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根据近年高考语文命题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归纳出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设置干扰项的主要手段,进而掌握阅读解题的基本技法。
1.曲解原意,无中生有
故意歪曲篡改原文的意思,甚或选项所述内容在原文中根本就找不到依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例如:1992年的高考题第27题的ACD三项都是对原文中“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一句的曲解。这句话正确的理解应是:徐文长先生画雪竹,先用明代的瘦笔、破笔、燥笔和断笔这四种技法画出枝节叶片,乍看上去绝对不像竹子;然后用淡墨勾画渲染,枝节叶上处处是雪,竹子的整个形体若隐若现。而选项A却说“他画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C项说“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D项说“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这三种说法都是对原文意思的曲解:原文中的“类”是“像”的意思,而A项却将其说成“一类”,把它当“类型”讲了;原文中的“隐约”意为“若隐若现”,而C项却把它说成“虚实结合”了;原文中的“瘦笔破笔燥笔断笔”当是绘画的几种技法,“绝”是“绝对”的意思,而D项却将“瘦笔破笔燥笔断笔”说成“不好的笔”,把“绝”理解成了“精绝”。这是典型的曲解原意。(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后同。)
再如:2010年四川卷《书画的装裱》第7题D项——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原文中只说“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而D项“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的推断,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也属无中生有。
2.以偏概全,一鳞半爪
选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或者选项所述内容,原文虽然涉及,但仅是只言片语,不能表达题目所要求的完整意思。
例如:1993年高考题第25题的A项——凡是称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原文第二段是这样表述的:“利用能随时降解的普通有机物质(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袋垃圾、‘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而A项却把原文中的“大多数”说成了“凡是”;把“并不是”说成了“都根本”。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例子。
再如:2011年浙江卷第9题,题干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B项说“真理是整体的”,D项说“使真理向人类敞开”。原文与这两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一段:“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这段话的末句“人与自然的共济”才是全文的主旨句;而“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真理是整体的”虽是文中的原话,但并不能表达题目所要求的完整意思,只是作者用以证明观点的论据。所以BD两项明显犯了“一鳞半爪”的毛病。
3.片面绝对,顾此失彼
选项所述太片面,太绝对;或对并列概念观照不周,导致顾此失彼。
例如:2013年江西卷第9题。题干:“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选项说:“‘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与该选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的倒数第三段:“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两相对照,不难发现该项的表述显然太过绝对。
再如:2012年湖南卷第14题。题干要求“根据原文信息”,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B项“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的说法就太过绝对了。原文第一段末句说“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由此可知,“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并不排除“传统声学控制措施”,只是要将其“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D项“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的说法便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通风效率的降低”是弊端;而“声衰减”正是利用通风隔声窗隔声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弊端。
4.偷梁换柱,鱼目混珠
将原文中有关的内容偷换成别的内容,或者在符合材料原意的内容里掺杂不符合材料原意的内容,即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的词语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换。
例如:1994年高考题第25题的C项就属于偷梁换柱一类。主要是用“身体各部位的化石”偷换原文中的“头骨化石”,扩大了范围,改变了原意。
再如:2010年安徽卷第8题的B项——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原文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见,“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故该选项犯的也是偷梁换柱,鱼目混珠的毛病。
5.张冠李戴,南辕北辙
把本属于甲的内容移位作乙的,或者意思与原文恰恰相反。
例如:1993年高考题第25题的E项就属于张冠李戴一类。题干要求选出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正确的项,而E项所述(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都是厂家的说法。endprint
再如:2012年辽宁卷(《克罗齐的求索》)第12题第(1)小题。题干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E项说“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与该项对应的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选项与原文意思刚好相反,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
6.丢三落四,断章取义
故意漏掉文中的关键信息,不顾文章的完整意思。
例如:2009年湖北卷(《数字海洋》)第4题的B项——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原文中说对“数字海洋……进行综合测评,为决策者提供最佳方案”,“既避免了海洋开发的盲目性,也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选项所述,把对“数字海洋……进行综合测评”这一重要条件给忽略了,纯属丢三落四,断章取义。
7.把条件当结果,把假想当现实
例如:2008年北京高考模拟卷A卷第15题。阅读材料中与选项对应内容是:“生命可能起源于另一行星(特别是某一恒星的卫星),问题是有机体要经受长时间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照射,被辐射压力推送到地球上,继续生存的可能性极小。”
15题的第(3)小题的题干是:第一、二自然段用来说明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证据是(不止一项)。C项说:“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照射的推送作用。”由材料可知,C项所述只是假想的地外生命被推送到地球上的条件,显然是把条件当成结果了。
再如:2009年浙江卷第10题C项——目前大学者的最大问题总是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与该选项对应的信息源在原文的第二段:“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良知就将推动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信息源“一旦……将……”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而该选项却说成了既定的事实,把假想当成了现实,把未然当成了已然。
8.颠三倒四,虚假因果
选项在因果关系处理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果”,或者把“果”变成“因”,故意颠倒事理顺序,或强拉因果关系。此类例子在高考卷上屡见不鲜。
例如:2009年四川卷(《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第8题C项——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断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该选项颠倒了逻辑关系,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在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但同时也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其中(人畜粪便)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选项反过来根据“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来判定“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关系颠倒,属颠三倒四之类。
再如:2010年四川卷(《书画的装裱》)第6题的A项——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与该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宋代……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用纸托裱画作”始于宋代,这种装裱方式“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与我国古代(含宋代以前)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无因果关系,属“虚假因果”之类。
9.扩大范围,添油加醋
选项所述故意扩大原文限定的范围,或在原文的基础上故意增加一些成分,改变原意。
例如:2013年江西卷第8题。题干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选项说:“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与该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的第③段:“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选项将原文中“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说成了“病毒”,扩大了原文限定的范围,所以“不正确的一项”应选该项。(另外,原文说“有几种方法”,而该项却说成“方法就是”,犯了片面绝对的错误。)
再如:2013年安徽卷第1题。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选出“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说“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与该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的第②段:“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选项将原文中的“不表达”篡改成“不充分表达”,增加了“充分”二字,纯属添油加醋。
10.混淆概念,搅乱关系
选项所述偷换原文概念或关联词,导致概念混淆,关系错误。
例如:2013年浙江卷第8题。题干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D项说:“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与该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的第二段:“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选项将原文“古典柱式”偷换成“传统建筑”,混淆了概念,扩大了范围。
再如:2013年辽宁卷第1题C项。题干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C项说:“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与该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的第三段:“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选项将“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偷换成“任何一个厨师”,扩大了范围;将表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换成了表充分条件的关联词“(想)要……,就(必须)……”搅乱了关系,违反了逻辑。
11.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选项表述与题干设置的问题风牛马不相及,不是题干规定回答的问题。
例如:2009年浙江高考卷第7题。题干是“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要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恰当的一项”。而D项“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说的是大学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根本不是对原因的解释,犯了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毛病,不能作为本题的选择答案。
再如:2011年浙江卷第8题。题干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而B项“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说的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属答非所问,文不对题,故而应选该项。
这类题目,若不顾题干的答题指向,仅将选项与原文相应内容对照验证便得出答案就会出错,必须警惕。
总之,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解答,只要我们具有冷静仔细的阅读心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找出原文中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将题干、选项、原文三者加以比对,就能作出准确判断,选出正确答案。如果再探讨一些命题规律,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就能提高阅读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为解答其它题目赢得宝贵的时间。
杨丹,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桐庐。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