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考作文“睿思哲理”例谈

时间:2024-05-07

席红 李涛

作文在高考中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它是学生生活积累的厚度、思维的清晰度、表达的条理度和思想的深刻度集中展示的平台。作文要想写得深刻、有味道,能切中肯綮、直指要害,让人心灵受到震撼,甚至心有戚戚焉,就必须要体现出作者的睿思,展示出哲理的思考。所谓睿思,是指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深远且深刻的思想,所谓哲理,就是能从物上看到人事,能从自然反观人生,能够揭示宇宙和人生的原理,正如人在松竹梅上赋予的生命,从四季更替看到人世的兴衰。

要使作文能做到体现睿思,富含哲理,一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穷原竟委,透视本质

好的作文大多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核,发掘出事物的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有前因后果,有因果转化,有一果多因,有一因多果。写作时透过表象、穷原竟委,才能拨云见日,发现并揭示其本质规律。而深入挖掘,透视本质,才能使自己的见解“高深”起来,进而展示自己的睿思智慧。要做到深入挖掘,需要凡事往高处站一站,往深里想一想,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实到虚、由小到大、由此及彼式的思考。将话题向纵深开掘,探索说理的内核。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忌浅尝辄止。”当然,这需要我们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深入认识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在认识中突破思维定势,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获得新的感受,进而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如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之恶”》中的两段: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小作者针对几个探险者的无心之恶深入挖掘,透视了社会上“群氓”现象,指出其本质是“群氓”式的“平庸之恶”。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这种意识不到自己的作恶是更为可怕又可悲的事情。发人惊醒,引人深思,让读者不得不赞叹小作者的睿思智慧。

二、兼顾两面,理性思辨

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可见,行文时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缜密性将成为夺高分的关键。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议论时不可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若能一分为二,两面分析,往往会加强思维的辩证力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中的两段: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可以是对正义的执念,可以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可以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作者对“坚硬”进行了双向解读,既有对“坚硬”的正向理解,又兼顾了“坚硬”的逆向内涵(人们的认识误区),如此辩证,互为补充,全面说理,提升了文章的理性。

当然,思辨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对观点概念的解读上,在审题立意、行文结构、分析论证等方面照样适用。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言自心,文成人》就呈现出层层推进的行文思路,文章先阐释“人清”对“文明”的影响,再论述“文清”对“人明”的反作用,思辩色彩浓郁,逻辑框架严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搭桥接榫,转换视角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写作时可以巧借这种联系性,找寻好的切入点,这正如何永康先生曾说的“议论文要有好‘由头,记叙文要有好‘口子”。能够从一点联系迁移到自己所要表达的独特思想上,搭桥接榫,准确定位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可以产生别必开生面的效果。如对于“落花”这样的多见之物,常人看到的是衰残腐朽,进而暗自嗟伤,但是辛弃疾见之而生出“惜春常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的慨叹,龚自珍却从落花与来年新花的关系上发掘出其哲学意义,即“无用”与“有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独具匠心地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千古名句,令人感奋。为了避免自己的思辨成为“大路货”,调整思维方向,转换角度,写别人所未写,发别人所未发,才是智慧的选择。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行礼,为了远方的美》中的两段: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江苏近50万考生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作者由蝴蝶的逃离链接到了“爱造成的害”这一独特的视角。并对“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的现状,进行穷原竟委的思考,发现了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更可贵的是,作者还由此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发出了哲学的喟叹:“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这样搭桥接榫,巧妙链接,就使文章挖掘得更为深刻,富有哲理,充满思辨色彩,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理性的智慧,自然也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较高的分数。

席红,李涛,教师,现居江苏新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