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前语文教学力当规避的陋习

时间:2024-05-07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诟病较多,改变现状需要语文老师振奋精神,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意规避一些教学陋习,让语文教学更科学、更富艺术,更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语文课堂更加优美起来。

预设过度,老师牵着学生走。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教学预设,以求至精至善。但过分设计也给老师戴上了一条枷锁;而学生呢,则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如果教学话题能提起他们的兴致,则与老师配合默契。而一旦老师硬牵着学生,挫了学生兴趣,则课堂上很是沉闷。有位老师展示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流程安排了9个环节:聊一聊、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夸一夸、赞一赞、品一品、抒一抒,每一环节都有具体的教学预设,都有若干张幻灯片,所以教学就像赶场子似的,匆匆忙忙,学生几乎来不及多研读点课文,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小组交流,就跟着老师一直赶路,谈不到品味,谈不到感悟,文本的学习浮于表面。我们不否认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和处理,但不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教学不可取。

拘泥资料,老师缺少教学的创意。有位老师教高尔基的《海燕》,或许是考虑到作品写于特定时代,或许以为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有难度,所以一上来就介绍写作背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搞定势了。所以接着让学生分析狂风闪电乌云,学生就说是黑暗势力;分析海燕,学生就说是伟大的革命者;分析海鸥、海鸭、企鹅,学生就说是害怕革命者;分析暴风雨,学生就说是革命的风暴,作品形象完全被格式化,学生一点也体会不到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所产生的魅力。说到写作手法,学生就说是象征,完全是教参上的观点,没有疑惑,没有辨析,当然也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老师能不能不被教参牵着,有点自己的想法,有点自己的设计?比如先让学生感受乌云、闪电等的步步紧逼,再看海燕怎样越来越勇猛、乐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介绍背景。我们说,如果那样,学生对当时的形势才有深切的理解,对海燕的英姿才更加的敬佩,对作品也才能有更真切的把握。

目标虚浮,教学不能击中肯綮。一篇文章到底要引导学生感悟什么,一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明确,不能让教学指向在边缘上磨叽。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有篇课文《雾凇》,作者写吉林雾凇的美和雾凇形成的原因。老师让学生读课文,找表现雾凇美的词语,结合课文分析雾凇形成的原因,学生比较投入,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下课前老师还布置学生借鉴本文写一篇雪或雾的文章。看上去,这堂课目标明确,流程清晰,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可细一琢磨你会感到,就学生而言,读了课文,雾凇美在哪里、雾凇怎样形成基本上就弄清楚了,因为作者说得很直接,所以从文中找答案不麻烦。其实,教这篇文章,主要应引导学生弄明白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形成雾凇,感悟到作者是怎样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的。学生已懂的还不厌其烦,学生不甚明了的却不去着力,教学目标有偏差、很虚浮,学生并没有真正学懂,怎么借鉴写雾凇的手法来写雾呢?

环节生硬,教学做作痕迹明显。语文教学要追求无痕的境界,教学流程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圆润,不露痕迹,要极力避免课堂教学流程的机械、生硬、磕磕碰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流程提示:“看看这篇文章有哪些生字词”、“你看这篇文章分几段呢”、“这篇文章你最喜欢那一段呢”、“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等等,硬邦邦的组织教学,不流畅,不圆润,做作的痕迹非常明显,反映了我们一些老师的教学艺术很成问题。有位老师教学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很突兀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毛泽东对白求恩的死说‘我是很悲痛的,假如你是毛泽东,你的心情如何呢?请用笔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许老师是要让学生去体验人物情感,但无论从文本理解的角度还是学生特定角色的角度,这个问题都会让学生难以回答,或者说难以真切的回答,这种故弄玄虚、不着边际的教学环节会严重破坏课堂氛围和效果的。

忽视主体,削减学生的学习空间。根据调查,学生对“幸福语文课”有这样一些建议:多一些拓展的内容,多一些联系社会、自然、生活的活动,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每节课老师可以留5~10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一些名家文章。但现在的语文课,教师课堂控制欲仍然很强,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空间。举朗读为例: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勾勒出课文的轮廓;沉思细读,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读思结合,思读有悟;协作精读,选择精美语段进行探究性朗读,同伴协作,在读与商量中获得对作品的真情悟觉;理性品读,像张洁的《我的四季》《散步》这样的散文,必须让学生去带着思想品读,获得哲理的启迪、人生的感悟;配乐美读,学生醉着心儿欣赏性的朗读,领略文章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言之美,沉浸在美轮美奂的境界之中;集体演读,师生共同参与,颇像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震撼力。

非连续文本教学显得无章,暴露日常教学的严重欠缺。非连续文本以图表、图示、目录等形式呈现,简明直观、概括性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需要,语文老师必须练就教学非连续文本的功夫。要让学生了解非连续文本相关的文体知识;了解阅读非连续文本的方法,即主要是读标题、读分类、读数据、读注解,并注意横向、纵向和图表间的比较等;掌握非连续文本阅读的基本技能,包括快速理解图表主要含义、筛选整合信息、合理推断想象、图文转化的技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阅读非连续文本后的独特经验和素养,比如能阅读统计年鉴分析某一领域一年的发展情况,能阅读漫画准确描述内容和寓意等;让学生能运用非连续文本表述思想,如能用漫画表现自己对某一现象的认识、能用表格来总结复习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能用曲线图分析自己某一阶段学习成绩的变化等。

语言品析,难以让学生真悟其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语言赏析课。要避免语言赏析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谈谈感受,或者让学生指出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之类,导致学生只是概括或复述课文内容,或用一些简单的词语如“形象生动、具体感人”之类抽象表述,并没有真正进入语言的内部。语文教学让语言赏析走向深入,首先要借助朗读,指导学生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声调等,通过有情感、有亮度的朗读来感悟情感。在此基础上,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有时要结合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深意,所谓“词不离句”、“言外之意”,不然很难悟得真谛;二不能就语言赏析语言,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移动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生活场景再现,通过“如临其境”真切感悟文字魅力;三是语言品析不能浅尝辄止,老师要善于追问,让学生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向深层意义体悟,进而进一步悟觉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刻、独特。

教学语言,语文老师还不地道。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典范的意义。不说无用的话,如有人听课了跟学生说“欢迎领导来听课”“同学们不要紧张”;不说寒暄的话,对全班就是“同学们”,对个体就直喊其名,别说“这位先生、小伙子们,姑娘们”,扭捏作态;布置任务后就让学生静静地读、思、议,不要老是提醒学生要思考什么问题、还有多少时间;不轻易进行廉价鼓励,如“她真聪明”“我们为他鼓鼓掌”;不说颠三倒四重复的话,“听到了吗,是不是这样?还有吗?”尤其不要重复学生回答的内容;语速不能太快,让人反应不过来。有的老师常喜欢让学生推荐,“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读得最好呢?请他来读。”这种语言不太妥当。程翔老师有一次故意让学生推荐,然后出其不意的对推荐者说“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那孩子说“他读得比我好”。程老师说“正因为你读得不如他,所以你更需要锻炼”。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教学语言的智慧。

多媒体使用,有时喧宾夺主。信息社会,应该重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但要避免现代教学设施和手段的滥用。课件的使用一是用于当用,主要起渲染、佐证、拓宽的作用。二是用求其效,有些场景要让学生感受一下,比如《清塘荷韵》的荷韵画面;有些知识让学生记一下,不要一晃而过。三是要注重即时使用,该用即放,不用则关。比如实物投影仪,学生书面回答了问题,马上投影出来评讲,效果好。但评讲好了就要马上关掉,一堂课从头到尾开着,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课可以放视频,它容易煽情,但要慎重、要剪辑好,而且不能占有课堂太多的时间,语文课还是多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有专家说,教一篇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后流泪和看视频后流泪,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语文的方法,从内心被文字感染;后者是感官的刺激,情绪的宣泄。前者获得的是语文的滋养,积淀为素养;后者则是情感的刺激,过后就忘。

郭志明,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高述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