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源于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提倡以文本为主体,以语言为出发点,注重字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对文本进行细致、充分的阅读。这种理解文本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诗歌教学方面“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的要求。
这里尝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理解著名诗人冯至的《原野的小路》。这首诗列在冯至《十四行集》27首第17首,《十四行集》“内在智慧,外观朴实”,被称为“沉思的诗”,是诗人对生存、历史和大自然等理性探究的哲思,然而又寓理于情,通过细腻的诗歌情感表达幽微的理性求索。下面细读这首玲珑的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原野”和“小路”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诗歌通过复述“你”说过的话引入文本空间,把读者预设成为与诗人平等聊天的朋友;“最爱”表明主观喜爱程度之深,一个“这”字带入了对话语境的现场感,似乎谈话就发生在这原野小路上,营造出亲切的对话氛围,“小”也平添了几分恬然。按常理说,原野上被踩成小路的地面应该是较少野草野花等生命的,那么“充满生命”除了指这片原野生命旺盛之外,也应虚指小路上曾经和正在行走着的芸芸行人,这正与下文吻合。“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一句,与鲁迅《故乡》中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交相辉映,将诗意引向历史的哲思。“多少无名行人”可见诗人观照视野之宽广和胸襟之博大,“步履/踏出”客观的语态和情感,呈现出历史的客观规律,“活泼”则是历史冷峻肃穆之下可贵的轻快愉悦。由此,这原野上的小路在实指之外,还有历史道路的意蕴在其中了。那么,“原野”则在实指之外,更象征了广阔的历史演进和时序推移的空间,既写原野草地上人来人往的小路,也是写人类活动空间中历史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第二节则笔锋向内一转,赋予“原野/小路”第三层意蕴:心灵的原野和其中的小路。“婉转”常见的意思有“形容言辞委婉含蓄;声音委婉动听;曲折”,此处“婉转的小路”除了摹写心灵原野里小路的曲折“形”状,还赋予它们语言和声音向度上委婉曼妙的“神”状。原野上的小路是“一条条充满生命”,心中的小路则是“几条婉转的”,数量上要少,且相比之下更显清幽。“曾经在路上走过的/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情态转向萧索,一种怅然若失的叹息之感油然而生,转折词“但”使这种情绪的转变显得平实质朴,也使诗歌文本与读者的交流更亲切自然。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轻轻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紧接着,道出心灵原野的小路上曾经走过的行人,四类人儿童、青年、老年、逝者,既可以看作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他者”,也可以看成普遍的生命状态的四个阶段;相应的,其修饰语“寂寞”代表灵魂状态,“白发”代表生理状态,“年纪轻轻”代表精神状态,“死去”代表存在状态,四个状态既是他者的出现形式,可以看做是类似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关系,即这些状态会交替出现在个体生命的不同时刻,构成生命形态的五彩斑斓。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不要”一词流露出诗人无限恳切的劝勉口吻,像是对友人语重心长的叮嘱。“他者”或者普遍意义上的人生经历,踏出了“我们”心灵原野上的小路,“我们”的回应是纪念和延续,这也正是生命传承的方式,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也构成了生存的历史。
这首小诗正是这样通过精确的语言,将丰富的沉思浓缩在短短十四行的文本之中,情感充沛、理趣深沉,以唯美亲切的外在形式凝筑了一个充满生命哲思的意义内核。
姜岳明,湖北崇阳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