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学生的阅读过程包括两部分——阅读对象和阅读主体。阅读主体不仅关注阅读对象零散的信息,更需要关注的是整体上对文本的把握分析,有了清晰思路之后的情感思想的升华,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情味。人就是文本本身对人的理性思考的冲击,情就是这种冲击所带来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升华。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情感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多,如同信念的狂热上升到一定程度而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学生阅读的人与情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写出有味道的文章,这种文章不用多么大气磅礴,只要质朴细腻打动人心即可。那么如何使阅读充满人情味呢?
首先要注重课堂上的激发与渗透。多数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源于语文课堂,这要求教师既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要有使学生热爱课堂的能力。首先对教师文化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深厚的文化素养会对学生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使学生有一种如沐春风的心灵感受;教师的思维是否活跃决定了一节课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接收的饱和度,换一种思维方式,会使教师摆脱困窘的课堂状况,更好地解决难题,也使学生爱上教师的课堂。
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由教师一言堂到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形式上的改变,更是以学生的关注度和理解力为基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课堂方式的转变,即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深入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散文《合欢树》以歌颂母爱为话题,怎样使学生对这个老而生腻的话题产生新鲜感呢?这就要从学生自身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由此,我组织了一次以合欢树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具有自主权。比赛之前的一节课先讲述文学作品欣赏的方法和角度,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借着《合欢树》这件煽情的外衣,围绕在合欢树的周围,回到了语文的本分上。所有人都写演讲稿,为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们真正用心去读文章,去感受情感,去思索史铁生那深沉的母爱,领悟字里行间流露的对母亲的忏悔,通过自己的声音用演讲的形式将心中对于母爱的共鸣挥洒得淋漓尽致。
另外,还要注重在课下告诉学生稳中求进的阅读方法。学生平时的无效阅读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扎实的阅读基础和稳重的阅读心理。所谓的扎实的阅读基础并不简单的指语法知识的积累,更是语意的理解能力,是能进入文本又能跳出文本、高屋建瓴的去解读的能力。稳重的阅读心理是对阅读主体凭借阅读经验而产生心理期待的一种限制,有时合理的想象会帮助你去理解,但有时无边的想象会使读者因阅读眼界的限制产生心理厌烦而妨碍对作品的解读,所以,阅读时应该求稳,才能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使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浸润。
同时,还要注重明确的阅读方向和充满张力的阅读思维相结合。现在传统文化教育提上了日程,课本中的重点推荐篇目必须要求学生用心阅读,以此作为立足点展开课外阅读。因为阅读方向的初期限制不代表阅读思维的束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向多方向发展,让自己的阅读思维拓宽加深,以传统文学的底蕴为积淀,为阅读插上翅膀,通过阅读量的加大使羽翼渐渐丰满,落实到写作中,真正能使文章充满人情味。规避阅读心理的封闭性和设身处地的阅读心理。所谓阅读心理的封闭性,就是阅读者所读到的往往是自己的核心观念。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了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这种阅读心理的封闭性,是人性的局限。在阅读过程中,对心理的封闭性没有警惕的读者看到的往往不是完全的作品,而是读者自己心灵中最为关切认同的观念。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学生内心已经认定贾宝玉是个“花花公子”形象,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注重他相貌的描写和他看见黛玉时的表现,全然不顾《西江月》这首词中对宝玉的似贬实褒。这就要求学生阅读经典要尊重历史,即“设身处地”的阅读心理。如果不能将阅读回归到历史情境中,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个体的情感和作品主题。孙绍振先生说:“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青少年之间的隔膜,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但,并不是不可沟通的。”证明了回归历史尊重历史的重要性。
阅读的高级目标是对人情感的熏陶、使人精神上变得富足、心灵上受到净化,最终提升整个人的文化素养,我想,这也是阅读读出人情味的最终追求。
谢志玲,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肇州。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