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依托课本资源指导学生写好考场作文

时间:2024-05-07

考场作文几乎是让多数考生谈虎色变的语文题型,因为考试时间有限,不同于平时作文可以精心酝酿后再动笔,加之身处硝烟弥漫的考场,考生多少都有些紧张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迟迟打不开写作思路、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或选材不精、立意肤浅、内容空洞、语言苍白,那么最终必定会失去这半壁江山。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考场上写出较为成功的作文,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在作文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谈谈笔者依托课本资源指导学生写作考场作文的几点做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中有近两百篇文质兼美的优秀范文。它们在学生写作方面无疑是宝贵的资源,如果将这些课文作为范例,指导学生在弄清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再借鉴作者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学会掌握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法,一定可以帮学生写好考场作文。

一、浅层次的借鉴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些语言平铺直叙的考场作文让人读来味同嚼蜡,自然会被打入冷宫。如何教学生改变现状,使作文让人眼前一亮?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值得借鉴的,以作文中最常见的“说”“想”“做”为例,课文《羚羊木雕》中就有很多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如: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这是语言加动作,声色俱厉的“说”;她嘿嘿的笑着:“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这是语言加神态,善解人意的“说”。

再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的语言描写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这是尖酸刻薄,惟利是图的市侩小人的“说”。

以作文中的“想”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爬上峭壁却不敢下来时的心理活动:“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自然而真实的心理活动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

《热爱生命》里的淘金者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活动:“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往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描写得十分细腻逼真,自然会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高度关注。

再以作文中的“做”为例,《蒲柳人家》中对一丈青大娘教训无理后生的动作描写:“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描写中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一个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老妇人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我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让学生回顾这些“说”、“想”、“做”,想想它们在刻画人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并加以片段式训练,学生自然会在考场作文中刻画人物时下意识的综合使用这些描写方法,那么作文语言就不至于平铺直叙,味同嚼蜡了。

诗化的语言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如果学生的作文语言有诗意有美感,必然会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就个体而言,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悟性,大多数学生的语感并不强,加之泛滥的网络语言满天飞,这对学生作文中诗意的表达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作文教学时不妨将一些优美的诗歌或散文中的优美语句作为例子,如何其芳《秋天》中画面感极强的诗句:“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江河《星星变奏曲》中美不可言的诗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余秋雨《信客》中质朴典雅的语句:“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的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小说《孤独之旅》中诗意盎然的语言;“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他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其妙处后,教学生学着观察身边的人或事,力求用优美诗意的文字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师定时定期以班级手抄报的形式张贴展览,评出优胜者大力褒奖,这种赞赏与激励势必对学生的诗意化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的作文语言定能摆脱平庸。

二、中层次的借鉴

很多学生一上考场,便如临大敌,常常是“拔笔四顾心茫然”,因为没有素材,觉得无话可写。其实写作就是再现生活,表达自我。莫怀戚在《散步》中透过一家人在春天的田野散步这件小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丰子恺在《竹影》中,写儿时伙伴们在水泥地上借着月光画竹影,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鲁迅在《风筝》中通过写兄弟俩的误解与冲突,表现了自己心中的痛悔与悲凉;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透过一枚枚家乡的鸭蛋,体现出浓浓的故乡情结。教学时教学生效仿作家,用心去观察、感悟生活,自然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

古人对作文开头的要求有“风头”之说,意在强调开头要有吸引力。但在考场上,开头照搬作文提示语或草草收尾的学生却大有人在,显然会让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所以掌握一些技巧至关重要。我们的课文就有不少好的范例不该被忽视:

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开门见山,引入回忆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三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endprint

如冰心《观舞记》里巧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如冯骥才《珍珠鸟》中直抒胸臆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

如梁衡《夏感》中的总领全文、醒目突出的开头:“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基础的旋律。”

如法布尔《绿色蝈蝈》中直接点名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的开头:“现在是7月中旬,村里今晚在庆祝国庆。当孩子们围着欢乐的篝火跳跳蹦蹦,当鼓声随着每支烟花的升空而响起时,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这些开头各有特色,在作文指导课上一一罗列,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好处,再教他们在写作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他们一定会打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开头。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文有很多写作手法更是值得借鉴,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小思的《蝉》中所用的欲扬先抑手法;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中所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刘绍堂的《蒲柳人家》、罗贯中《杨修之死》中所用的倒叙写法;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所用的托物言志写法……上完这些课文后,指导学生写作文时适时模仿运用这些写作手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活学活用的习惯,习惯成自然,考场作文便会逐步摆脱平庸。

三、深层次的借鉴

如果从作文的角度看,借鉴到了作家文章的精髓,才是真正深层次的借鉴。课文中的精髓,我认为应是作者文章的立意。只有从课文中借鉴到如何立意,文章才有深度与厚度。

如:牛汉在《我的第一本书》中通过回顾儿时关于“第一本书”的往事,写出自己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人,不能忘本。即不能忘记成长中最珍贵的东西——那本书中所承载的友情与亲情。

王鼎钧在《那树》中,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却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从而揭示出:当人的生命遭遇树的生命,当都市文明高速发展时,不该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深刻主题。

孙鸿在话剧《枣儿》中借枣儿等待父亲,老人等待儿子的情节与对话,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传统与精神家园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关注。

我借这些立意鲜明深刻的课文,指导学生作文立意时,不仅要关注“小我”,还要关注纷繁广阔的社会生活,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生命力。于是有学生在考场作文《过年随想》中回忆从前过年其乐融融的情形,接着写如今自己观察到的身边现象,感觉表面上过年虽还热热闹闹,但人们忙着打牌娱乐,小孩忙着索要红包,不禁感慨“我们过年的心在哪里呢?”敏锐的视角,犀利的文笔,表现了对世风的批判及心中深深的失落。还有一学生在考场作文《家乡的玉米糊》中追忆从前在家乡吃到的用老式吊锅熬出的清香四溢的玉米糊,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对淳朴乡情的赞美。都是高分作文,都博得了众人的青睐,争相传阅。

实践证明,借课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考场作文之玉。教师依托课本这一丰富的作文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写作考场作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严榕,青年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除教学教研之外,创作有大量生活散文。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