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欧苏颍风”融入“三种课堂”的研究

时间:2024-05-0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给予了指引:“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学校语文课程与国家语文课程在性质和功能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提供了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语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思想的必需。

一.“欧苏颍风”的文化内涵

“欧苏颍风”是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先后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知州之时与颍州结下的情缘及其爱颍、恋颍、思颍而作的有关颍州风土人情的大量诗文所汇聚而成的厚重的历史文化风景,它仅是丰赡的欧苏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北宋皇祐元年(1049)三月至次年七月,欧阳修自请出知颍州,此后又有短期居颍及长期思颍之经历,最后在熙宁四年六年至次年闰七月,文忠公致仕便特地请归颍州,视颍州如故乡,其间写了一百三四十首与颍州有关的诗词,可谓情真意切。苏轼也是自请出知颍州,他在颍州兴修水利,疏浚西湖,造福于颍州百姓,同时写下了与颍州有牵连的诗词八九十首。欧、苏两位虽不同时,却被同一个颍州所吸引,并都为后人留下数以百计的诗词作品来歌唱颍州,神往颍州,念念不忘颍州。虽然这些诗词多数不属于二位大师的代表作,但这些诗词客观记述了他们在颍州的生活与交游,真实描绘出这里的风土人情,也铭刻着他们在此地的德政,这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一乡土文化资源很好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地区文化的特色与渊源,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笔者与同事们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些尝试与探索。

二.融入“三种课堂”的途径

“三种课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原组长张传宗先生的提法,他在《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理论出发进行科学创新的改革》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大中小三种课堂:课内学习是小课堂,课外学习和实践是中课堂,校外学习和实践是大课堂〔课程*教材*教法,2013(8).〕。我们本着“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的新课标精神,站在三种课堂的高度,依靠地利、天时、学情,再造本土文化(“欧苏颍风”)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课程,这样既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水平;又引进了现实生活的活水,拓宽了校本教学的领域,可谓一举多得。

1.精心安排“小课堂”,把欧苏诗文、轶事作为课堂本土文化教学的源泉。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应得到传统文化(包括“欧苏颍风”)的熏陶、滋养。

1)在晨读中有意识增加欧苏诗文名句。

朗读背诵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活动,是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利用晨读时间,除了让学生朗读背诵规定课文外,还编写了欧苏的诗词文章印发给学生诵读,对欧阳修诗词的《初至颍州西湖》《三桥诗》《西湖戏作示同游者》《雪》《会老堂》《初夏西湖》《颍水》,苏轼的《陪欧阳公宴西湖》《颍州初别子由二首》《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等更是要求耳熟能详。通过诵读,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了解了欧苏的颍州情结及古颍州的风土人情,感受独具魅力颍州遗风,同时也加强了对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的感知,有助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融入欧苏文化。

(1)必修课。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课文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因而,在学习每一课之前,老师都要认真备课精心安排,找出文中与地域文化联系的点,将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中分析《陈情表》《项脊轩志》的思想性时,无疑会讲到忠孝思想、家风亲情等,此时可抓住这一人文景观,联系欧阳修早年的勤学敬亲、三苏的家风学风及知颍爱颍等轶事,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学生们不仅体悟到两课动人的情感,也加深了对欧苏其人的深刻认识,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也因家乡地域文化的濡染而日益丰盈!

(2)选修课。高中选修课程制度的设立,为欧苏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们先后开发和开设了这样的一些地域传统文化课程:《赏读欧阳修〈采桑子〉十首,重拾颍州西湖记忆》《西湖烟水如我家——欧阳修与颍州西湖》《东坡本是西湖长——苏轼与颍州西湖》《一欧一阜阳,一风一课堂》《高中语文:“苏轼”专题巩固提升》等。其中《高中语文:“苏轼”专题巩固提升》是这样开设的。首先,知子瞻生平。“知人”利于赏诗。要想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诗文,就不得不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有更多的理解。做法为每周每班安排1课时播放“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每观看一集,学生就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感想,以“学生小组评”或“教师评”的方式挑选出优秀习作交流展览。其次、赏苏轼诗文。听了康震教授的精彩讲授,“苏轼”已经在同学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接下来,同学们一起品读苏轼的诗文(篇目略),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挑其中两首,结合苏轼的生平,写赏析文章,以“小组互评”或“教师批阅”的方式挑选出优秀文章展览。最后,做几首苏轼的颍州诗词鉴赏试题,以与高考接轨。

3)在读写训练中融入欧苏文化。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真实表达,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动参与,达到语文素养的养成。如在欧阳修专题学习时,教师先把有关资料发给学生,给他们留一段时间自主研读选读作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预备时间演讲研读成果,每个同学负责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最后集中时间以欧阳修为对象写一篇文章或一段短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欧阳修有了相对全面、深入的认识。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原来只知道宋代有位很牛的散文大家叫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一篇美文《醉翁亭记》,至于其它知之甚少。读罢老师发的资料方觉自己孤陋寡闻。实际上,散文家这个身份在欧阳修的生命历程中也只是一个方面,他还是知颍爱颍的颍州长官……另一位同学写道:欧阳修,做学问一丝不苟,做官清廉,具有卓越的识人之明,撑起了宋代的一方天空。还有同学写道:不被流年放逐,他是千古文坛中的一株奇葩;诗书满腹,壮志豪情,他是大宋官场上的一颗明星。欧阳修,这个千载难逢的醉诗翁,每每提及,总是让人心生敬意……余略读史书,方知欧阳修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在那个时代颇负盛名。余无言赞他,非不敬也,而恐词不达意,辱没先生之才。endprint

在学生的习作中,时时用钦佩、敬仰、崇敬等字眼,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情,透出见贤思齐的愿望。而这不正是高中语文教学呼唤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旨归所在吗?

2.合理组织中课堂,把“欧苏颍风”的有关读本等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仅靠“小课堂”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贯穿本土文化的教学。

1)编写欧苏文化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本土文化。在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教师可推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本土文化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以此来拓展教材的学习。为此,我们编写了《欧阳修颍州诗词选读》《苏轼颍州诗词选讲》等校本读物,并推荐给学生,深受学生欢迎。

2)校园、班级文化建设融入本土文化。比如每个班级以“弘扬本土文化”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所有橱窗、过道里的黑板报也要以本土文化为内容。耳濡目染,本土文化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3)利用校报、文学社刊物、广播站等宣传欧苏文化。校报可以成为开展本土文化教育一个阵地,展示教师研究成果、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的校报《城郊人》开辟“欧苏颍风”专栏,专门发表学生关于本土文化的习作,以及教师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校广播站也是本土文化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学校广播开辟栏目(颍州西湖之音)主要播讲师生研究当地本土文化信息的新动态,新发现等。

4)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感悟欧苏文化。看欧阳修、苏轼的人生经历,我们不无感慨唏嘘;读他们的诗词文章,我们油然而生敬意……面对这样宝贵的财富,作为现代人,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吸收、去评价、去传承、去内化为我们的优良品质?为此,老师指导学生借助别人对欧苏解读的视角,更加立体的认识两位大师,以丰富自己的“巨人印象”。我们推荐以下著作(学校图书馆每类都存书多本)给学生:《苏东波传》(林语堂著);《苏东坡突围》(余秋雨著);《欧阳修的坚守》(李兴武 陆志成著);《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亓龙 王秋生著);《欧苏颍风》(阜阳市欧苏文化研究院编)……帮助学生有计划的阅读,组织好读书报告会并积极宣传。单就苏东坡板块的读书报告会就有下列的话题:《颍州的东波》《苏轼的眼睛》《“突围”的心路》《与苏子同游》《令阜阳人引以自豪的东坡》《东坡与“颍滨遗老”苏子由》……此外,我们还邀请当地文化研究的名人来校做专题讲座,让他们给学生讲解欧苏文化的历史渊源、风俗民情、逸闻趣事等,使学生知晓本土文化知识,积累习作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适时开启大课堂,把颍州西湖作为感受欧苏颍风、完成文化之旅的基地。

欧阳修与颍州的结缘,结的是家乡之缘,而且是一见钟情,终身不渝;他与颍州西湖的缘分与关系,同样也是家的关系,如果说他把颍州当成自己的家乡,颍州西湖则是他的安家之所。苏轼与颍州西湖的关系,不亚于欧阳修,他与西湖的关系则是“长”的关系,他说自己就是颍州西湖的长官,负责掌管颍州西湖的人。他们两位分别以自己的生花妙笔颂赞颍州西湖。欧阳修在十首《采桑子》中连用十个“好”字赞美颍州西湖,如“轻舟短棹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等。他又在《西湖戏作示同游者》中写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这诗中的二十四桥,是扬州瘦西湖的特色,欧阳修认为颍州西湖与其相比毫不逊色。苏东坡曾知杭州和颍州,他眼中杭州西湖是“浓妆淡抹总相宜”,后来他知任颍州,痴迷颍州西湖的美景:“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认为杭颍西湖不分高低,于是又作诗吟道:“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实在分不出到底哪一处更好看了。因此我们要研究欧苏文化并引之入课,就必须开展“文化之旅”,要让学生真切感受“欧苏颍风”,必须到“欧苏颍风”的发端之地——颍州西湖游历一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探寻本土文化的底蕴,更好地践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古训,更好地落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思想:“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无疑,学生只有出去走走才会知道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才会更加珍惜在学校的时光。

每次西湖之旅游学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启这个“大课堂”。在活动中,同学们拿着DV、相机等工具,或拍摄,或记录,或采访,或查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他们的专题。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让单个的信息汇成“宽带网”,把成果发表在校报《城郊人》上。虽然有时所得到的结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经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本土文化又多了层了解,对“生活处处是语文”又有了更深的领悟,对待周围的事物也开始学会细心观察、思考。这些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来说可谓千金难求。

三.“三种课堂”引发的思考

巧用本土文化,让“欧苏颍风”吹入“三种课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挖掘本土文化,构建新型课堂,教师要有硬功。

要想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就必须在备课时下功夫。教师要加强自身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应多学习多了解多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以自己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中提高人文素养。

2.充分了解学生,多维化、层次化地构建学习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具差异的个体,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及特长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在语文教育中开展欧苏文化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养水平及兴趣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了解学生,从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对他们的学习要求。

3.本土文化教学不能离开语文课的性质。

本土文化教学仍然是语文课,它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延伸。因而在渗透本土文化时,应准确把握教学尺度,不要把本土文化教学变成非语文的专科科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时刻不忘引导学生耕作语文这块土地,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逻辑分析、文学创作、阅读感悟能力得到锻炼。

4.“融入”切忌浮躁,更非替代。

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包括本土文化),但融入传统文化切忌浮躁,不能搞运动,一阵风;也不可赶时髦,当点缀;更不能舍本逐末,功利化。除非是正式开设的传统文化课,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中,决不能以传统文化代替语文教育,以致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

总而言之,让“欧苏颍风”融入“三种课堂”,并非为炫耀地方上的几位名人,而是要构建人文与科学并举、本土与外界兼容的特色校本课程,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课堂是无限的,要学会关注身边丰富的语文现象和文化现象,明白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土壤,走进它们,可以把我们带向更深远、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吕振中,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安徽阜阳。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