”。我们引导学生面临一个问题时,可以独立思考,可以看书,也可以互相讨论。一切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但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

对“两个允许”、“三个鼓励”的长期坚持必能创设出一个群体乐学的氛围。

三、构建自主学习的机制,努力实现从客体教育向主体教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所谓客体教育,是把学生当作灌装知识的容器和任人塑造的物品。学生的知识是从外部灌输进去的。主体教育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知识意义的获得,是自我建构起来的。即调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接纳新知,把新知组织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要构建“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课堂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1.自主感知阶段

每新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使他们在课外自觉预习新知。我布置他们回家通过回忆旧知、查资料等方法,对每一课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进行总结,写成一篇作者小传,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朗读。有了充分的准备,经过多次的鼓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一般情况下,在一节课的开始,我都围绕以下几方面组织学生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面对新课时,不总是由老师设计地题目,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针对新知识,唤起脑中的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2.自主探索阶段

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既体验到初步感知的成功,又能进一步地掌握新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教师只应在讨论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课文的关键处,适当地作些点拔,而不是越俎代庖。对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尽量鼓励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找到答案,我相信问题是学生自己提的,他们肯定也会主动地参与讨论……”钱梦龙老师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说的这一段话,无疑为他是如何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了最好的注脚。

3.自主拓展阶段。

阅读作为从文学作品、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为首,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主拓展阶段,语段阅读可充分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我主要从拓展阅读教学入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的主体意识,具体做法是:从一些报刊杂志中选取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能与课文作比较阅读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在指导阅读时,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意、选材和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且去联系学过的旧知识思考,这样学生阅读时能够静下心来去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长期坚持,必能形成主动阅读之习惯,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最终形成“让学生都跳起来摘果实,让跳起来的学生都摘到果实,让所有的学生都想、都能跳起来。”

创造性是人特有的主体性,并且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以提高人的主体性为本体价值的语文教育活动,不能不重视人的创造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创设群体乐学的氛围,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让学生最终获得主动发展的原动力。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语文教学永葆生命力的必备条件,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创新地学习,是我们所期待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希望本文能成为让学生的主体之“火”燃得更旺、更灿烂的一根木柴。

胡先利,教师,现居江苏宿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